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

第2节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源氏物语》卷帙浩繁、场面复杂,以主人公源氏的一生为主线,全书的时间跨度前后长达七十余年,登场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四百余人,称得上是一部色彩绚烂的平安时期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精确地描叙了当时贵族们的生活以及宫廷内部的风俗、仪礼、习尚,从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贵族生活史。作者从后宫女官的角度来观察当时腾原式与天皇家族的关系,为读者了解平安摄关政治的内幕及在这种制度下贵族的腐朽堕落方面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真实细节,并且对整个贵族时代的趋势也做了创造性的揭示。

  在刻画人物方面,《源氏物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主人公光源氏以外,作者还塑造了源氏青年时代结识的众多妇女的形象。如六条妃子、藤壶妃、三公主等等,而对在作品中被认为是“理想女性”的紫夫人,作者更是几乎把她描绘成完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理想。作者作为贵族阶级当中的一员,耳闻目睹本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妇女的命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主人公源氏,作者把这个人物理想化,写他的华贵、写他的才艺、写他多情的性格、写他对妇女的温柔体贴,而源氏动辄流泪的“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性格特征,正好集中反映了平安时代贵族阶级没落的大趋势。

  在写法上,《源氏物语》竭力展现那种情意缠绵的宫廷情趣。作者对周围事物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在作品当中,大量插入和歌,引用许多古歌及汉诗增添抒情气氛,在描写男女的欢会或生离死别时,还有意识地把四季的景物和时序的变迁嵌进作品中,衬托人物的思绪起伏。这种描写手法和语言使用上的抒情气质,对日本后世文学的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中世纪中近东各国、阿拉伯地区广大市井说唱艺人和文人学士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共同加工、提炼、编纂而成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其的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古波斯文的《一千个故事》,二是伊拉克阿拔都王朝的故事即巴格的故事,三是埃及麦马立克王朝的故事,一直到十六世纪,这本故事集才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以它广阔的题材、洒脱多变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画面。它色彩斑斓,形象逼真,充满了生活气息,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各个阶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反映劳苦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他们的爱憎分明和纯朴善良。并且,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始终占着《一千零一夜》思想倾向的主导地位。

  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丰富多彩的幻想和近乎荒诞的夸张是《一千零一夜》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如《神灯记》中的神灯和魔戒指,《乌木马的故事》中的飞马,《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神鹰蛋和磁石山等等,无一不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展现出一个海阔天空的宽广世界,任人驰骋遨游。在结构故事的方式上,《一千零一夜》则突出地反映出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故事套故事,把题材相近的故事组合在一起,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在行文上,这本故事集中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的口语为主,而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大型民间故事集,它题材广泛,内容充实,刻画生动,被高尔基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而在创造方法,它也为民间故事的创造树立了典范。

  《一千零一夜》对西方各国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意大利卜伽丘的《十日谈》、法国莱辛的诗剧《智者纳旦》、西班牙塞万提斯的 《堂吉诃德》等名著,在取材和写作风格上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受到过《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神曲》〔意〕但丁

  但丁·阿利吉耶果 (1265—1321)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早年但丁好学深思,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里的广博知识,这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曾参加政治活动,       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长官。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于1303年被放逐,至死没有重返故乡。但丁早年的文学创造主要是爱情诗集《新生》。这部诗集把妇女高度理想化,他所爱的女子贝雅特里齐被写成一个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这些思想在他伟大的杰作 《神曲》里也得到体现。

  《神曲》的写作开始于但丁放逐初年(大约在1307年),一直到他逝世前不久才完成。共一万四千多行,全诗用三韵句写成。《神曲》的故事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诗里叙述但丁在林中迷路后走出森林,忽然被三只野兽 (豹、狮、狼)挡住去路。正危急时,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雅特里齐的嘱托来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里齐又引导他去游天国。游历的过程构成《地狱》、《炼狱》和《天国》三部曲。每部有三十三歌,连同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一百歌。和许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在解释上引起很多争论,可是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却相当明确: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标志着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里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历天国,标志着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依靠理性和哲学是无法达到的。

  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但丁的《神曲》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给中古文化作了艺术性的总结,同时也放射出文艺复兴时代思想的曙光。恩格斯由此称但丁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国时,遇到历史上和死去已久的一些著名人物。他和各种正面与反面人物的交谈,广泛地接触到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以及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浓厚的百科全书色彩。《神曲》中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成一座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画廊,深切地寄予了作者的褒贬,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神曲》是用意大利语撰写的,这对于解决意大利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十日谈》 〔意〕卜伽丘

  卜伽丘于1313的出生于巴黎,是一个私生子,父亲是佛罗伦萨一个从事金融业的商人,母亲是法国人,生下他后不久就死去。父亲把孩子带回佛罗伦萨,卜伽丘在严父和后母的家庭里度过了寂寞的童年。卜伽丘在商人和市民的圈子里面长大,这和他日后在作品中鲜明地表达新兴市民阶层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关系。卜伽丘第一个比较成熟作品是长篇小说《菲洛哥罗》(1336)这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具有相当规模的小说。他的早期创作大多取材于古代传说,但开辟了意大利散文和小说创作的道路,也为他日后创作 《十日谈》做出了准备。1348年,意大利爆发可怕的鼠疫,蔓延到佛罗伦萨,大半居民死于这场灾难,就在这时,卜伽丘开始创作《十日谈》。

  《十日谈》包括100篇故事,其来源非常广泛,分别取材于法国中世纪的寓言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宫廷里的传闻,以至街头巷尾闲谈,和当时发生在佛罗伦斯等地的真人真事。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人间百态、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进入了作者的创作视野:一百个故事塑造了国王、贵族、后妃、闺秀、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不同身份、各自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从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在作品中反映了这样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更为可贵的是卜伽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总是关心人的命运——人们怎样摆脱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十日谈》旗帜鲜明地揭露披着神圣外衣的天主教神父的虚伪面目和丑恶勾当,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供“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要求现实生活中幸福,不要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幻想中的天国的“幸福”,迸发出绚烂的人文主义光辉。不容怀疑地统治了西欧近一千年的天主教会的权威,第一次在文艺领域内遭受到严重的挑战,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以《十日谈》嘹亮的号角声揭开了序幕的。

  《十日谈》一问世就受到普遍的欢迎,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英国乔叟的名著《埃特伯雷故事集》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上直接受到 《十日谈》的启发。莎士比亚、莫里哀、莱辛、济慈等人都曾经从《十日谈》里取得了他们作品的题材。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一般被认为于 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阿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镇上一个曾经一度享通发达的市民家中,年青时候当过剧场杂差、演员、编剧等。到1592年,莎士比亚已在伦敦戏剧界站稳脚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此后莎士比亚平均一年两个剧作的创作和他所在那个剧团著名演员的表演使他在伦敦各剧团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611年,莎士比亚以一个成功的演员和剧团合资人的身份退出舞台,于1616年病逝于家乡斯特拉特福德镇。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有三十七个剧本,文艺评论界一般都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早期 (1590—1592)以《享利六世》上、中、下篇和

  《理查三世》等历史剧为主;二期(1593—1600)以《错误的喜剧》、《驯悍记》、《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等喜剧为主;三期(1601—1606)以《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悲剧为主;晚斯(1607—1602)以《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传奇剧为主。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商业资本主义兴盛的伊丽莎白时代,这一时代英国的科学、哲学、文学特别是戏剧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英国的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戏剧以人文主义观点,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刻画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的多种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的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炼而富于表现力,对欧洲的文学、戏剧发展有重大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作并上演于1595年,它描写一对意大利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世俗的偏见、家庭的世仇,以及宗教禁忌等一切障碍和险阻,炽烈相爱,至死不渝的故事。这一以族仇为背景的老式爱情悲剧给人印象最深、最能震撼人心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如火如荼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一爱情带有青年爱情的一切特点:一见钟情、狂热的献身和追求、沉溺与放纵、极端的至死不渝的专一和排他……这两个相爱的青年似乎不知道他们身外还有别的世界;他们不仅不考虑他人之事,连自己的事也全部交给劳伦斯长老代为安排,他们自己则一味纵情地享受对方的眷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迅如闪电,猛如风暴,象流星转瞬即逝,像昙花乍绽又凋,但却凝聚着巨大的生命力,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呈现出惊世骇俗的美姿。《罗密欧与朱丽叶》捕捉的正是人类爱情的巨大能量和无限生命力高度凝聚的一霎那,整个戏剧就是一首真正的爱情颂诗。

  《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爱情悲剧的典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成为矢志不移的爱情的代名词。

  《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

  《哈姆雷》写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的故事,最早见于十二世纪一部丹麦史,十六世纪末英国作家曾把它编成戏剧,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根据这些已失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