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刘晓庆422天的痕迹 >

第24节

刘晓庆422天的痕迹-第24节

小说: 刘晓庆422天的痕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拍片,因此根本不知道税务问题。偷税应该是有意识的偷税,而我不是,我根本不知道。如果税务局告诉我们,我会缴税,该缴多少缴多少,实际上我要求公司已按税务局的通知缴了税,还有抵押。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关我。
  刘少雄答:我们期望您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并振奋精神,实事求是陈述自己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不能称大姐大,不要把不属于自己的问题都大包大揽到自己头上。不要受亲情影响,要对办案机构、对事实、对自己负责,各人做事各人当。
  我们期待您对政府、对党、对执法机关,仍要像过去那样充满信心。证明犯罪有一个过程,证明无罪同样需要有一个过程,既然已经启动了程序,就要面对现实。我们将尽一切努力,使您的案子既得到程序的公正,也得到实体的公正,我们有信心,所以也要请您充满信心。
  请放心,我们不仅会向您提供法律帮助,我们还会向您提供其他资助。大哥、大嫂、文萍大姐及周大姐她们都有充分的准备。今天他们都来了,正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等待您的消息,请您保重。
  这时,刘晓庆掉泪了。
  对于刘晓庆的这场“牢狱之苦”,投井下石的姑且勿论,隔岸观火的也无需理会。而许多人纵然平时不喜欢刘晓庆的张扬,甚至妒忌她的当红和财势,但是见到红颜落难、才女蒙羞,也未免感慨系之,这就是多数善良的人们的态度。因此,刘少雄的感慨也正是刘晓庆的亲人、朋友以及许多善良人们的感慨。
  从“影后”到囚徒,从事业的巅峰到人生的低谷,角色的转换,心理的落差,转换成为习焉不察的冷漠——刘晓庆经历过这样的情境与心境,这是她身陷囹圄还能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因素。毕竟是在狱中,毕竟远离了亲人和朋友。寂寞,如秋雨般缠绵细腻而又挥之不去。喧嚣,已是明日黄花不堪回首。
  昔日种柳,依依江南;今朝摇落,凄凄惨惨;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在狱中的刘晓庆,是否也有如斯感慨?



初出铁窗(1)



  2003年8月16日,刘晓庆在被关押了422天后,获准取保候审,她出狱了。
  踏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刘晓庆内心充满着焦渴、冲动,还有一丝怯意。这一点点怯意像春日清风中漫空掠过的一只燕子,只是在春光潋艳的地面上划过一道难以捕捉的影子,转瞬即逝,未留痕迹。她渴望着见到朋友,见到那些日日夜夜为她的事情操劳着奔波着的朋友。她渴望倾诉—把痛苦说给朋友听,这快乐会减少一半;把快乐说给朋友听,这快乐会增加一倍。她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弥漫着一种气息,这是自由的气息,亲切、舒爽,令人产生莫名的振奋。
  与当初入狱稍有不同的是,媒体只是客观地报道了刘晓庆获准取保候审出狱的消息,没有出现一年多以前的狂炒局面。
  当初刘晓庆入狱,媒体狂炒,公众对她的印象降到了她成名以来的最低点。随着她被关的时间越长,人们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冷却。但是刘晓庆仍然拥有许多古道热肠、忠心耿耿的朋友,还有更多的铁杆影迷。这些人爱她,无论她在银幕上还是在看守所里。她进了看守所,这些人反而对她投注了更多的关怀和义无反顾的支持。一般认为,名人犯了事儿,即使媒体、商家加倍炒作以求保其名,其“名”的含金量也绝对是要打折扣的。因为,衡量名人之名分量的“秤”毕竟在大众心里。大众怎么会对一个犯了法进了看守所的名人继续投以热情的关注呢?这大概就是刘晓庆此次出来没有引起很大反响的原因吧。
  当名人累,做事情不累。我自己的心态保持得很好,出了这样的事,心态并没有随之大起大落。
  2003年9月,作为《281封信》的合作方北京华百年传媒投资公司的总经理陈孝英去看望刘晓庆。在谈到合作拍摄青春偶像剧《281封信》及今后其他合作项目时,陈孝英对刘晓庆说:我们希望和你一起打造一艘文化产业的航母。也许是刚刚经历了一场牢狱之苦的缘故,刘晓庆对这个前瞻性很强的“宏伟设想”未置可否,只是对陈孝英说:我现在惟一要做的事就是要尽快多挣钱,还账。还国家的账,私人的账。
  挣钱,还账。这是刘晓庆出狱之后念兹在兹的一件大事,她对不止一位朋友讲过同样的话。她有这个能力,更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因为很多“独具慧眼”的商家看到了刘晓庆出狱之后不会衰落反而会更加“抢眼”的锦绣“钱”程。
  果然,刘晓庆前脚刚踏出监狱大门,很快就有了关于她“挣钱”的消息。有报道:尚处于取保候审的刘晓庆正与一杂志发行商洽谈广告合作事宜,提出120万的合作价,欲出山为该杂志拍摄平面广告。
  大概不会有人怀疑消息的真实性,因为这不仅符合刘晓庆的性格,也符合某些善于借“名人效应”以达商业目的者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规律。有人撰文评论说:刘晓庆尚在取保候审期间,就这么迫不及待地洽谈广告事宜,无论对刘晓庆个人还是商家而言,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双方都忽略了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犯了事儿的名人,其名人效应是否还能像过去那般灵验?
  现在看来,这种设问是杞人之忧了。
  现实情况是,刘晓庆刚刚出狱,可能连她自己都还没来得及适应自由的空气,各种各样的片约、广告就纷至沓来。刘晓庆陡然发现自己“升值”了,媒体上的说法是“刘晓庆通货膨胀”。这就是通行世界屡试不爽的所谓“名人效应”,只要是名人,无论他蒙难也好、凯旋也罢,只需有所动作,必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看来,“名人打个喷嚏也挣钱”的说法还真不是虚妄之词了。
  曾经有人问刘晓庆,是否觉得在监狱里关400多天很意外,是否原先没想到会关这么久。
  刘晓庆说:不,想的比这个要长得多。没想到会这么快就出来。总之这次进去,失去的是短暂的和有价的,得到的是长久的和无价的。
  这话说对了,铁窗生涯对刘晓庆肯定有不少收获。她本来就是个思想十分活跃的人,在监狱里,长夜难眠,她会认真整理已经走过来的风风火火的人生路,会为自己设计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20多年的生聚教训,20多年的苦辣酸甜,会被思想的筛网滤它个得失毕现利害分明。失去的不过是400多天的自由以及拍戏、经营的有限的经济效益;而由此得到的教益将受用终生,由此损失的经济效益也会得到加倍的补偿——这的确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衡量的。
  刘晓庆在监狱里的时候,外面一度风传她满头白发、以头撞墙。对此,刘晓庆回答得很轻松:“我倒真是渴望有一天变成满头白发呢。你想,鹤发童颜,那是什么感觉?那多有风度啊!”说着还伸手捋了捋头发,甩头做长发飘飘状:“不过要说我没有一根白头发可能也不对,要是在灯光下仔细扒着找,兴许也能找出一根两根的。”
  问到她这么风风火火地到处忙碌,是否感觉到很累,刘晓庆说:当名人累,做事情不累。主要是出名太久了。还好,我自己的心态保持得很好,出了这样的事(指这次入狱),心态并没有随之大起大落。我感觉到做事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有乐趣,所以从来不觉得累。尤其是做电影,我非常熟悉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做起来就更觉得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了。



初出铁窗(2)



  论经历,我可以说是经历最丰富的女人了吧?
  说起电影,刘晓庆立即变得神采飞扬:做电影,好比整个过程是一座工厂,我现在是厂长,是从学徒工、车工等等各个车间里最基层的工作中慢慢做到车间主任、厂长的位置上来的。所以,下面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任何小动作都瞒不过我的眼睛。只不过有时候我故意不揭穿他们罢了,“水至清则无鱼”嘛。
  对小事“故意不揭穿”,因为她心里全明白,总要给人家留口饭吃,还要照顾人家的面子。所以,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她装装糊涂也就算了。
  但是刘晓庆不能容忍别人拿她当傻瓜。遇到这样的事,她很较真,而且眼里绝对不揉沙子。刘晓庆是四川人,有着辣妹子的精明和算计,管家理财绝对是一把好手。她说,有一次他们拍一部古装戏,剧情需要的一个场景是布置一条街都是卖蔬菜的摊子。就为了布这个景,负责道具的人竟然一下子买了1000吨菜,足足好几十卡车的载重量,回来找刘晓庆报账。刘晓庆开始都有点不相信,问:“真的买了1000吨的菜?”来报账的人说:“是真的,真的买了1000吨菜。”刘晓庆说:“如果是真的,叫那个负责道具的明天不用来了。”刘晓庆当时很生气:拍电影又不是当菜贩子,就为了这么个景,竟然买了这么多菜!既然是拍戏,你在外面摆一些菜,里面用砖头瓦块填充一下,效果出来完全一样的啊。买1000吨菜,这不是败家子吗!
  还有一次拍卖肉的戏,负责道具的人居然买了整整一头猪的肉挂在那里。刘晓庆告诉他们,拍戏嘛,搞点猪肉摆一摆就算了,要买那些过期的、坏了的肉,要便宜的,拍出来看着是肉就行了,反正又不会有人吃。负责道具的人照她的话做了,结果开拍时那几块肉四周老是围着很多苍蝇,当时天气很热,再加上肉臭,演员们都说受不了。刘晓庆告诉他们:“要想不臭就得多花钱,忍着点吧。”
  为了多方面了解出狱后的刘晓庆,12月1日,我们特意采访了长期在刘晓庆身边工作的司机小齐和与刘晓庆合作5年、以制片主任身份跟着刘晓庆拍过5部片子的王海峰先生。对于“与从前相比较,刘晓庆出狱后有什么变化”的问题,他们两人异口同声:什么变化都没有,还是从前那个爱说爱闹总想找点什么开心事逗大伙一乐的刘晓庆。
  这一点让我们唏嘘不已。我们也都是几十岁的人了,生活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听到、看到、遇到的由于各种原因被关进去的人也不少,无论这些人被关的时间长还是短,也无论他们是罪有应得还是冤屈误会,总之只要是关进去放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副精神萎靡、木讷呆滞的样子。而独独刘晓庆例外,从监狱回到家里,重新融入从前的生活中,居然什么都没有改变!这一点,相信连她的对头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坚强的女人。
  经历了如此巨大的人生变故,刘晓庆没有倒下,没有气馁,相反,她还自我解嘲:我算是真正从巅峰跌到低谷的人了。论经历,我可以说是经历最丰富的女人了吧?!



出演《永乐英雄》(1)



  刘晓庆是个醉心银幕的人,她真正把电影当做事业来做。她对电影的执著、对表演艺术的痴迷,使她成为中国影坛的“无冕影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刘晓庆在被舆论和电影界公认为“新电影皇后”的时候,居然还没有获得过一项大奖。不要说国际上,就是国内权威性的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她也无缘获得。而这个奖项正是当时刘晓庆梦寐以求的。对这段经历,各种有关刘晓庆的书籍上都有记载,刘晓庆自己也念念不忘。
  1980年,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开始在全国颁发选票,根据规定,凡是本年度在国内公映过的影片都有参评资格。当时刘晓庆有《小花》、《婚礼》、《瞧这一家子》三部影片的三个角色可以参加竞争,其中前两部影片她都是主角,因此,她踌躇满志,以为当年的“最佳女主角奖”非她莫属。
  可是,因为刘晓庆两部影片(《小花》和《婚礼》)同时参加最佳女主角的角逐,两个角色选票的号码不同,投票者“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导致刘晓庆因选票分散而落选了。
  刘晓庆当时的心情简直糟透了。还是看看她自己是怎么形容的吧:
  “情况完全没有朝我预期的方向发展,我不仅没有得到最佳女演员奖,人们也没有如我想像的那样拍案而起大声疾呼为我呜不平,而是纷纷向我祝贺:祝贺我获得了“最佳配角奖”!天知道我根本就不想得这个臭配角奖。我是主角,凭什么得配角奖?本来主角奖和配角奖都是我的,为什么不公平?
  “我昏头昏脑地参加了百花奖及各种奖项的颁奖仪式。懵懵懂懂地上台,踏着棉花下台,领完了这个奖领那个奖,文化部的‘优秀创作奖’我根本就没有打算去领,赖在外景地不去北京,结果是张金玲帮我领了奖。”
  看看,得了一个在别人看来已经非常荣耀的“最佳配角奖”,刘晓庆居然如此沮丧!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刘晓庆的这种沮丧仅仅是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