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多瑙河之波 >

第4节

多瑙河之波-第4节

小说: 多瑙河之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瓶本国的和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世界各国的648种名酒,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二次大战结束时从希特勒的主要助手、葡萄酒收藏家戈林的酒库里缴获来的战利品。这里最老的陈酒是一瓶1902年耶路撒冷生产的酒,据说曾有一位美国富商想以1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这瓶酒,但主人也没有卖。在这里,我还看到一个奇妙的金鸡独立似的小木酒架,单腿独立的酒架上横插着一瓶酒。我问总经理,这个独脚酒架是怎么立稳的?他说,奥秘就在于找到了它的重心。  参观酒厂的最欢快的节目是〃品酒〃,它往往使参观者的情绪达到高潮。为此,地下酒城建有好几个豪华而富有诗意的品酒大厅,其风格各异,各有特色。一走进品酒大厅,你就会为那笔直延伸在你面前的一张长达二十多米的长桌的气势所叹服。大厅尽头的墙上画有一幅〃飞鹤载酒奔月〃的巨画,画上有一轮月亮,周围有十五颗星星,象征着原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这〃飞鹤载酒奔月〃的图案,正是克里科瓦酒厂的标志。走进别具匠心、富有诗意的〃海底〃品酒厅,暗淡的蓝光从天窗射下,像透过蓝色海水投下的缕缕天空亮光,墙上挂着〃海神〃的铜雕。旁厅则充满民族气息,墙上镶嵌着表现民间婚礼的场面的马赛克图案。  每次品酒,主人都要摆出一二十种酒,牌号和年代各异。先品新酒,然后逐一品越来越名贵、越来越老的陈酒。最后,主人往往要拿出一瓶周身布满尘土和蜘蛛网的陈年老酒。每斟一种酒,主人都要介绍这种酒的名称和特性。客人要记住自己最喜爱的是哪种酒,然后在筵席上主人就会专门敬你喝这种酒。  许多国家的政要和知名人士都曾慕名到此品酒。1966年10月8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访问了这里,并在这里欢度了一个通宵。翌日拂晓临行前,他在题词簿上写道:〃你们的美酒佳酿,应有尽有。你们的功勋配得上荣获一屋子的勋章,如果地球上的勋章还不够,我可以从别的星球为你们摘取。〃据说叶利钦最爱喝的酒,就是这里生产的〃白鹤〃牌白兰地。这里生产的一种〃卡贝尔内〃红葡萄酒,据说还有排除人体内放射性物质的功效。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量抢购此酒,使之一度脱销。我在这里也平生头一次尝到了名贵的红香槟酒,它色如红宝石,兼有樱桃和茶籽的芬芳,香甜可口。  酿酒业在摩尔多瓦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一道禁酒令,曾给摩尔多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致使许多葡萄园被毁。后来花了很大气力才得以恢复过来。这座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地下酒城当时还在不断扩展。总经理说:在未来的四年里,酒窖还要扩建,使之延伸一百多公里。我们祝这个世界的奇妙工程和重大的经济项目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摩尔多瓦生活吉普赛人寻踪(1)…(图)

  跨越百年时空的长河;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以炽热的恋情讴歌吉普赛人的诗句;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浪漫气息;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在他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描绘的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妩媚迷人的容貌和美妙无比的舞姿,至今仍生动地在我们眼前闪现。茨冈人,或者叫吉普赛人,这个昔日流浪民族,今天的景况怎样了?  我怀着好奇和惊异,四处探寻。    

  浪迹天涯、萍踪处处的吉普赛人及其游荡不定的长长马帮和大片帐篷宿营地,今天虽已很难见到,但也不是全无踪迹。  一次,我们驾车行驶在罗马尼亚东南方加拉兹县乡间公路上。在汽车川流如注的公路两旁,一望无垠的茵茵绿草原依山傍水,向天边延伸。透过急速奔驰的汽车窗口,忽然,我的眼前显现出一副从未见过的景象:一大群灰黑色尖塔般的物体,鳞次栉比地高高耸立在原野上。疑窦顿时在我心头升起:是新筑的金字塔?可是,这从未见诸于罗马尼亚的民族文化中。是帐篷?但这些物体比通常的帐篷要高出两三倍,形体也相异!我惊讶不已地问我身旁的司机瓦列留:〃这些东西是什么?〃听了瓦列留的解释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吉普赛人的帐篷宿营地。再细看,还有袅袅炊烟升起。经过长年烟熏火燎、日晒雨淋,白布帐篷已经被时光涂染成了灰黑色。看到我们的汽车停下来,突然从这些帐篷里成群结队地跑出一大批身着吉普赛民族服装的妇女和小孩,径直朝我们冲过来,手里还拿着可能是想向我们兜售的香烟之类的物品。转眼间,刚在公路边停下来的汽车四周,已经围满了各种穿着的吉普赛人。瓦列留惊慌地说:〃赶紧走!吉普赛人有魔法,能让你自动地把口袋里的钱全掏出来给他。〃说着,瓦列留开起车就跑。我就只好眼见这个帐篷群离我而去,看着一些年纪稍大、落在后面的吉普赛女人,遗憾地停住了向我们奔跑的脚步。  吉普赛人,社会上通俗地又称他们为茨冈人。他们不同的称呼和奇异的习俗,使我很早以来就对他们怀有浓厚的兴趣。有一次,我在摩尔多瓦参观吉普赛人居住区,摩尔多瓦吉普赛人协会主席安德烈欠科教授陪同我参观。在路上,他向我介绍了吉普赛人的历史。原来,吉普赛这个民族最早来自印度北部。大约在1000年前,这个民族从那里出发不断向西迁徙。大约13世纪,他们途经伊朗、叙利亚到达埃及、北非,14世纪初到希腊,然后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16世纪,欧洲各国就都出现吉普赛人了,并逐步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大多数讲吉普赛语,这是一种同印度北部现代印欧语十分相近的语言。这个民族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恐怕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别的民族有如此之多的不同名称。由于他们最初来到西欧时,曾被误认为是从埃及来的,所以从〃埃及〃(Egypt)的英文发音而得名〃吉普赛人〃(Gypsy);但在东欧和俄罗斯这一片,人们都称他们为〃茨冈人〃(Tsigan);而他们却自己根据茨冈语〃罗姆〃(Rom;意为〃男子汉〃),自称为〃罗姆人〃。  习俗奇异独特、多姿多彩的茨冈民族,当今虽然大部分已放弃当年乘着大篷车漂泊流浪的游牧生活而定居下来。但仍有一部分人保持着这种古老的习俗,只不过把大篷马车改成了大篷汽车,吃喝住行的衣食用品车上一应俱全。据说,当今全世界的茨冈人共有1000万左右,俄罗斯和罗马尼亚为数最多。据罗马尼亚官方的统计;罗有茨冈人41万,但罗马尼亚民族委员会的负责人说,其实际数目至少在100万人以上。这是因为茨冈人流动性大,确切人数的确难以统计;此外茨冈人的社会地位低,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民族身份。在罗马尼亚东南部,随处都可见到缠着头布、身着色彩鲜艳的大花裙子的茨冈妇女,她们往往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后还跟着一个孩子。


摩尔多瓦生活吉普赛人寻踪(2)…(图)

  当今,在罗马尼亚,有时也会邂逅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吉普赛人。他们长长的马车队沿着公路缓缓行进,车上满载着吉普赛人的男女老少。此时此刻,普希金生动优美的诗句,便会不知不觉地涌上心头:      

    

  熙熙攘攘的一群茨冈人,  在比萨拉比亚①平原流浪。  今天他们在河岸上过夜,  撑起了他们破烂的篷帐。  ……  在那静静的夜晚,  在树阴浓密的河岸,  帐篷前响起歌声和喧闹,  明亮的篝火一闪又一闪。  ……    能歌善舞、多才多艺、酷爱自由流浪的茨冈人,引得诗人、文豪竞相为之奉献爱慕赞颂之词。据传,普希金的血脉里就混有茨冈人的血液,他长期流放在茨冈人众多的摩尔多瓦地区,曾在茨冈人帐篷中与之共尝过粗陋饭食,因而对茨冈人更是情有独钟。他于1824年写就的著名长诗《茨冈人》,是对将自由与爱情奉为神圣的茨冈人的千古绝唱。他甚至甘愿抛弃城市饫甘餍肥的生活,跟随茨冈人去浪迹天涯。他情谊深长地写道:    你好啊,幸福的民族!  我一眼就认出你们的篝火;  如果换一个时候,我也想  去过你们那种帐篷的生活。    当明早朝霞初泛,  你们自由的足迹就会消逝,  你们走了可你们的诗人  却没能跟你们走在一起!  ……    茨冈人民族性格中的放浪无羁的浪漫天性,至今仍吸引着许多墨客骚人,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丰富源泉。历经百年沧桑,当今茨冈人的歌舞才华又有了新的发展,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艺术殿堂。当年只是家庭传艺、街头卖艺的茨冈舞女,今天组成了专业的艺术团体,献艺于现代舞台之上。  在摩尔多瓦的国际饭店大餐厅的舞台上,我第一次欣赏到了正宗的吉普赛民族歌舞的表演。其独具特色的歌舞使我大开眼界。还有一次,在黑海边的康斯坦察的国际民族艺术节上,我又一次看到了高水平的专业的茨冈歌舞团表演,其舞台风采更使我如痴如醉。茨冈姑娘的大花裙舞出了各式各样的旋转图案:单圆形、螺旋形,还有连环形;抖动着的腰肢向后翻仰直到地面;节奏时而舒缓柔情,时而欢快热烈。茨冈小伙子剽悍雄壮的腾跳、拍打和欢叫,更使在场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后来,我在莫斯科的茨冈人世界联欢节上,再一次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茨冈艺术精英的精彩表演。在这里,我注意到,茨冈歌舞也在不断地从世界艺术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对其传统的民族舞蹈有所发展。例如,其舞蹈就吸收了来自俄罗斯舞的地上旋转、西班牙舞的嗒板、美洲舞的踢踏、阿拉伯舞的肚皮舞等技巧。苏联功勋演员、茨冈舞蹈艺术家瓦伦丁娜告诉我,她曾出访世界60多个国家,拍了十多部电影,今天她是摩尔多瓦广播电视台的茨冈语节目主持人。  茨冈人是一个饱经苦难、正在经历历史性变迁的民族。瓦伦丁娜痛楚地说,茨冈人的历史是一部血泪斑斑的辛酸历史。安德烈钦科教授更从历史学的角度,说明了茨冈人苦难的来源:他们在15世纪作为役奴被带到欧洲来后,被剥夺了拥有土地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成为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社会阶层。中世纪的摩尔多瓦甚至明文规定:禁止茨冈人当官,也不许他们当地主。他们在社会上一般从事地位低下的职业,男的有驯兽玩熊、补锅、钉马蹄钉或当乐师的,女的有占卜、耍魔术、卖药、行乞的。茨冈人几乎成了小偷、乞丐的同义词。直到19世纪,他们才被允许拥有土地。这种长期受压制的社会地位,使茨冈人非常团结。在罗马尼亚,各种茨冈人群众团体就有20多个。据说,还有一位名叫勒杜列斯库的〃茨冈皇帝〃,他的金皇冠就有四公斤重。今天,茨冈人正在获得新生。在罗马尼亚我们看到,有相当数量的经商致富的茨冈人,有的茨冈人还积极参政,公开以〃罗姆人〃(茨冈人)命名组成的政党就有8个,其中一个干脆就叫〃游牧罗姆人社会民主党〃。目前,茨冈人已经结束了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他们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陪同我们参观的茨冈人委员会主席,随身就带了一批茨冈文的教科书,一路随时散发。随着定居人数的增加,茨冈人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也在发展。富丽堂皇的茨冈风格房屋,正在拓展蔓延,茨冈人喜爱的铝合金板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摩尔多瓦生活欧洲腹地的”中国村”(1)…(图)

  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炎黄子孙的一粒种子,无意中飘落到了欧洲内深腹地,落地生根,后来竟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人们都知道,头一个来到中国的摩尔多瓦人是斯帕塔鲁·米列斯库。但是,谁是头一个到摩尔多瓦去的中国人呢?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在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境遇中,翻山越岭,来到了这个万里之遥的欧洲山村僻壤,并在这里生息繁衍,如今,这粒无意中飘落到这块土地上的中国种子,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形成了一个有250多口人的〃中国村〃。  1992年,我刚到摩尔多瓦时,在一次招待会上偶然听说,在摩尔多瓦的中西部某地,在首都基希讷乌以北50多公里的奥尔赫依县,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中国村〃。当时人们是当作一件奇闻轶事传说的。但是,言者无意,闻者有心。从此,我就特别注意寻访它。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我们在摩尔多瓦的朋友的日益增多,我们对〃中国村〃的寻访工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一天,使馆接到一位熟悉〃中国村〃的不知名朋友的电话,说愿意带我们去见识这个〃中国村〃。  在我们到达摩尔多瓦两年后即1993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