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谁是刀郎 >

第2节

谁是刀郎-第2节

小说: 谁是刀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梅并没有在乎刀郎此前有一次失败的婚姻,并已经有了一个女儿,而是毅然和他走在了一起。两个流浪的人相爱了。朱梅向刀郎介绍新疆的民歌,使他对新疆民歌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朱梅的口中,新疆异乎寻常的美更让他万分倾心。刀郎也被这个新疆女人身上散发的那种独特魅力所打动。他隐隐约约觉得,要做真正的音乐,一定要到新疆感受一下。    
      这个时候,刀郎无意间从电视上看到一位老人用艾捷克弹奏《十二木卡姆》片段,刀郎被深深地吸引并决定放弃一切去新疆。《十二木卡姆》是新疆的一部音乐史诗,其丰富的内涵、弹奏的技巧,和表达出的深沉情感,是今天的音乐人所永远无法企及的。    
      这个决定,足足影响了他一生。    
      1995年7月,刀郎和朱梅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新疆。    
      新疆虽然是朱梅的故乡,但是对于刀郎来说,这里却是一片茫然。他在新疆举目无亲,什么关系也没有,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他们两个在友好路的八楼附近租了一套民居,这里对刀郎来说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工作的地方。在卧室里,有简单的被褥;客厅里,就是刀郎简陋的工作室。他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室中开始了艰难然而悲壮的音乐之旅。    
      到一些村庄采风时,刀郎发现新疆的民族音乐太美了!他庆幸自己来对了地方。新疆的广漠与安静,让刀郎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刚开始的生活非常艰难,朱梅总是劝他什么也不要多想,只要安心做音乐就行了。为了刀郎,她干起了烦琐的家务,毫无怨言。    
      有了妻子的大力支持,刀郎做起事来信心百倍,劲头很足。他那个时候做音乐写歌,可以连续工作20个小时不休息。虽然生活颠沛流离,但面对妻子的关心与信任,他又感受到了一种志同道合的温馨。    
    


第一章 颠沛流离西北音乐工作室

      一年之后,也就是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刀郎遇到了后来成为他经纪人的李松强。他们谈话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他和李松强等人组织了一个名叫“冰点”的乐队,开始在乌鲁木齐的一些酒店演出。刀郎当键盘手,而李松强当贝司手。在演出过程中,李松强又认识了唱歌的黄灿。黄灿后来成为《西域情歌》中的另一名主唱。    
      1996年的乌鲁木齐乐手还不太了解什么是原创音乐,而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大家也只是闲暇时喜欢听听而已,还没有谁想到要翻唱出碟。虽然也有像《青春舞曲》这样的歌曲被刘德华或者郭富城翻唱,但也只是一首单曲而已,而且在他们的嘴里新疆味道已经荡然无存,这种单曲也往往只是作为晚会上的一种点缀而出现的。    
      真正的新疆音乐在哪里?新疆人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    
      这些,都成了刀郎思考的问题。    
      虽然串场演出也能挣钱养家,可这毕竟不是一个音乐天才的梦想。那个时候最让刀郎向往的,就是做一个优秀的音乐创作者、制作人,把新疆的优秀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后来,在北京后海的一个酒吧里,一位作家谈到刀郎时说:“听现在那些尖声细气的歌,你会忍不住要把那些歌手从电视里揪出来,打几个耳光,而听刀郎的歌,你会忍不住要找到他,同他一起喝酒,直到大醉……”    
      1996年,当他向李松强说起想搞个工作室时,两个人一拍即合。    
      刀郎和几个音乐发烧友联合创办起的“西北音乐工作室”就诞生在了1996年,他们凭借的完全是年轻的热血。虽然他们很缺资金,但他们的头脑却非常灵活,凭着音乐的天份,在狭小的空间里努力寻找打开世界的希望。    
      但万事开头难,对于才来到新疆不到一年的刀郎来说,他又有什么优势呢?既没有科班出身装门面,又没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他靠什么才能把工作室支撑下来呢?    
      那时候的刀郎主要依靠制作广告音乐维持生计。由于他们制作的广告音乐优美动人,很快就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两年后,刀郎及“西北音乐工作室”中的部分人员又创建了“罗林音乐工作室”(罗林是刀郎的原名),在制作广告音乐的同时,他开始涉及电台的片头音乐,和乌鲁木齐的几家电台都有合作,还与其中一家电台合作了一档音乐节目“你的故事我的歌”。    
      刀郎向音乐制作人迈出的第一步是为立达卫星天线制作广告音乐,这段美妙的音乐,竟然让立达卫星天线在新疆家喻户晓,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新疆的一些企业家才慢慢知道,广告歌对于产品宣传的效果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一炮打响后,罗林音乐工作室的订单纷至沓来。    
      刀郎的业务就是靠着双脚跑出来的。现在很多搞广告公司的人都记得刀郎当时的样子。他四处联系业务,希望先从商业音乐入手,再寻找一条走向音乐的道路。而这种选择也是他惟一的选择。    
      因为首先,他要吃饭。    
    


第一章 颠沛流离“麦趣尔” 和“下岗大曲”

      为了维持生计,刀郎与一些企业合作做广告音乐,而其中合作最成功的当属“麦趣尔”。    
      1997年初夏的乌鲁木齐,刀郎制作的那首“麦趣尔之恋”的广告歌流传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    
      直到今天,还有乌鲁木齐人能清楚地记得那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风在吹,雨在下,我在麦趣尔等着你……”    
      而此后的中秋节,刀郎为“华美都”做的一段音乐也广为流传,一首“把华美都的思念带给你,把华美都的思念带给你的妈妈……”又飘荡在街头。    
      不要小看这些最初的广告歌曲,刀郎正是借着这些旋律优美的广告歌在乌鲁木齐“火”了一把,也在圈里奠定了一定的位置。而那个时候,新疆也有很多自以为是搞音乐的人,却是很不屑于去做这些事情的。    
      虽然他做广告音乐很成功,但也常常有无奈的时候。当有的企业为了表现产品而无视音乐创作中的元素时,当一些不懂音乐的客户对他指手画脚的时候,刀郎经常无法让自己妥协。音乐在他的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哪怕是广告歌,他也要当作艺术来对待,而且,刀郎想要的远远不是这些。他想要的,是属于自己的音乐。    
      有一次他去一个学校演出,问同学们想听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麦趣尔……他愣了一下,觉得很惭愧,只得说,还是唱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吧。那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没有自己的歌曲是多么的可怕,没有自己的原创歌曲,还要在台上大模大样地唱歌,是多么的可怕。    
      他创作原创歌曲的决心更坚定了。    
      很多人以为刀郎制作广告音乐赚了不少钱,令刀郎百口莫辩。其实制作一条30秒的广告音乐最多能收入3000元,而且他把很多资金花到制作音乐上,除去房租、电话费等,简直就是所剩无几。    
      而其他如制作片头音乐等,几乎都是免费的。    
      那个时候,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也很窘迫。常常是几个人凑钱去买上一盒烟或者喝上一瓶“下岗大曲”。    
      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让刀郎支撑下去的话,也许就是他的原创梦了。这种支撑的力量或许是一种年轻人固有的不服输的精神,到现在,刀郎回首那些往事,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青春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有的人莫名其妙虚度过去了,有的人却坚持着朝某个方向一直走了下来。也许天才就是这样,天才,就是相应某种上天的力量,在青春的沼泽里抓住某种东西并且不放,最终成了天才。    
      也许是这种召唤,让刀郎从四川到了海南,又从海南到了新疆,从地图上看,他的行迹好像是一个大大的“√”,刀郎认为这是吉利的象征。但后来他的一位朋友却有另外的解释,认为站在新疆的角度,应该是一个阿拉伯数字“7”,这表明刀郎要在中国火七年。刀郎听了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他说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做出好的音乐,对能火几年,他自己并不关心。    
    


第二章 寻找 “新新疆” 的感觉你的故事我的歌

      刀郎第一次萌发做《新疆原创第一击》这张集子的想法是在1998年的冬天。    
      当时新疆卫星经济广播电台新开办了一个栏目叫“非常快乐”,节目主持人远方约刀郎的创作室给这个栏目做片头音乐,闲聊时他们谈起新疆的原创音乐。远方被刀郎对音乐的理念和执著精神所折服,于是萌发了和刀郎合作开设一个原创音乐板块的想法,这正好和刀郎做原创音乐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们商议后决定用“你的故事我的歌”这样的形式来做。    
      “你的故事我的歌”主要是想通过广播这样的媒体来扩大原创作者群,扩大原创题材范围,吸收更多的原创歌手加入,也希望通过“你的故事我的歌”这样一个栏目唤起社会对新疆原创音乐的关注。具体方法是:每周四由听众打热线电话或写信来讲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根据这些题材由刀郎他们或听众来创作两首歌曲,并由刀郎制作出来在星期日的节目里播出。这样,一年就会做出一百左右首新歌。他们准备一个季度做一张唱片,这样的话,一年就会做出四张。    
      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导致了后来两年刀郎的艰辛历程。    
      节目开播以后,听众的反应的确非常热烈,打电话及写信的朋友几乎是以几何数字递增,由此而产生的音乐作品不断地通过歌谱、磁带小样的形式,从乌鲁木齐、昌吉、库尔勒、伊犁等地邮寄到刀郎的手里。    
      但仅有热情是不够的,他们经过细心挑选,发现能用的作品实在不多,扪心而论,有好的作品如《水磨河和老榆树桩》、词作品《的哥阿德》《旧爱》等,他们后来都把它收录进了唱片里面。    
      但是绝大多数的作品要么因为模仿痕迹太重,要么因为生活气息不浓而被否定了。即使有能用的作品,作者本人不是要求报酬便是提出作品要收录进唱片里。    
      但因为做这档节目本身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所以参加创作的朋友都没有任何报酬,很多要求付报酬的作者到现在都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对此刀郎一直感到歉疚。他要作者特别告诉大家:制作这个节目他们没有任何赞助,也没有任何单位付钱,他们也没有拿这个节目挣过一分一厘钱。    
    


第二章 寻找 “新新疆” 的感觉歌手在哪里

      经过精挑选,加上西北创作室的创作,歌、曲出来了,紧接着是找歌手的问题。由于每个星期有两首歌要演唱,所以需要大量的歌手。但乌鲁木齐不像北京那样有良好文化环境的城市,许多的歌手在那儿东游西逛寻找机会,谋求发展,需要哪一种音乐风格的歌手都很容易找到,而且大多数的个人素质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歌手在乌鲁木齐相对要难找得多(这里面不包括唱美声、民族的传统歌手)。    
      一般在乌鲁木齐的歌手大致有三种:一是在艺术团体或艺术学校的专业歌手,二是在各个歌舞厅或酒吧的职业歌手,三是各个单位的业余歌手。    
      刀郎他们的目光主要放在二、三类的歌手上面。但是歌舞厅或酒吧的职业歌手大多把钱看得比较重,社会习气较浓。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模仿,有的模仿周华健、有的模仿刘德华,阴阳怪气的,很难再调教过来。各个单位的业余歌手倒没有这样的习气,钱也不是看得很重,参与意识很强,但他们白天要上班,晚上不敢熬夜,而且个人专业素质较差,学歌慢,音准控制能力弱,音色不易把握,所以最后刀郎决定培养自己的歌手。    
      他们培养歌手没有收取学员一分钱,相反刀郎他们自己还投入了很多教育费用,请教师来给他们上课。但是学员在入学前信誓旦旦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上了几天后,便开始迟到、旷课、课上随意聊天,甚至不按时换课。更有的学员中途退学,原因是好奇心已满足!    
      王宏伟(当时是新疆军区歌舞团的青年歌唱家,后来名扬全国)给他们上完课后对刀郎说:“罗林(刀郎的原名),这不是办法!他们根本不会珍惜这样不花钱的机会!如此下去只会浪费精力和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