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做起-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制定一份适用的学习计划。
3.制定学习计划有“三忌”
一忌拖,因此不要计划得太满,留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可避免拖延引起的恶性连锁反应;
二忌僵,学习计划可以随时调整;
三忌荒,故学习计划必须坚持。
4.合理分配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再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要找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同学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有的则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复习一会儿英语,再做几道物理题,然后再复习其他课程。
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把比较容易的放稍后去做。此外,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
5.学会休息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我们在抓紧时间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积极休息。从生理学观点看,人的全身是一个整体,各个部位所以能和谐地运动,全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学习时间太久,脑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就会下降。所以必须休息好,列宁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而休息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同性质的工作交叉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工作的变化,便是休息。”休息好,效率自然高,时间的利用率也就高,从而达到珍惜时间的目的。
自测题:学习是否有计划
请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A:是 B:否
1。编制以周为单位的功课表进行学习吗?( )
2。开始学习时,制定了当天的计划吗?( )
3。在假期(暑假、寒假、学年末等),为学习而编制特殊的功课表吗?( )
4。睡觉、起床大体定时吗?( )
5。运动、游玩等大体定时吗?( )
6。听广播、看电视的节目和时间大体一定吗?( )
7。制定学习计划时,与家里人商量吗?( )
8。经常检查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利用的吗?( )
9。新学年开始时,制定一年的学习计划吗?( )
10。新学年开始时,确定一年使用的教材(参考书、杂志等)吗? ( )
说明: 只有3个以下A,学习基本没有计划性;4~6个A,学习计划性较差;7个或7个以上A,学习计划性较好或很好。
第四部分:灵活调整学习计划灵活机动 注意调整
每隔一段时间该总结一下,看一看学习计划制定得是否合适,执行得效果如何,根据课程的进度和自己的基础,可以做出必要的调整。比如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复习内容的主次调整一下,使学习计划富有弹性,更完善,始终都要具有针对性。
对此,上海市市北中学凌向明同学很有体会。他的认识也很有代表性。他写道:
记得在高一下半学期,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学习很吃力、很被动。吃力,表现在花的时间不少,但对于学过的知识似懂非懂;被动,表现在被作业、测验牵着鼻子走。起先,我以为这是时间花得还不够。所以,就更加拼命挤时间学习。我安排了一张时间表,早晨很早起来跑步,锻炼身体,接下去便是学习项目,一个连一个,排得非常紧凑,而且时间规定很严。从表上看时间利用率似乎很高,一分钟都不浪费。但实行下来效果并不理想,身体反而被拖坏了,特别是视力明显下降了。
我开始寻找造成这种局面的具体原因,发现自己虽然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不少,但真正有效的却不多。……后来,我终于领悟到,尽管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是按照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学习和休息,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于是,我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过分早起),读读英语单词,吃完早饭参加学校组织的早操,然后进行早读、上课。课间休息时走出教室活动活动。午饭后看看报刊或打打乒乓,安排一个短时间的午睡,以保证下午上课时有充沛的精力。下午课后的自修时间,我就趁热打铁,做完作业(因量而异,多了就留一部分到晚上做),复习一下当天的功课。放学回家到晚饭前,主要就是娱乐了,听听音乐,和知心同学探讨探讨各种问题,有时也留在学校做些社会工作。晚饭后到睡觉前时间比较集中,可以用来复习或继续完成作业,也可以用来预习或做些课外习题,看些课外书籍,等等。同时做到适时睡觉,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这样的作息时间表有作息内容的顺序安排,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既保证了学习,也兼顾到休息,比较灵活,效果也比较好。因为有了充足的睡眠,就减少甚至消灭了上课打瞌睡的现象;适当参加了体育活动,体力有所增强,课余生活丰富了,精神状态大有改观。渐渐地,我感到学习轻松多了,身体也逐渐好起来了。可见合理安排时间,可以使自己在精神最好、思维最佳的状态中学习。虽然花的时间不多,效果却不错。我想,这可能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文化知识的奥秘所在吧。
凌向明同学从制定超出自己负荷的“时间表”,到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时间表”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会利用时间的过程。学习计划的安排只有适合自己、张弛有度,学才会驶上快车道。
细节小锦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1.在计划中留出机动安排的时间
在每天的学习计划中,应该至少留出半个小时,作为机动安排。主要是用来回顾与复习,把前一段时间学到的知识点串起来,整理成一个系统,以加深印象,更牢固地掌握,把基础打得更坚实。在每周的计划中,也可以留出周末半天的时间,来对一周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根据各科成绩,合理调整时间安排
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个别科目拖后腿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计划安排上有所侧重,在成绩差的科目上多花一些时间。最好是在不影响正常计划的前提下把机动时间用来查漏补缺,每天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重新调整各科目的时间安排,在保持好科目成绩不退步的前提下,尽量多分些时间给不好的科目。
3.每个学期要对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做一次总结
每个学期结束以后,根据自己考试成绩来考察,自己的学习计划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应该怎样调整。
4.根据突发事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当出现生病等突发情况时,需要制定出新的学习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原则上是不要被突发事件打乱学习进度。
第四部分:灵活调整学习计划亲近老师 理解老师
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指导者,甚至是人生路上的指路人。如果不注意和老师的和谐关系,不能和老师很好地交流,就无法最大限度地获得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对于需要引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用心理解老师
上中学后,越来越多的同学会觉得老师偏心,或者不怎么关心自己。其实,小学的时候,老师或许也会偏向成绩好的同学,上课时也更注意他们。只不过那时年龄小,自己不懂事,感觉不到而已。
其实,有时候觉得老师偏心,只不过是我们对老师不够理解。我们只是感觉到老师没有对自己特别关心。事实上,一个班有那么多学生,老师怎么关心得过来?
我们不妨想一想,假设一个班有50名学生,各科老师一共有10个。
如果每个老师特别不喜欢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有10个学生被老师反感,几率是1/5。如果每个老师不太喜欢的学生有5个,几率就是1/10,10个老师加起来,几率就等于100%!也就是说,孩子想被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几乎是不可能的!校园生活里不是只有笑脸和阳光,还有别的。
如果老师一个月说一句刻薄、批评的话,半年下来,扣除假期也应该能说5次,10个老师加起来,正好50次,平均每人一次。也就是说,每个孩子每年有两次机会被老师批评。
每个孩子都会有受批评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孩子能让所有老师都喜欢。但是我们在受批评的时候,就会觉得只有自己是不被关心的那一个。
当然,有的老师的确会偏心,比如喜欢成绩好或者性格好的小学生。不仅如此,各个老师的个性特点都不一样,课上的氛围感觉也都不相同。所以,要求老师去适合你,因你的喜好而改变,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老师,主动去适应老师,多发现老师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自己没有受到重视。
第四部分:灵活调整学习计划加强和老师的交流
我们要理解老师,相信老师,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被动地等待老师来注意自己,来更多地指导自己。我们应该主动争取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只有多和老师交流,才能让老师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考入名校的李晶同学认为,人是通过交流而相互了解的。有时与老师处不好,正是因为交流不够。她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首先,上课时注重眼神交流。有些同学上课听得极其认真,笔记记得一字不落,没什么可写了还是两眼直直地盯着书。这样的听课方式得改变。一方面,这样子很容易走神;另一方面,说得功利点,也不利于老师对你有印象。
李晶同学说,到后来,她发现,老师上课时会对那些和他有互动的同学特别关照。比如解答完一个费解的问题,他会问:“懂了没?”如果你一直低头打禅,谁知道你是懂还是没懂呢?其次,下课后多总结,并把结果和老师交流。
很多同学总是做很多课外题,然后拿着厚厚一叠追着老师问。其实,老师更喜欢善总结、会思考的学生。大家知道,很多题目的答题思路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题目设置的陷阱是似曾相识的,很多题目考查的考点无非是有限这几个。如果一个学生会自己总结、自己思考,老师怎么会不喜欢呢?
在学习上,与老师多做交流是很重要的。因为老师教书这么多年,见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也很了解。多与老师交流,一可以获得很多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深讲透的东西,二可以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学习不足和缺陷,加以解决,三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四可以让老师注意到自己,愿意帮助自己,可谓一石四鸟。
怎样与老师做交流呢?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自信,要主动而积极。老师非常繁忙,不是特殊情况是不会找你谈话、沟通的。这就需要你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找到老师,大胆说出你的疑问、你的想法。老师对这样的学生是很欢迎的。因为他知道他的课你认真听了,也思考了。另外,与老师的交流分为一般的课下交流和专门指导两种。一般的课下交流就是老师上完课之后,你在听课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马上找到老师谈一谈。这种交流要注意不要跑题,应该紧扣你的问题,简单清楚地谈完就算,不要拖住老师,影响其他同学和课程。而专门指导更需要你“磨”老师的耐心。与老师订一个特定的时间,将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想清楚,写下来,然后与老师一起探讨。在探讨中可以运用发散思维,更深更广地讨论。
总之,无论是哪种交流,得益的都是你自己。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畏首畏尾,该出口时就出口,多与老师交流,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
第四部分:灵活调整学习计划细节小锦囊:慢慢学会亲近老师
1.给别人当老师
在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尝试着给其他同学当老师,甚至在每个周末,自己给父母讲一堂课。如果要把课讲好,就需要我们准备备课笔记,把要讲解的知识编成大纲。讲完课,要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还要留作业,并且批改。这样,我们就能切身体会一下做老师的难处与辛苦,也能对老师多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