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色 - 副本-第128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范无病也考虑过,这一次的事情,只不过是小摩擦而已,高层们最为关心的,却是俄罗斯政局稳定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看看普京是否能够稳稳地坐在俄罗斯总统的宝座上。
站在官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应该是比较冷酷无情的,假如普京弹压不住反对派,那么下一届总统的人选就难以预料了,高层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些政策性的调整,以适应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政局。
要做这些事情,官方去做不大合适,因此就找上了范无病,反正他是大财主,不管是谁当上了俄罗斯总统,都需要依仗他的财力来发展俄罗斯经济的,这一点无需否认。或者说新任总统可能是亲西方的,但是在国家利益面前,还是同私人财团打交道更容易一些。
基于种种考虑,高层才会决定由朱老板出面,敦促范无病出访俄罗斯来搞定此事。
范无病看得很清楚,中俄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持续倒退,那是不符合实际的。
在俄罗斯经济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其国内的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一些大型设备和制成品的产量会逐步增加,扩大出口将成为俄主要的外贸政策。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必然成为俄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而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着重解决一系列问题,如能源问题、装备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问题。
由于中俄之间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俄罗斯在资源尤其能源以及应用技术和尖端技术上的优势,开展中俄合作对中国实现上述领域的规划目标将发挥积极作用。可以想象,未来十年内,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中俄彼此间在经济上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强,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中俄双方应该根据两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中俄经贸合作的中长期合作规划,争取双方在中长期合作规划的实施中,使一些大型合作项目和长期合作项目实行对接,将双方之间的合作保持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
其次,就是要加强和提升地区合作。
近年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联邦规划,而中国也正在实施东北振兴计划。中俄双方都在加紧具体项目的谈判和落实。在政策上和资金上进一步推动地区合作。近期内,以俄罗斯总统驻远东联邦区代表普里科夫斯基为首的俄罗斯远东地方领导人访华,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并在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是推动双方地区合作的可喜一步。
范无病很清楚,俄罗斯幅员辽阔,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在中俄关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所以也不得不对他们有所倚重,这一次的中俄贸易冲突,很有可能就是地方领导人搞出来的事端,或者是在向俄罗斯中央政府叫板也说不定。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并不断履行着自己的承诺,俄罗斯也正在谋求加入WTO、以便能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
中国全力支持俄罗斯加入WTO,以正规的、现代化的国际贸易规范推进中俄经贸合作,才是未来双方减少和化解摩擦的重要途径。
俄罗斯经历了十年的经济转轨,人文环境、法律规范以及市场运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对此的认识并不深入。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静下心来,以科学的态度组织力量对俄罗斯市场进行全面普查,有步骤地组织科研机构、社会和企业力量对俄市场进行系统摸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俄罗斯市场的特点与规律。规避不必要的市场风险。
但是很显然,国内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有限,就如同中国在非洲的大使馆一样,并没有像美国人那样,把情报工作无孔不入地做下去。
一提到情报工作,范无病就觉得有些大摇其头,大概是国内对于情报工作有些偏见,所以情报人员一向是不受待见的,但是在美日等国,或者欧洲,商业间谍可是非常热门儿的话题,尽管被抓住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处罚,但是各大集团之间的商业间谍活的依然是此起彼伏,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国内虽然也搞一些情报工作,但是对于军事方面的比较偏重,经济层面的就差多了,所以现在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中,经常会被人家给算计,这事儿想一想都觉得让人窝火儿。
还有一点同样让人感到扼腕叹息,就是国人对于情报的重要性毫无感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很多高新科技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就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很多技术人员白天遭受批斗,攻击,晚上回到牛棚以后依旧会为国家去奋斗。很多数据资料,都是依靠手工计算完成的。这种工作含量的力度,在美国人看来,是十分难以想象的。
目前社会对那个时期的评价很简单,就是“一无是处”。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时期。中国可以一下子涌现那么多的高新科技成果,其实都是那个事情打下的底子。
此时美苏在冷战,美国处在高度对外技术垄断时期,漫说是日本,就是欧洲也很难拿到美国的最新科技。此时美国IBM为了商业利益,停止了通用大型机研制开发。转入家庭计算机计划,就是现在的PC机。而中国和日本依旧在走计算机大型化道路。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当时的硅半导体科技研发,硅晶元的制造,都是与美国几乎同步的,之所以不选择走计算机家庭化,完全是根据自身国情考虑。
当时即便在美国,一台最新的8008或者8086系统售价也在两千美金,是及其昂贵的。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所谓的万元户时期,这是很难接受的。
因此,中国果断选择了大型机计划即863工程的一代长城(曙光最早前身)。而日本此时无论技术,市场,都可以基本与美国同步。一贯自大的日本人,感觉自己在大型机方面完全可以崛起于亚洲。因此,不切实际的开始大型机算计研制。
但是,在设计研发中,诸多技术难题至使日本感到难以前行。而美国为了达到早期的技术垄断,因此以科技交流形式。误导日本大型机发展。阻碍其向大型集成电路发展,使日本陷入歧途。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自己已经完成了长城一代大型机,以及曙光一号巨型机的制造与研发。当时的中国因为刚刚改革开放,非常想得到自己与国际高科技技术的行业内标准相差的距离,生怕自己再进入闭门造车时代。
因此在一九八二年,长城二号大型计算机及其重要的技术资料,被那时天真的中国带到了纽约国际科技博览会,东京新技术交流会。
中国人那时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技术壁垒,并且采取中国人一贯的自卑弱点,低着头走进所谓国际科技殿堂。
日本专家发现中国计算机技术遥遥领先于他们时候。十分丑陋的以所获的美国诸多学术资料,来对中国人进行科技欺诈,声称你们的长城早已是十分落后的产品了。但是在美国,美国军方对中国大型机算机技术高超,给予了十分高度的关注。在二者几乎同时代将进入亿次计算时代,美国军方感到很大压力。
但是,美国人的思维不同于亚洲人,直线化,单一化,尤其在科技领域有点刻意古板,所谓一是一,二就是二,因此美国希望与中国秘密制定高级计算机技术协议来控制这种技术的传播,但是中国没有答应。
日本则借此次交流会机会,于第二年宣布自行开发了大型机算计系统昭和一号。
当时日本精密加工的确比中国好,因此人家的设备外观漂亮,不像中国的土气。
中国专家们一度放弃了长城、曙光,中科院递交的报告称:长城,曙光,由于技术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建议作为民用。无偿出卖了自己最先进的科技,而且还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这就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
一九八五年日本在“睦邻友好合作”大旗指引下,参观了沈阳某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家再一次在日本同行面前显示出自己卓越的自卑,把几乎整个自动化项目都拿出来,叫日本人进行所谓审定,但是作为日本,此时完整工业自动化还只是一个雏形,中国却是成形的科技项目,只是尚未大规模推广而已。
结果就是,第二年日本对外宣布首次制造研发成功整体化工业自动项目,此时中国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郁闷的总统
令人郁闷的事情时很多的。可以说都是长期以来情报工作落后造成的恶果。
八十年代末期,国内所谓**化西方化思潮不断上升,一切国产科技技术都是垃圾的理论到处都是。上海某船舶制造厂与日本进行“睦邻友好”,把经过自己多年心血研制的集约化数字焊接系统无偿地给了日本。
这套系统,是六十年代初中国科学家在秘密条件下利用早期的苏联电子机床,自己设计的,可以说在八十年代的亚洲,那是最先进的设备。
但是,在日本专家们“高度负责地审视下”,被勒令下马。第二年中日签署进口日本大型焊接系统,大约是三亿美金左右,但是没有成交。
直到三年后,通过与法国某公司的交流合作,中国人才如梦方醒,当时引进的法国价值十二亿美元的电子数控设备,其中八成的技术都是中国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日本“友好的专家们给审视掉了”。
另外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中国宣纸的制造工艺。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宣纸是中华艺林中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大约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至今,一些国家的情报人员特别是经济情报人员,相继对我国的宣纸产地进行探访,千方百计地搜集我国宣纸生产技艺的情报。仿制宣纸,以达到获取高额经济利益的目的。
外国人盗探宣纸制作技术的活动持续不断,据《中国宣纸史》记载,有案可查、见诸文字史料的就有好几次,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他到泾县打探宣纸的制作过程,并将配料方法和制作全过程作为科技机密情报,呈报给总税务司赫德。
光绪九年,一位名叫木酋原陈政的日本人,曾化装潜入泾县探查宣纸制作技艺,回国后写成《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
本世纪初,有一名叫内山弥左当门的日本人,他当时在南京,距安徽各产纸境较近。他多次深入产纸地区,特别是泾县宣纸原产地小岭,偷盗宣纸生产情报。回国后,写了一篇名为《中国制纸法》的文章,分别就宣纸产地、造纸用水、宣纸纸质、宣纸用途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随后,日本国又有人来到泾县,费尽心机地在泾县宣纸产地弄了一些青檀树枝,请植物系教授鉴定,但因日本不产此树,因此鉴别不出该树枝是何种何属,只得告罢。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利用侵略中国的机会,多次派遣特务深入皖南,搜集了一些泾县的青檀树籽。运回日本精心种植,但是因气候、土质等条件不尽相同,所以生长出来的檀皮质量低劣,用之制造不出高质量的宣纸,润墨性差。
新中国建立后直到七十年代以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人无法进入宣纸产区对宣纸技艺进行窃取,有关国家只能在我国内地和香港等地购买我国的宣纸,然后用现代科学手段化验出了宣纸所含的各种成分,许多公司竞相仿制,但是始终不得要领。
到了七十年代末,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某些国家为了能制造出真正的宣纸,加大了对宣纸情报的搜集力度,他们采用了多种手法,千方百计地套取有关信息和资料。非但如此,他们还处心积虑地企图深入宣纸产地直接获取第一手情报,如日本就曾于一九八六年派了一个“造纸工业考察团”前往安徽泾县有关厂家参观考察,其中有人顺手牵羊地“牵”走了一些生产原料,带回国反复研究,用各种成分配比。意欲造出宣纸真纸。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外国人生产出来的宣纸,还无法与中国的宣纸相媲美,充其量只能是仿制。宣纸需要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中生产出来才能使其质量达到最佳,其生产需要有特定物质含量的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等,只有这些特定的各种资源条件充分满足,才能使宣纸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佳,而宣纸的生产则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专门工人去操作。
在宣纸生产工序中,大部分操作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手口相传的,这是外国人不可能盗走的,技术屏障就是手工操作的微妙。
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宣纸的地位早就被日本人的仿制品给取代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