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

第12节

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12节

小说: 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月7日,粟、谭电告陈毅、华中分局和中央:“我们请求山野必须在泗阳地区打几个仗以挫敌锐,否则两淮不保。如两淮失掉,不仅政治影响不佳,且直接影响南线作战甚大。”他们表示:“如山野必须离开淮、泗而向北转移攻势,则请求将二纵留下,我们当于攻占淮安后,暂时放弃苏中之较有利局面,而转移主力于淮、泗。”


第二部分:全军奋起反击 迎敌全面进攻痛失两淮(2)

    8日,粟、谭以更强烈的语气电告陈、宋和张鼎丞、邓子恢:“我们意见:军长将主力转至沭(阳)、宿(迁)间阻顽敌东进之方案,在实质上将使敌人迅速占领两淮及运河线,变成放弃华中而使山野主力被迫撤回山东。如此,苏中主力势必造成我军因无后方补给,在强敌三面包围下设法北撤,只有沿长江前进。如军长仍坚欲北开,则我们坚决要求调二纵全部留下,由韦国清统一指挥、钳制敌人。候苏中主力北转,以求阻击南下之敌。否则华中局势变化,责任难负。”    
    陈毅、宋时轮收到粟、谭的电报,并没有改变他们的作战计划。9日,他们给粟、谭、张、邓回电,口气还是很有把握的:“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7军已南移灵、泗、睢、宿迁地区,由蒋军接替。现再看数日,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及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及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他们指示:“粟、谭部队仍以打下淮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最好。”    
    山野的态度也影响了毛泽东,他看到陈毅9日的电报,复电对山野的计划表示“甚好甚慰”。同时指示粟裕部队主要任务是休整,打不打淮安可按实际情况决定。    
    不料,9月10日国民党军突然南移直扑淮阴,以桂系7军纠缠山野主力,同时以其主力突破华野九纵防御而逼近淮阴城郊。    
    淮阴、淮安是华中解放区的战略要点,一旦失陷,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就无法立足,只能撤回苏北,这样,解放军的作战回旋余地就会变得更为狭小,经济上也将增加很多困难,从而使解放军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    
    陈毅发觉国民党的企图后,十分焦急!他一面命令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第5旅、第13旅在淮阴以西的运河南岸阻击敌人,一面向中央军委告急,请求火速调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增援淮阴、淮安。    
    9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接到陈毅的电报后,致电陈毅、粟裕、宋时轮、谭震林:“敌6个师南下,两淮(淮阴、淮安)危急,粟率主力(1、6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主力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至两个旅,极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灭全部。”    
    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粟裕立即停止围攻海安,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冒着大雨火速北上。但海安距两淮250公里,沿途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加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华中野战军主力已无法及时赶到淮阴参战。    
    9月11日,国民党整编第74师、第28师和第7军向淮阴城发动了猛烈进攻。    
    整编第74师,是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一,美械装备,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号称蒋介石的“御林军”、“王牌军”。在战争初期,它从南京开赴内战前线,首占六合、天长,骄横跋扈,气焰嚣张。    
    整编第28师,战斗力较强,战术比较灵活,被称为“猴子军”。在淮南、淮北的战斗中,表现特别顽强,我军要俘虏其一人往往要付出伤亡四五人的代价。    
    国民党军的大炮向淮阴城足足轰击了一个小时,发射了上万发炮弹。数十架战斗机和轰炸机,不停地对守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轰炸炮击过后,整编第74师、第28师和第7军以密集队形向淮阴城发动轮番冲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第5旅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浴血奋战,用机枪、步枪、手榴弹打退了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进攻。    
    激战至17日,敌人先以多架飞机轮番轰炸,接着发动两次大规模的进攻,结果都未能如愿。随后,敌利用高粱地袭占九纵一个营的阵地,占领一段河堤。此时,九纵部队处境非常不利。他们且战且退,当晚全部撤至淮阴城,以图凭城再与敌人较量。    
    在九纵节节抗击敌人的时候,二纵奉命星夜返至众兴、渔沟之间待敌。该纵17日得悉敌第7军171师两个团沿泗阳至淮阴公路南下偷袭8师阵地,遂令4旅由公路北上进行侧击,策应8师粉碎敌人攻势。    
    当日14时,8师开始出击,4旅以两个团的兵力直插路南金家庄,切断敌人退路。可是,由于8师出击过迟,企图为敌发现,致其迅速回缩,错过歼敌良机。    
    18日,敌171师卷土重来,全力扑向渔沟。4旅10团乘势全力击敌侧翼,迫其再次火速回撤。10团就近转兵追击,歼敌一部。二纵、8师与敌多次接触虽有收获,未能予敌重大杀伤,最后和九纵一样未能阻敌南进淮阴。敌出动数十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地面冲击5次均被击退,但战况愈见危急。


第二部分:全军奋起反击 迎敌全面进攻痛失两淮(3)

    此次战斗,由于对敌情掌握不准,兵力使用不当,指挥不够灵活,致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于19日落入敌手,使整个华中的局势愈趋严重。然而,华中野战军的主力终于北调,实现了陈毅久存未果的愿望,使华中、山东两大主力合并,形成强大作战力量。正如陈毅于淮阴危急之际发给粟、谭、张、邓的电报中所说:“今后力求会师改变局面。”    
    两军会合第一仗    
    9月23日,中央军委更明确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    
    粟裕接到中共中央的电报后,立即率华中野战军主力由益林县城(现阜宁益林镇)北移涟水。9月27日,粟裕、谭震林与陈毅共同研究作战部署。    
    当时,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下的12个军(整编师)29个旅,其中12个旅集中于淮海地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合并后总兵力将达到10万人以上。    
    9月28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我们意见:(一)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二)不要分兵打两个敌人,必须集中打一个敌人。”    
    9月30日,中央军委又电示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你们须力争于三个月内外歼灭薛岳7~10个旅,刘邓则担任歼灭5军及11师。总之,今后一时期内,主要打击薛岳,转换战局。”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陈毅与华中分局诸同志一起,商定了作战部署以及山野、华野合并后的指挥体制,于10月1日上报中共中央。陈毅在报告中提出,集中山野、华野主力于宿迁、沭阳之间,六塘河以北地区,准备歼灭沿运河东进之敌,或西渡运河收复淮北。报告中还说:“两次分局会议,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中共中央于10月3日电复陈毅并告张鼎丞、邓子恢、粟裕,指出:“部署甚好,望坚决执行。”“希望你们在淮海方面打几个好胜仗。”“目前你处与刘邓之任务是集中全力歼灭薛岳10个旅左右,即能转换战局。”    
    中共中央这个战略决策和相应的组织决定(山野和华野两个指挥部合并,陈、粟统一指挥),由于敌情的变化,未能立即付诸实施。    
    10月15日,中共中央再次电示:“南京息,蒋方计划,引我去山东,我久不去,乃决心与我在淮北决战。此种情况于我有利。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河,于2至3个月内务歼薛岳7至10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陈毅和华中分局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组织决定统一行动,山野、华野主力集结于沭阳、宿迁两地,待机迎击东犯之敌。    
    10月18日,陈毅、粟裕、谭震林联名将上述部署报告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军委第二天复电指出:“部署很好,望坚决执行。”    
    淮海地区的一场大战尚在酝酿过程中,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在苏北和鲁南相继举行了6次规模不等的战役,包括东台防御战、涟水保卫战、峄东反击战、台枣反击战、淮沭路反击战和盐南反击战。粟裕直接指挥了其中的东台防御战、涟水保卫战和盐南反击战。    
    涟水保卫战,是6仗中持续时间最长、杀伤敌人最多的一仗。在作战指导上,粟裕特别注意处理第一仗与第二仗和以后诸仗的关系,强调在打第一仗时要为第二仗、第三仗创造条件。    
    10月19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主力刚刚集结于涟水以北的沭阳、宿迁地区,陈毅与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会合在一起,两淮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就重施“避实击虚”的故伎,向涟水城发起进攻。    
    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28师192旅共4个旅3万余人,在张灵甫指挥下,兵分3路,向涟水城扑来。    
    陈毅和粟裕、谭震林当机立断,集中23个团的兵力,迎击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28师192旅于涟水城下。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于10月21日将上述作战部署报告中共中央。    
    张灵甫志在必得,指挥3万余军队,在飞机掩护下向涟水城发起猛烈进攻,企图速战速决,占领涟水。他兵分3路,而把攻击的重点摆在涟水域南的废黄河河套地区。    
    张灵甫把他的51旅摆在正面,向废黄河河堤冲击,以为只要渡过河堤,涟水城就唾手可得。然而他没有料到,粟裕早就把一支奇兵埋伏在这里,第5旅第15团在河堤上构筑了防御工事,沿废黄河北岸大小3道河堤设防,阵地前沿及河床底部设置鹿砦,全线以交通沟相连。指战员们斗志昂扬,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国民党军的进攻,遇到了华野部队的顽强抗击,每发动一次攻击,就留下一堆尸体。激战至10月28日,粟裕下令全线反击,敌军有的被歼,有的投降,有的溃退。张灵甫组织“督战队”,以几十挺机枪阻击溃退蒋军。整编第28师192旅大部被歼,旅长曾振负伤,率残部溃退,被张灵甫的“督战队”杀伤数百人,还有不少人在渡河时落水身亡。曾振丢开整编第74师,率残部逃往淮安。随后,张灵甫也急忙收拾人马,逃回淮阴。    
    涟水保卫战,歼敌9;000多人,其中整编第74师6;000多人,整编第28师192旅3;000多人。    
    张灵甫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在给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第7军军长方先觉的电报中说:    
    “匪军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数月来,匪军向东则东,往西则西。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吾公以为如何?”    
    而“猴子军”整编第28师则惊叹:“中共军避实击虚,迅雷不及掩耳,使你措手不及。”有了这一仗的教训,整编第28师以后打仗就不再那么积极了。


第二部分:全军奋起反击 迎敌全面进攻蒋介石在南京静等佳音(1)

    勇猛穿插,大胜宿北扬军威    
    蒋介石在南京静等佳音    
    1946年11月21日,延安,杨家岭。    
    在一座光线充裕的窑洞里,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在延安正举行一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对一年多来的国共和谈作出恰当的评价,确定中共今后的方针。    
    在会议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一致认为,前一阶段参加和谈是必要的,也是有成绩、有收获的。    
    周恩来说:“虽然和谈破裂了,和平与民主未能实现,但收获不应低估。主要收获是使党的和平民主方针与蒋的独裁内战方针被群众所认识。”    
    刘少奇指出:“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就是要揭露蒋介石。现在已证明,和是不可能了。和虽不可能,但当时去谈是必需的,谈判整个说来是很成功的,成绩就是证明了妥协的不可能。”    
    毛泽东也认为:“南京谈判有成绩,达到了教育人民的目的。代表团不能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