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北宋仕途 >

第224节

北宋仕途-第224节

小说: 北宋仕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一观,就连识得一些字的平头百姓,也忍不住好奇,花一两文钱,买上几张来猎奇了。

    一时间,凡是看《海州日报》的读者,兴趣都不在以前的新闻上,而是转到了西游故事上来。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读者聚在一起,讨论剧情。而茶楼上,也有了对着报纸情节展开的有声有色的说书。

    海州附近之人,都爱上了报纸这东西。就算有人对西游的故事与文笔提出意见与批评,也难阻碍他们要买上一份报纸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话,欧阳发等人的目的达到了,随着西游故事的展开,报纸的销量节节攀升,业务已经扩大了一倍还多。

    至于在报纸上刊登报纸一事,欧阳发回去好好考虑了一番,觉得真如沈欢所说,可以奠定《海州日报》的权威地位,还能获利使得报纸扩大规模。一举两得之事,实在也没有道理拒绝,他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只会高谈儒家大义的年轻读书人了。随着沈欢各种新思想的出炉,大多是在杂志报纸上刊行,欧阳发作为编辑,是第一个阅读者。有疑问还能得到沈欢这个原著者地解释,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翻新,大体接近或者向沈欢接近了。

    于是,他一拍板,通过了这个决议,那就是正式刊行广告。有了决定,就付诸行动,他把海州的一些生意规模颇大的商贾聚在了一起。与他们说明广告地做法与利处。说到接受新思维,没有人比这些大商贾更容易变通了,他们别的本领没有,有关赚钱的信息,那是一点就通。

    《海州日报》销量就在那里摆着,受众度之广,他们也都清楚。比如说他们在座几位,就有不少人都爱看日报的。既然都清楚,以他们的秉性。也没道理不争着要等广告了。以月为限,广告费用按月来算,一个月之后,再换另一批广告,如果还想继续刊登,又得另行计算费用了。当场就有商贾出到了每月十多贯钱的价格争着要广告位置。

    欧阳发当场大喜,就要同意,突然又觉得要问问沈欢。罢了会议,回来咨询沈欢。沈欢也没有多少意见,只说广告位置干脆也以拍卖的形式进行竞价。价高者得之。当然。一开始的底价就要从十贯钱开始。

    这个主意,欧阳发只能说妙了。另外。沈欢还建议欧阳发,广告宜精不宜多。有半个版面能刊登七八个广告就可以了,太多了占了新闻的篇幅,还成什么新闻报纸?这一点欧阳发也赞同,能让他同意刊登广告,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说要让广告反客为主大行其道,他无论如何是不会同意的。

    接着就是广告地内容,沈欢提示说最好能派人核实以下广告内容,卖的是什么,质量如何,价格如何,先派个人暗地里打听,如果口碑不好,就是价格高也不登他们的广告,还明确告诉他们就是质量的原因。这样做可以确保读者不受害,不受骗,否则的话会把罪过都套到报纸的头上,对报纸产生难以估量的坏处,就得不偿失了。

    欧阳发得了提示,明白了,回去就着手拍卖事宜。都是海州富豪,近在咫尺,很容易沟通,也很容易核实。月中旬地时候就把广告之事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广告,又在海州产生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可以说,海州自沈欢上任以来,创造了不少历史第一。第一水泥海堤,第一水泥路,第一海军,第一长篇小说,甚至是第一年轻知州!也许,以后还有更多的第一由他们创造吧。

    如此之多第一加起来,造成地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到了月底,这个第一小说的名头,就传到了京城,进入了不少关注海州之人的眼里。

    比如说官家赵顼,作为《海州日报》的忠实读者,他早就下令海州驿站,每日日报,都要快马加鞭送达京城皇宫。皇帝吩咐,地方驿站之人当然不敢怠慢。他们也聪明,不待日报每日上市,只要印好一份,他们与欧阳发联系,直接从印刷作坊里拿出报纸,立刻就出发了。到了下个驿站,再由人送达下个驿站,一站接着驿站,直到京城为止。也就是说,因为这种快马传递,不出三天,当日的报纸就能让赵顼看到了。而这样传递,也能让赵顼每日都能有报纸在手!

    这次也不例外,《西游记》也吸引了他。他当作趣闻,读之颇有趣味。后来突发其想,每日傍晚都到后宫里读一段小说给两宫太后听。

    这日也不例外,因为春日初晴,两宫太后难道有兴趣到外面走一走,在御花园的一处小凉亭里,三人围坐在一起,由赵顼朗声读着,两宫太后就侧耳听着。

    这日刚好说完孙猴子大闹天宫之后给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的故事,赵顼说完之后,把报纸放在一边,由寺人来收拾妥当,向曹老太后说道:“娘娘,今日故事如何?”

    曹老太后笑了笑,转向高太后道:“太后,你说呢?”

    高太后现在在宫中,还没有多大的威望,至少在曹老太后这个两朝太后面前。还是自觉地把自己摆低着地位,回声说道:“娘娘,故事还精彩,您认为呢?”

    曹老太后叹道:“这个孙猴子。胆子够大呢!哀家还以为无人能制他了,现在好了,佛祖出面,他也不能继续跋扈下去,给压在山下,受点苦,也是应该的!”

    赵顼若有所思,曹老太后之言,看似平常,又像大有深意。令人难以捉摸。

    “娘娘地意思是?”不懂就问,一向都是赵顼地优点。

    曹老太后自嘲一笑,道:“也许是哀家多虑了,没有什么意思,官家不必放在心上。”

    赵顼哪里肯信,道:“请娘娘指教。”

    曹老太后欲言又止,却没有开口。

    高太后见状。赶紧说道:“娘娘,官家虽然英明,不过还年轻。有些事,难免会急了些。娘娘稳坐后宫多年,吃过的盐,都比他吃地米饭要多,如果娘娘有空,不如指教指教他,毕竟都是为了这祖宗家业,明白总比糊涂要好嘛!”曹老太后笑了,道:“你呀,真是个关心儿子地太后!”

    高太后温婉一笑。不再说什么。

    曹老太后看到赵顼一脸诚恳地样子。叹了口气,道:“好吧。就与你说一说。官家,这个帝王。要稳坐朝堂,最重平衡。要臣子忠心,可又不能让他们报成一团,就是他们再忠心,再正直,亦不能太过纵容他们。仁宗他老人家为什么能在龙椅上稳坐四十多年,这个手腕,才是至关重要的!”

    赵顼低着头沉思。

    曹老太后又道:“一个臣子,如果太有才干,太过放肆,就会像《西游记》中的那只猴子,无人能制,后果就是像玉帝他老人家,狼狈不堪!因此,面对这样的臣子,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他安分的人来做对手,比如说,书中杨戬就是能制孙猴子的人物。可惜一开始没有用他,不然哪会成全他十万天兵天将亦要束手的大名!在朝堂亦要一样,一定要平衡。看看官家这几年作为,你要改革,哀家不多说什么。王介甫有大才,也忠心,官家要用他,未可厚非,然而却不能太过,不能让他一家独大,免得以后难以遏制!”

    赵顼有点不服了,在他的意识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没有这么多歪歪九九。

    他地神色,曹老太后当然看在眼里,暗叹一声,道:“官家,哀家老了,没几年可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要下去与仁宗官家见面。因此,有些事,哀家不想说,也要趁着还有机会与你说一说,免得以后连机会都没有了!”

    赵顼赶紧道:“娘娘千秋鼎盛,不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娘娘教诲,朕一定会好好思量。”

    曹老太后点点头,叹:“这个王介甫,说到才干,还真没有人比得上他。官家要大用他,也是道理,可怎么用,要用得安心,还要他安心,就需要仔细思量了。太过宠信,对他言听计从,从不反驳,都不成。看官家作为,把司马君实放在朝中,才是最正确的举措!也只有他,才能与王介甫相抗衡。官家,你要记住,这样做,不是什么手段,也不是不信任王介甫,而是为了王介甫着想。你看古今历史,权臣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反而那些都是君子,却作为政敌的存在,方能成就一个王朝的昌盛!”

    这次赵顼一点服气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如果是王安石开始登台那时候,这些话他肯定听不进耳里,因为他需要王安石来为他赚取更多的钱财,这样他才有余地去施展心中地报复。不过现在随着王安石的改革,财政略略宽余,他心情好了不少;再加上有司马光施展的一些裁军策、免役法,财政情况大大得到缓解,希望就在眼前,他当然要考虑一下自己地境地。

    说到司马光的使用,他稍微惭愧,他一开始,哪里会有让司马光制横王安石的心思;不过是看他资历不低,能力不错,比王安石还要有资格做宰相,这才使用罢了;说到底,还是他老爹。也就是先帝爷留下来的人才罢了,司马光先朝就是参知正式,他登基之后,也实在没有把对方放出朝堂的理由。

    现在看司马光在这个位子上做得不错。虽然没有王安石那么多赚钱地花样,可也算合格了。想到这里,赵顼有点满意地笑了,动了心思,按曹老太后的说法,这就是制横?看来自己做得也不差嘛!

    曹老太后又道:“虽然司马君实做得不错,看这一两年,哀家见官家为王介甫贬黜了不少人出朝,又为了变法,替他提拔了不少赞同的臣子上来。如今朝堂。说实在的,司马君实一个宰相,势力还比不上一个参知政事,这也算是建国至今少有地事吧?”

    赵顼赶紧解释:“娘娘,这都是为了变法大业而已。有些人,存心要与新法过不去,不贬谪。难以令人敬畏。而为了新法地推行,又需要提拔人才上来,因此……”

    曹老太后笑道:“官家。哀家没有别地意思。朝廷如何用人,是官家你说了算,哀家一个妇道人家,不能插手,因此这两年,都没有向官家说过什么。可今日既然说起,才与官家谈一谈哀家的看法而已,妇道人家,没有什么见识,如果没有用处。官家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赵顼哪里敢信曹老太后地话。没有见识?如果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这人才是最没有见识地!能让仁宗官家这般喜好女色的皇帝面前。在众多后宫佳丽面前,稳坐皇后宝座多年。若没有点过人的手段,岂能为之!

    “娘娘教诲,朕一定不敢或忘,一定会仔细考虑的!”赵顼有点敬畏地说道,他父皇自小就给带进宫里抚养,就由曹老太后教育,他自小也与之亲近,对这个老人家,充满了尊敬与畏惧,虽然做皇帝几年了,可这种情感,有时还不时表露出来。

    曹太后道:“那哀家就继续说一点吧,就一点。王介甫可以用,也可以替他提拔人才,不过,以后最好不要罢得太多官员了。虽然是为了王介甫有利于推行新法,可是这样做,多了,被贬地官员难免有怨气,一有怨气,就会恨对方入骨,官家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替王介甫一方树立了一大帮敌人罢了!”

    赵顼悚然而惊,有点明悟过来,赶紧告谢。

    曹老太后连连笑道:“好了好了,官家不必太过担心,只是以后在做决定之前,多多思量一方与另一方的利害嘛。可以为他树立威信贬谪一些官员,但不宜太过,特别是御史台,不能都贬了出去。祖宗设立这个机构,就是为了让大臣不敢放肆的,如果都是一方的人,那样就会对皇室不利了。他们都是些老顽固,昔年仁宗老人家在朝的时候,也对他们很痛恨呢,可是还是人尽其才,由他们说,也听他们说,有利的考虑考虑。当年那个包黑子,当着朝臣地面,还说得仁宗官家一脸的唾沫呢。你看看,最后两人的名声都成全了!官家,这就是帝王之道呀!”

    赵顼喜道:“娘娘说地是正理,朕明白了不少。”

    “那就好,那就好。”曹老太后也欣慰地笑了,“官家有大志气,是可以施展抱负的,这要不惹出什么大乱子就可。王介甫大才,无人可及,这点,哀家早就清楚了。”

    赵顼笑道:“王参政之才,当然是很好的。不过娘娘说无人可及,就真有点过咯。”

    “哦?”曹老太后奇道,“哀家说的是经济之道,难道诸臣之中,王介甫不是最强?司马君实虽然也有大才,不过经济之道要差多了。”

    “当然不是司马相公。”赵顼又笑着说道。“那就奇了,哀家遍观朝中诸臣,都无此等人才。”曹老太后露出深思的神色,“难道官家说的是附和王介甫的那个吕惠卿?”

    赵顼惊道:“娘娘也知道吕惠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9 9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