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的蒙毅真是心潮起伏,他沉思良久终于对曲宫说:“说这些不是我怕死!只是我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会有辱先皇的名声,请大人将我的话告诉陛下,让我死在应有的罪名上吧!”
其实蒙毅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可怕的罪责,让人浑身长满嘴也说不清的罪责就是个“莫须有”,皇帝想除去你的心已定,说什么都是枉然。传旨问话只是幌子,曲宫的怀里还揣着另一道真正的旨意——胡亥的杀意。曲宫打断了蒙毅的申述,让他永远闭上了嘴。
“莫须有”杀了蒙毅,消息传到咸阳宫胡亥很高兴,他立刻又派出使者前往阳周(地名),也给蒙恬带去另一道圣旨。
传旨使者也很直接地对蒙恬说:“将军的罪过太多,而您的弟弟蒙毅也犯有重罪,依大秦法律要牵扯到你。”
这话和前面对蒙毅说的相互呼应,蒙毅已死却谎称犯重罪。
蒙恬听后傲然冷笑道:“我蒙家为大秦效忠三代。我如今即便身陷囹圄,但还有足够能力叛乱。我为什么不这么做,是不想辱没了我蒙家世代忠良的名声,背弃祖训,且我深受先皇恩宠不能不报。陛下想要我的头,可以,但有几句话,请你带给陛下!”
“我知道蒙氏将亡,定是有乱臣贼子进谗言欺瞒君主。请将这话转达给陛下,蒙恬愿意用性命死谏,只求陛下能改正振作安抚百姓光耀大秦,这样我即便死也是值得!”
传旨的这位使者,是否还是曲宫不得而知。蒙恬的话让他动容,看着为大秦耗费一生的将军白发苍苍,他能说的只有一句:“我只是个传旨的小官,不敢将将军的话禀报给皇帝。”
使者的话是暗含痛惜与无奈的。我知道你说的是肺腑忠言,但无奈你不死,我无法复命。比起你的命,我的命更重要。使者说完这话就不再说了,他交给蒙恬一颗毒药。
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没有用,而且说什么都是白说。接过毒药,蒙恬沉重叹息:“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没有错就要被处死吗?”
其实,蒙恬你犯罪了,罪名和蒙毅何其相似。一个是莫须有,一个是欲加之。
蒙恬吞下了毒药,最后他留下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遗言。
“我的罪过就是修筑万里长城,从临洮到辽东一万余里,我错就错在挖断地脉,触怒了天地。”
这句话很有意思,表面上看是这位蒙将军迷信,自觉杀了太多人打了太多仗,免不了动了人家祖坟损了阴德。实则是句赤裸裸的讽刺,蒙恬知道他的罪名,只是三个字“欲加之”。
读历史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不分好坏,无法用好人坏人这两个定义去定性某个历史人物;第二境界不分对错,对于史实,无论对错都起到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作用;第三境界不分真假,真作假来假亦真,此为终极王道所成。
以此纵观蒙恬一生,公允地说褒贬功过参半。作为一代名将他辅助嬴政统一六国有功,大秦帝国建立后又戍边多年,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外族侵略。然此举耗费太多人力物力,空虚国库激起民怨。
蒙恬有能力反而不反,归结来说原因有两条。一是蒙家世代公卿忠良的包袱,二就是扶苏已死,蒙恬想反缺少大义名分。
现代人差个几岁就会有代沟。蒙恬生活的年代离我们有两千多年,这条代沟那是相当深。很多事情现在人觉得无所谓,但对古人就是重于性命的信条,命可以没有,这些信条不可以违背。蒙恬自己说的,他要用死规劝胡亥,用以保住他蒙氏三代忠良的名声和嬴政死后的声誉。这就是生活在那个年代蒙恬的人生信条——知遇之恩、忠义祖训。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先决条件下做什么都要名正言顺。说到这里有人或许要说,谋反就谋反吧,要好名声干什么?这话错了,古人就特别好这口,即将在大秦国土上烧得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连农民都知道要借助公子扶苏、各国后裔的大义名头。这一点,蒙恬又怎么能不知道。
由此两条,蒙恬死得虽冤,却有因。对于蒙恬,能说的只有这么多。他是冤死忠臣,只是这里的忠,是忠君,而非忠国。
蒙恬蒙毅被杀,胡亥、赵高、李斯此三人都放下心中大石。后顾之忧既去,大家的主要精力自然放在派系权力之争上。
先前说过在巡游途中,赵高和胡亥就制订了一系列排除异己的计划,巡游是试运营,效果很好。现在开始投放市场。
第四章 苛政猛虎
不知道多久前,胡亥就在担心一件事。怕兄弟们哪天一高兴也学他的样子,篡个位玩玩。现在时机已到,当然要永绝后患。在胡亥的授意下,赵当家将排除异己的重点放在了皇室内部。
嬴政有二十多个儿子,胡亥最小,扶苏老大。我们粗略算下,这些儿子中不乏有能力超群颇有威望的,当然这些人就是胡亥所最先忌惮的。
有胡亥后台撑腰,赵高派详细拟定了一长串名单,人员从以上所说重点对象抓起。从皇族内室开刀即便有强硬靠山也要巧立名目,赵当家的结合自身专长,用修改法律的名目搜集这些皇子的罪证。
罪证这种东西,只要有心找总是会有的,即便真的没有造也得给你造出几条。就这样赵当家很快搜查出大臣和皇子们的罪证交给胡亥过目,胡亥大手一挥说:一切有劳郎中令去办。史书记载这次共杀死皇子十二人,公主十人。
头一批,六名皇子罪证确凿,在咸阳街市斩首。皇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宫问审。前面在杀头后面在审问,两者同时进行。期间胡亥派使者去传旨说:你们不尽孝道,又想谋反,应该处死。
将闾失声痛哭大喊说:“冤枉啊!怎么能说我有反心。请使者去问清楚陛下,让我们死得其罪。”
这话何其眼熟,其实胡亥会的就这么几招,但是管用啊,没办法。
这个倒霉的使者,是不是前次给蒙毅传旨的不知道,却说了句很相似的话,他说:“很抱歉,我只是个小官,没有资格发言,只能奉命行事,请殿下们上路吧。”
将闾仰天高呼,接连大喊了几次:“天啊!我冤枉!”
喊完,兄弟三个抱头痛哭,就拔剑自刎了。
自刎总算是全尸,其实将闾兄弟三人已经够幸运的了。前面死的六位可是在咸阳市中杀头的。这种死法叫“戮”,具体实行是有程序的。皇子们先要当众挨板子,打的时候全城老百姓都被叫来看,板子打完再来一刀,掉了脑袋这才能去死。这六位可都是嬴政嫡亲的儿子啊,死就死吧,还得先受一顿侮辱才让死,真够狠的。
至于那十二位公主,就更惨了。她们的死法叫“碟”,就是用分裂肢体的方法把人活活折腾死。可怜这些金枝玉叶们从小被养在深宫,很多公主听到这个死法就当场被吓晕吓死。没办法,晕就晕吧,就算真死了也得来完这一套才算完。负责监督行刑的是赵当家,他大概也觉得太惨,行刑地点改在了深宫。届时鲜血染红了秦宫内殿,公主们的惨叫响彻殿宇,其声其景惨绝人寰。
杀皇子或许还有理由,是怕他们造反和胡亥抢皇位,连公主都杀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吧。对此,史学家们有个颇有意思的争论。部分人以此为据,提出赵高覆灭秦帝国是为了报亡国之仇。赵高的先祖是赵国派遣来秦国的质子,按血统说赵高是赵国皇族。
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最早是商鞅说的,其原意是指“太子”。
封建王朝治法目的都极其相似,不外乎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皇权,而宗室就是皇权的根本。商鞅话说得漂亮,但还有下句:太子是储君,不能受刑,就由太子的师傅代领吧。好一招李代桃僵!从中可见即便是严申法令,始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秦朝,王子就是王子,就是犯了过错也不能随便受刑。
而宫廷血案的主要负责人赵高,竟选用了“碟”和“戮”这两种酷刑来虐杀皇室贵胄。这太不合理法,也就难怪史学家们在争论赵高到底是不是为了给赵国复仇。
与复仇论相对的是积怨论。这部分人觉得是赵高在秦宫中待了二十多年,长久做小伏的积怨太深所致。做奴才的对那些手掌生杀荣辱大权的主子们无疑是恐惧的,但这种恐惧的前提是奴才没有能力去反抗主子。一旦有一日,奴才们得到机会能将主子踩在脚下,经年怨气爆发起来那就是火山。前面说过,赵高是绝对的小人,但他比之一般庸碌小人又多了几个特点,一是有文化,二是心狠,三是手辣,如此极品小人一朝得势,可想而知倒霉的人就多了。可以大胆地说,看着皇子公主们以最屈辱丑陋的方式死去,赵高心中绝对暗爽!
皇子公主们死后,皇帝的军队又冲进他们的府邸,将财务田产充公,这下牵连的就多了,亲戚、朋友、相关的人、不相关的,不计其数。家眷仆役也就算了,可怜秦宫那些内侍小官,平时也就管些教化文史、宫廷祭礼等杂事,赵当家要立威要暗爽,又不够量向资格派要员们开刀,那么就只有委屈你们了。这一大票人或被杀头,或受刑流放,喊冤诟骂声充斥咸阳。
场面闹这么大,官员们受不了了。“资格派”、“骑墙派”联合起来纷纷向皇帝上疏,胡亥冷冷丢下一句话说:你们再唆就陪着一起死吧。大臣们一下子又哑巴了。
死亡的恐怖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咸阳街市天天都有问斩的皇子官员。百姓们不敢出门。本来就是啊,当街杀头,杀的还都是皇子当官的,开始或许觉得新鲜,可看多了一批批来问斩的皇子官员们人们就开始发抖。朝中大臣们也从开始的愤怒惊恐到现在的噤若寒蝉,他们紧紧闭上嘴巴唯恐祸及自身,为保住性命禄位而屈从讨好。
百姓震恐,官员唯诺,咸阳城血洗菜市口,内宫中血溅殿宇,宫内宫外充斥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总之这是段地狱般可怕的日子。
嬴政的二十多个儿子到现在已被杀一半,剩下的都吓得半死。有一位公子高,怕得要死就想逃跑,又怕祸连家小满门抄斩,实在没办法就上疏对胡亥说:“先皇在世的时候对我很好。先皇辞世,我没能陪同去死,这是我为人子的不孝。现在我想随先皇去死,恳求将我埋在骊山脚下。望陛下可怜我,答应让我去死。”
这实在太荒诞了!人都是怕死的,而胡亥的暴政竟可怕到让人宁愿选择去死。
胡亥接到公子高的上奏,其反应让人心寒——他居然非常高兴!并当即叫来赵当家一同分享这喜悦,他得意洋洋地将自己兄弟求死的奏书给赵高看,并说:“看,这可以说是窘急无奈了吧?”
赵当家看过也颇觉欣慰,立刻拍马屁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大臣皇子们个个怕得要死,怎么可能图谋造反。恭喜陛下,现在您的皇位真是稳如泰山了。”
此对君臣再度相视而笑,胡亥立即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并很大方地赐他十万钱安葬。
“宫廷血案”到此可谓告一段落。十二位公主不说,我们来看皇子们。斩首六位,将闾三兄弟自刎,再加一个公子高自动请死,不多不少正好杀满了十位皇子。而受难名单中并没有子婴。前面我们说了,子婴的身份只能选第二种可能,即嬴政的弟弟。下此断言时,我留了个白,现在时机已到可以道白。第三种可能性,即子婴是胡亥的哥哥,绝对不可能,其原因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不错,子婴不可能是胡亥的哥哥,如果是,他前面有过顶撞胡亥讽刺赵高的不良记录,在宫廷血案中,绝不会还有命在!
“宫廷血案”场面如此之大,赵当家嚣张跋扈杀人如麻,官员百姓人人自危怨声载道,可能有人要问,都这样了怎么李斯老大都不跳出来说句话,难道他死了啊?不错,李斯确实还没死,只不过也快被吓死了。
若说他赵高杀皇子公主、杀内侍小官,关你位高权重的李老大什么事?其实这里头是大有关联的。
李斯作为秦相,他见证了大秦帝国的建立,及其由盛至衰的全过程。别的不谈,李斯在这个过程中,写过两篇传世之作,这两篇为史记一字不落记载在案,其中一篇就是《谏逐客书》,这锦绣文章概括起来就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此处我们不多着笔墨,嬴政看完文章后对李斯越发宠信。自此一直到沙丘之谋的前两年,都是李斯权禄生涯的顶点说是权倾朝野一点都不为过。历来地方官僚机构都与行政机构息息相关,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靠着裙带关系,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官至三川郡守,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省长。
高官们向来用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当时李斯的权势富贵,朝中官员根本没人能和他攀上亲家,那么就只剩皇家。李斯的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国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这一来李家不但权倾朝野,且是皇亲国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