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18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掌柜的,依我说,这世道变了也是好事,你瞧这大清国是怎么个回事,咱这铺子一年才挣几文银子,可那官府硬生生的加了十两银子来,说是啥海防捐,这捐那税的,早晚非得把咱老百姓的油给榨干了,这世道能不变嘛……”
对于年青的伙计来说,他看的或许不许,可却知道这一亩地加了几十文的捐,却是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可那官府却似瞧不见似的,还是一个劲的摊着捐,官府摊着捐的时候,收捐的衙役又层层加上了几码来的。
海防捐……
伙计的话让韩武林顿时便是一哑,可不是嘛,这海防捐说是一省一年也就几十万两,一个县也就几万两,可这捐到了下面却是十几万的收着,这般的把老百姓往死里逼,这世道能不乱嘛。
“掌柜的,前阵子在饭馆里听着人说,这朝廷赶明还要练新军,说是还要派新军捐,按人头派,一人可得二十文钱那,像咱这铺子一年没有八九十来两银子,可打不住……”
谣言也好,真事也罢,总之这市面上到处都传着加派捐纳的消息,别说是升斗小民,纵是像韩武林这般做买卖的听着这消息,那心里也是缠扯着,不过读书人出身的韩武林,却立即维护起朝廷来。
“小二子,别听外头的人胡说,这捐纳又岂是说加就加的,就是咱大清国要练兵,那也是要防着洋鬼子……”
可他那话说着却没什么底气,就像早先说的那海防捐一般,说是让士绅报效,可到最后却又被摊派成了捐纳,这新军,听说朝鲜和台湾那边都练起了来,按几日于县上听人说那台湾新军于琉球悍勇非常,无不是以一挡十,直打的东洋人一路败逃,若是朝廷当真练起新军来,不定,不定到时候又能要派上捐。
到时候,这日子可就真难过了!
心底如此寻思着,韩武林却是没心思再吸那烟了,瞧着那西边被夕阳染红的天际,他脸全是一副愁容不展的模样,就好像那夕阳是这大清国一般。
第150章 前奏(第一更,求月票)
大江东去,江雾迷茫。
一艘运木船离开码头顺流而下,向钱塘江尽头的杭州驶去。
这艘运木船属于杭州城内的泰和兴洋行,经常往返于钱塘江上游和杭州之间,专司运送木料,不过这几年这生意似乎一日不如一日——从去年起,台湾巡抚衙门创办了台湾木料局,从台湾山区伐下的巨木由铁船运往上海、厦门等地出售,而这杭州市面上也渐渐为其所垄断,相比于台湾原始森林内合抱粗的巨木,这从浙北山区伐下木料不过腿粗罢了。
本来运木船是不搭载乘客的,但现在这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每次从上游返航时,总会夹带一些乘客以至将私货悄悄地带上了船。过去这种“捎黄鱼”——船员私载乘客捞点外快的事在船上是公开的秘密,而现在,这却是半公开之事了,甚至洋行亦准备籍此试试能不能开通过这钱塘江的江运。
不过今天这船上却装满了大腿粗的木料,似乎这次的生意不错,而且船上还有十几名搭船的乘客,这些不去搭乘客船却跑来挤在既阴暗又闷气的货舱中的乘客,从穿着来看倒是生意人的模佯,但大都文质彬彬,眉宇间总有一种难以掩其气质中特有的凶悍气。不过这些乘客随身大都带着大包小包的货物,却也象是跑生意的样子。
然而,这些“生意人”就象约好了似的,无一例外都是前往杭州,似乎那里有什么生意特别值得去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像这样的船已经过来了十几船。
在沿途的码头上。偶尔会官兵来回巡视。他们犯着烟瘾打着阿欠的功夫,双眼却又如鹰眼般的扫视着码头上来往的旅客,以找到官府缉拿的凶犯,讨个赏钱,不过在大多数时候,也就一扫而过罢了。
泰和兴洋行的船就是一艘运木船,船上的货物一目了然。自然的也就没人会对它产生兴趣。总之,他们没有想到要上船去搜查一番。即使是那些不时在江上游弋的水防营的舢板也是匆匆地从它旁边划过。至多也就是停下船来借着查厘的名义,勒索上几两水脚钱。因此,泰和兴洋行的运木船一路通行无阻直达杭州。
只不过他们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竭力想要搜埔的那些土匪,正是藏身于这艘运木船之中从他们眼皮下安然通过。并且这艘货船上还藏有枪支弹药,这些东西就装在这些“生意人”随身携带的“货物”里面。
待到船近杭州的时候,趁着夜色这运木船便于离岸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船上的乘客便通过几艘小舢板上了岸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杭州城外,一座沿街的民宅内窗帘将屋子外面的室外的为夜幕天地暂时隔开。室内充满了呛人的烟味。十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每个人讲话时都尽可能地压低声音。在过去的几天中,会议不断的召开着。
在开会的屋子附近。蹲着几个卖水果杂货的小贩,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似乎同一般小贩没什么区别,可他们那卑微的目光中却带着些许警惕,不时地打量着街口的动静,他们的货摊下面藏着两柄装满子弹的六响转轮手枪。
不时还有肩挑混饨豆腐脑担子的小贩吆喝着从开会的屋子前面走过,这些都是负责保卫会议的武装警卫和流动哨。一旦巡防营的兵勇在街口处出现,他们将一面拔枪抵抗,一面掩护室内的同志迅速撤离会场。
会议的主持者正是谭嗣同,只有二十七八岁他皮肤略黑,看上去完全是一介文弱书生,实际上他也就是一介书生,而他在过去的近两年中,他却一直在大江南北云游着,联络志士同仁,以为将来反清大业作好准备,而这场会议中心议题是在杭州发动起义,进而造成撼动中枢的局面,从而搅动全国的局势。
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一切不过只是刚刚开始,但有时候,开局就产生了些许不顺——就在几天前,运送武器弹药的商船被海关查获了,尽管最终被当做一般的军火走私,但多达三千支步枪以及数十万发弹药的损失,对于起义者来说,却不可不谓之一场严重的损失。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这批武器被查获后,至少在未来半个月内,朝鲜那边都不可能将新的武器运至杭州,换句话来说,除去最初获得的1500支步枪以及15万发子弹,在起义前他们将不会再得到任何支援——因为起义的日期已经定下了,而且数以百计的会党以及“民军”都已经开始往杭州集结,起义不可能推迟到半个月后。
“同志们,眼前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
谭嗣同的脸上看不到有丝毫沮丧的神情,他那略显黝黑的面孔因激动而染上些许红晕。他挥动着有力的手势:
“我们的同志已经在杭州聚集了,我们势必将在杭州点燃这场反满的烈焰!我们要坚信,满清鞑虏一定会被驱逐出中国,中国一定能够赢得民族的解放!”
作为起义的领导者,谭嗣同更多的是从精神上鼓舞大家,而在他发言之后,相比之下唐才常却显得冷静而务实,与大多数与会者激动的情绪恰成对比。实际上,他的这种冷静,恰恰是因为他从福岛四郎那里得到了一些信息。
同样作为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以及谭嗣同的好友,他想的更多,甚至更远一些,包括如何同“海外同志”打交道,如何争取他们的支持,与谭嗣同相信他和海外同志的友谊不同,唐才常甚至都不知道海外同志的身份,也就谈不上什么友谊了,但他却知道,起义离不开海外同志的支持,在饷械离不开他们的支持,甚至在人员上亦离不开他们的支持——这一次来的几十名海外同志中,有半数的同志显然是行伍出身。
现在唐才常更关心的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成动的发动这次起义。这才是他所关心的事情,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国内的革命如果想获得来自海外的支持,就必须要通过起义的胜利去赢得支持。
偶尔的他会把视线投向福岛四郎,那位海外同志派来的代表,他现在唯一可以保证的是,在未来十五天内,会有一船械弹运至杭州,当然前提起义能够获得成功,否则海外同志的援助将是极为有限的。
但是云集四营巡防营和四千旗兵的杭州,发动起义并获得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根据福岛的建议,起义开始后他们将率领三百人负责把拿下分布的城南、城北两处巡防营以及电报局、海关和藩库,至于巡抚衙门则由谭嗣同率领学生队拿下,而满城则由唐才常指挥民军负责。
“……起义后的第一要务,就是拿下巡防营,鼓动巡防营兵勇参加起义,同时,还要拿下海关,海关查没的武器目前皆存放于仓库内……”
在唐才常按照福岛的建议于会议上提出他的建议时,福岛四郎却沉默着,按照情报处的要求,他只是作为顾问,在会前私下提出建议,至于会议上尽量回避,以避免起义领导层发生混乱,换句话来说,他只有建议权。
不过作为旁观者,他对这次起义越发没有信心来——来自会党和山寨的“民军”头目,在过去几天的会议上,一开口便提到了银子以及将来的利益分配,最后还是唐才常和着稀泥许诺藩库中所得银两之半分予给他们。
而在福岛看来,藩库中存有的60余万两白银理应用于募兵,而不是分予那些会党土匪头目,正因如此,他已经在私下里制定了一个计划——将其中的部分银两运出,存入朝鲜银行杭州分行的金库之中,毕竟情报处将来支持起义也需要银子。
因为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会议上并没有发生多少争论,在会议结束后,谭嗣同特意留下了福岛四郎,他看着面前的这个日本人,挤出了一丝无奈的笑容。
“又让您见笑了!”
“瞧您说的,谭君能于国内开创如此局面,已经颇为不易,能将三山五岳的仁人志士、英雄好汉拧成一股绳,也只有谭君能够做到!”
此时谭嗣同并不知道,就在三天前第一次会议之后,福岛四郎便制定了相应的计划,而计划的核心就是在起义失败时,营救谭嗣同等起义领导者离开杭州,这是情报处的要求,必须要确保谭嗣同活下去,换句话来说,对于起义的成功与否,情报处并不怎么在意。
与福岛四郎又就情报以及起义的问题谈论一番之后,谭嗣同便走到了后院里,置身于后院中的他,默默的凝视着北方,想到两年未见的好友时,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哎,可惜不能当面向你表示祝贺啊!”
谭嗣同于心中满是遗憾之余,突然却又笑道。
“如此也好,就让这杭州起义当作送予你的新婚之礼吧!”
而这一声笑语之后,谭嗣同却又陷入了沉默之中,似乎想起阔别已久的娇妻,心中却涌出丝许愧意来。
第151章 贺礼(第二更,求月票)
1892年5月,整个汉城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统监官邸所在的南别宫更是带着些喜意,车水马龙的好不热闹,朝鲜的官员们纷纷备上礼仪提前表示祝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在统监大人婚礼当日“忘记”自己。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似乎是又一轮的“站队”。不过对于作为当事人的唐浩然来说,面对攀门祝贺的众人却又不能不打起笑容加以接待,虽说那些人都很识趣,简单的客套几句后便纷纷离开了,可接边数日下来,依然让唐浩然疲于应付。
婚事!
虽说不用自己操办,但唐浩然依然感觉自己似乎完全被这婚事给牵绊下来了。甚至在他看来这婚事似乎正在演变成一场磨难,尽管这婚礼之日尚未倒,种种事端却是接二连三的。
且不说贺喜宾客的迎来送往,就是朝鲜王那边也没少给自己添麻烦,因为沈家只有两个陪嫁丫环的关系,那位朝鲜王倒是大笔一挥,将六个士家女塞进了陪嫁丫环的行列。而对此沈家却又无力反对。直到事情传到唐浩然的耳中,唐浩然才知道,那些陪嫁丫环,依照规矩,那都是媵,明媒正娶的随嫁,比妾的地位高多了,而媵的作用就是帮沈家小姐固宠的,顺带帮自己开枝散叶的。多少完全没有上限。
不过因为沈家家业一般,只有两个陪嫁丫环的关系,倒是让朝鲜王瞧着的机会,便以不能辱没沈家家声为名。点世族女作沈家陪嫁。那些过去看似极重声誉的朝鲜士人。非但没以女儿为媵妾为耻,反倒趋之若鹜的羡慕起被选中的七家,纵是唐浩然有心反对,可在沈家同意后,却是无法“驳回”。
娶一个媳妇来了八个暖床的媵妾,这种事情是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