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110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荐新猛的回过了神来,现在还在战斗中,他必须得首先集中精力应付那四艘庞大的美军战列舰,至于别的问题,只能暂时放到一边去。
“需要让他们发动鱼雷攻击吗?”
“现在各战舰的情况怎么样,引导飞机都已经到位了吗?”
“各战舰都做好了开火的准备,引导飞机已经发回了第三组炮击参数。”
常荐新微微点了点头,他不能再犹豫了。“让驱逐舰撤回来,按照之前确定的交战原则,首先集中火力打击最前面的那艘战列舰,堵住出口,让其他的美舰出不来,各舰自由开火,不用统一齐射!”
束缚着六名舰长的绳索已经松开,在常荐新下达了“自由开火”的命令后不到十五秒钟,位于“南宁”号后面的“广州”号战列舰上的九门主炮就打出了第一轮齐射,成为了这场战斗中第一艘开火的战列舰。此时,对面那艘美军战列舰正在加速,想要冲出狭窄的港湾出口,可是,战舰的速度怎么可能与炮弹的速度比呢?而且,当时的交战距离实际上不到4海里,对任何一艘战列舰上的主炮来讲,这个距离几乎等于没有!
跑在最前面的是bb…68“俄亥俄”号,这艘战列舰最先遭到轰炸,也最先起锚,最先准备撤离,因此反而跑到了停靠点更靠南的“蒙大拿”号的前面去。也许,战舰上的一千多名美军官兵之前都在为此而庆幸,可是现在,他们绝不会认为排头的位置是最好的位置了。
在挨了炸弹后,“俄亥俄”号上的雷达已经损坏,当时战舰上的几个电子军官正在设法进行抢修,其中有两人还爬到了假设雷达的桅杆上。而原本应该在桅杆顶部的了望员却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正是那两名维修雷达的电子军官首先发现了在港口外排成了战列线的六艘庞大的战列舰,而且两人都立即辨认出那是唐帝国的“新省会”级战列舰。这个发现差点让两人吓破了胆,虽然两人都很快反应了过来,并且想到要把情况报告给舰长,可是两人不是了望员,也没有在了望员的位置上,更不知道该怎么与舰长联系。等到其中一名军官爬到了了望员的位置上,拿起了电话的时候,已经是五分钟之后了。电话刚接通,“广州”号就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另外五艘战列舰也在一分钟之内陆续开火。
不到4海里,也就是大概7000码的距离,对战列舰的主炮来说,这属于直接交战距离,炮弹的飞行的弹道比较平直,弹道高度很低,炮弹是直接从侧面打过去的,而不是从上方砸下来的,另外,炮手在瞄准的时候也基本上是直瞄。7000码的距离,炮口速度超过了每秒800米的炮弹,最多只需要20秒的时间就能飞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算“俄亥俄”号的舰长下达了规避命令,战舰也不可能做出任何规避的动作,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机动!
相反,对于南面的六艘战列舰上的炮手而言,在天色已经放亮,而且交战距离只有7000码左右的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水上飞机提供帮助,经验丰富的炮手甚至会直接使用备用瞄准仪,将炮弹准确的打到敌战舰上去,而且命中率绝不会低于五成。而当时第三特混舰队拥有帝国海军中最优秀的炮手,这一点是肯定的,这些炮手的经验足以让他们轻易的干掉7000码的任何一艘战舰了。
“南宁”号是第三艘开火的战列舰,开火的时间比“广州”号晚了十几秒,在常荐新感到脚下传来猛烈的震动的时候,第一批穿甲弹已经命中了北面那艘刚到达港湾出口处的战舰。当时常荐新目视判断,“广州”号打出的九发穿甲弹中,至少有六发命中了目标,只有两发在舰面上爆炸,也就是说,另外四发穿甲弹很有可能穿透了战舰的主装甲,在舰体内爆炸,只是这样的爆炸场面是不会立即反映出来的。
因为交战距离太近,所以从第一轮炮击开始,六艘战列舰就在自由开火,从第二轮炮击开始,好几艘战列舰上的各个炮塔都在自由开火了,炮手根本就不需要枪炮军官提供的炮击参数,直接利用安装在炮塔顶部的备用瞄准仪进行炮击。
看着排头的那艘美军战列舰不断的挨着炮弹,常荐新这才松了口气。此时,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战斗已经打响了,第三特混舰队是不可能轻易的撤出战斗的,问题是,大西洋舰队有六艘航母,那六艘航母上载有数百架轰炸机,另外,附近机场上还有大量的岸基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随时有可能到来,那么第三特混舰队在蹂躏了敌人的战列舰之后,能够顶住敌人的轰炸吗?
当参谋军官前来汇报,其他特混舰队派来的防空战斗机已经陆续到达的时候,常荐新也不再担心舰队的安全。谈仁皓要求每一支航母特混舰队都为第三特混舰队派遣至少一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这样一来,第三特混舰队上空就有五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为此,常荐新还不得不专门安排五艘驱逐舰负责引导这些战斗机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呢。有了这么多的战斗机掩护,第三特混舰队的安全性就大大提高了。可问题是,那六艘美军的航母到底在哪?
很明显,斯普鲁恩斯距离战场不会太远,他是在夜间离开的,就算是出发后立即以最大速度航行,也在距离圣地亚哥300海里范围之内的海域,如果考虑到航线设置上的问题,也许距离圣地亚哥不会超过200海里,那么,斯普鲁恩斯在知道其战列舰舰队遭到了打击之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呢?
就在常荐新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俄亥俄”号打出了反击的第一排炮弹,他的精力也立即转移了过来,在考虑美军的航母之前,还是得先干掉那几艘战列舰!
第七十六章 巨舰的反击
在前三分钟之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进行“抵抗”,而且在这三分钟之内,南面的六艘战列舰分别打出了五到六轮齐射,也就是说,仅仅三分钟,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就在“俄亥俄”号上用掉了近300发炮弹。从后来统计的结果看,这三分钟内的炮击命中率超过了五成,可问题是,真正爆炸的炮弹却远没有那么多。
战后,第三特混舰队六艘战列舰统计的结果是,至少命中了敌舰169枚炮弹,误差大概有一成左右,可了望员观察到的爆炸次数却仅仅只有30多次,加上在舰体内部发射的爆炸,也不会超过50次。也就是说,如果真有170发左右的炮弹命中了“俄亥俄”号,那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炮弹爆炸,其他的全是哑弹!毫无疑问,这个哑弹比例确实是太高了,高得有点离谱!后来,在“俄亥俄”号被打捞起来之后,这一统计结果得到了证实,当时承担打捞工作的部队在这艘战舰上一共找到了86枚没有爆炸的炮弹,另外,还有很多炮弹在命中战舰后被弹了出去,也没有发生爆炸。
造成哑弹率与跳弹率高达七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炮击角度,二是26式穿甲弹在设计上的一些缺陷。
前三分钟的炮战中,六艘“新省会”级打击的都是“俄亥俄”号的正面,而“蒙大拿”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吸取了很多的实战教训与经验,其舰桥的体积相对较小,而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以及大部分主装甲都有很大的倾斜角。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变相的提高装甲的垂直厚度,还能够提高跳弹的比例,从而提高抗打击能力。也正是如此,当时击中了“俄亥俄”号的炮弹中,大概有两成成了“跳弹”,没有威胁到战舰。另外,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应该有足够的把握穿透“俄亥俄”号的主装甲板,因为设置了很大的倾斜角,结果有很大一批炮弹没有能够打穿装甲,进入舰体内部。
26式穿甲弹的设计也有一定的问题。26式穿甲弹是帝国海军的第三种400毫米口径的重型穿甲弹。与帝国海军以往使用的轻型穿甲弹的区别是,重型穿甲弹的初速较低,存速能力好,而且弹道弯曲度大,更加适合远距离交战。通过帝国海军的测试,26式穿甲弹的最佳打击距离应该是15000码到20000码之间,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几乎是垂直落下的,而且有很大的存速,能够保证击穿敌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在20000码以上,炮弹的速度降低了很多,穿甲能力也就减弱了不好,而在15000码以内,因为炮弹落下的角度不大,而且打击的多为战舰的侧面主装甲,其效果反而不好。这可以说是当时所有重型穿甲弹的一个共同特点,而根据这一特点,26式穿甲弹的引信在设计的时候也更为重视垂直打击时的可靠性,而没有考虑到,在近距离交战中对付敌人的倾斜装甲板的时候,炮弹的着点角度并不是垂直的,其撞击速度与角度肯定有所差别。结果,26式穿甲弹不但难以在7000码的距离上击穿“俄亥俄”号主装甲带上最厚的部位,比如炮塔的正面装甲,而且就算是穿透了装甲,也因为引信设计不合理,大部分炮弹都没有爆炸!
如果当时双方势均力敌,四艘“蒙大拿”与六艘“新省会”摆开架势打的话,这两个问题就足够让常荐新吃大苦头了。万幸的是,六艘“新省会”对付的是一艘,准确的说是半艘“蒙大拿”,因为“俄亥俄”号只有正面的两座炮塔可以还击。而且在前三分钟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铺天盖地般的打击很快就让这艘战列舰陷入了瘫痪状态,也就难以威胁到“新省会”了。
美军的反击并没有多少威胁,当时“俄亥俄”号首部二号炮塔的三门主炮已经全部损坏,虽然没有一发穿甲弹打穿了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但是在被四发26式穿甲弹连续命中后,就算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再厚实,穿甲弹撞击时的巨大冲击力也足以震坏炮塔内的所有设备,并且震死,震伤炮手。另外,该炮塔后面的司令舰桥也是重点打击对象。与“依阿华”一样,“蒙大拿”级司令舰桥的装甲厚度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要薄一点,大概少了50毫米的厚度,而这50毫米的厚度就足够让美国人感到后悔了。三分钟之内,至少有八发穿甲弹打中了司令舰桥,其中有四发跳开,只有两发穿透了装甲,这已经足够了,只要有一发穿甲弹击穿,就算不爆炸,司令舰桥里的官兵也将无法幸免,更别说是两发,而且还都发生了爆炸。
在第一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司令舰桥就被打掉了,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已经被打残,身体就无法得到控制,空有强健的四肢,也没有多少威胁。前面两座炮塔里的官兵是在两分钟后才知道司令舰桥已经被炸毁,舰长等战舰上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在这两分钟内,b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只有相对低矮,难以被直接瞄准的a炮塔还可以使用。因此,在战斗开始后三分钟,a炮塔的炮手利用辅助瞄准仪打出了第一轮还击。
三发炮弹全都从位于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编队中间的三号舰,也就是“贵阳”号的头顶上飞过的,然后落在了战舰南面数百米外的海面上。这个偏差距离也确实有点吓人。当初,设计师为了提高“蒙大拿”级的防御能力,减少被弹面积,a炮塔被设计得相对低矮,可也因此而影响到了a炮塔的视界,结果,炮手根本就无法精确瞄准,打出的炮弹就更不可能威胁到对面的战舰。
“俄亥俄”号的还击把“贵阳”号的舰长吓了一跳,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敌舰的还击根本就没有准头,那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了。而且,正是这次还击,让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舰长都发现敌人还有还手的力量,结果,在接下来的几轮炮击中,六艘战列舰上的54门主炮全都瞄准了“俄亥俄”号的a炮塔,打掉敌人的还手能力,这是战列舰炮战中的不二原则!
在接下来的四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a炮塔至少挨了六枚炮弹,而且附近的部位也挨了好几枚穿甲弹。破坏最大的应该是打中了舰首左舷的那枚穿甲弹。“蒙大拿”记的主装甲带到a炮塔下方的弹药库外侧就终止了,在采用重点防护的原则下,舰首并不属于重点防护区域,当时也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会在舰首设置厚实的装甲。这枚26式穿甲弹将“俄亥俄”号的舰首炸出了一个达到了30多平方米的大缺口。而在挨了好几发穿甲弹之后,a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里面的官兵全部被震死,或者震伤。
到此时,已经是六点三十三分。“俄亥俄”号舰首方向上的主炮全部失去了战斗力。同时,战列舰已经冲出了狭窄的港湾出口。在无法用舰首方向上的主炮还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接替了指挥的轮机长下令战舰向右侧转向,准备把屁股甩过来,用舰尾方向上的两座主炮进行还击,同时避免在港口外搁浅,好让后面的战舰也跟出来。
这个决策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可正是这个决策,最终让“俄亥俄”号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