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的帝国-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没有被调职。
也幸亏如此,否则如果盛宣怀从电报局总办的位置上被调离,在接下来中国和大东、大北公司的交锋中,能不能像历史上一样大胜,就很难说了。
“暗渡陈仓”与“定军山”——大北公司海旱事件
故事跳回到同治四年,1865年。前面已经说了,利富洋行私设电报线路不成,被丁日昌整得灰头土脸,吃尽了哑巴亏,策划者雷诺黯然回国。雷诺当初还曾经进了一批电报线材料,这回全砸在了洋行手里,成了鸡肋。东西是好东西,也挺值钱,就是没人买。就算有人想买,光运输费也喝一壶的。这些东西只好存在上海码头的货栈里,空使蒙尘。
而丁日昌借着这个案例,跟诸国公使作了一个约定:你想设置专线,好商量,在海里随便你怎么扑腾,但就是不准你把线接上岸来。这个旱线约定后来在同治九年也就是1870年正式形成了法规。这些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1867年,美国旗昌洋行想起了这档子事,就把利富洋行的那些压货低价买了下来。他们这一次循正规途径申请,事先报备架设地点是从虹口区到法租借金利源码头,全长4公里,大部分在租界范围内。这条线不外接海线,只是一个封闭的专用回路,没有违反约定,遂被默许。
洋人惯会得陇望蜀,这个口子一开,就再也合不上了。借着旗昌洋行专线的东风,上海的洋行纷纷也申请架设,逐渐形成了一个租界内的小小网络。这个网络已经相当成熟,只消从外面接一根线进来,整个上海租界就立刻能与世界电报接轨。世界,真的变得触手可及。
但因为有丁日昌这尊大神镇在那里,洋鬼子们谁也不敢造次,这层窗户纸一直到了三年以后才被捅破。
1871年,在洋行们的策动之下,由英、俄、丹麦政府背后推手,丹麦大北电信公司出面操作,搞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这个丹麦大北公司(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是由丹挪英电报公司、丹俄电报公司和挪英电报公司在1869年合并而成,总部设在哥本哈根,主要经营陆地和海底电缆业务。这家公司的背后支持者是俄国沙皇本人,财力和政治影响力都十分强大。
大北公司和英国的大东公司早有约定:大北公司不得涉及香港以南,大东公司不得涉及上海以北,沪港两地之间则是利益均摊,各行其是,这是为了照顾英、俄两国的利益。大家应该还记得,恰好就在前一年,大东公司计划修的港粤线被广州七十二行搅黄了,还把“海线禁止上陆”的约定变成了一纸条文。
这一回大北公司见大东受挫,认为这是个机会,趁机提出一个宏大的计划,要抢占沪港之间的大片市场。
他们的计划是拉出一南一北两条海线,南线从香港、厦门接到上海,从而与新加坡和槟榔屿的电报网络相通,抵达欧洲;北线则是从海参崴接到上海,以和俄罗斯建立起联系——还有一条连接到日本长崎的支线——南北两线在上海吴淞口外合二为一,形成一个香港、海参崴和上海的电报三角形。
要说这计划还是相当有魄力的,整个新增电缆的长度高达2237海里。这两条线如果建成了,就等于把中国纳入了世界电报网络,免去长途书信往来之苦。客观上是好事——但其主使者的用意不言自明。
可是它却欠缺临门一脚,上海方面可从来没说过允许这玩意接进来。大北公司有点雷诺的脾气,喜欢造个既成事实。他们先一口气把外接海缆铺完了——反正公海你管不着,至于近海,当时的清朝官员觉得只要不经陆地就对中国主权无损——然后一手掐着一个线头找上海的官员来申请登陆。
丁日昌当时适逢母亲丁忧,在家守孝不能理事。上海道的官员虽然对于洋人在海面上的工程无可奈何,却坚决拒绝电报线上岸,并援引丁日昌当日立下的约定,让前来抗议的洋人哑口无言。
饶是百般交涉,中国人就是咬着死理不松口,这可苦了投资方。
当时的海底电缆外面包裹的是英国人发明的钢丝铠装,可以有效地杜绝海水腐蚀,就是成本奇高。只能是通过政府投资或者公司联营,靠私人是绝对负担不起的。大东公司在这之前也接了一条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接到上海的电报线,但在吴淞口被堵住死活上不了岸,让它的母公司英商东方电报损失不小。
大北公司这条海线若是上不了吴淞口的岸,就等于完全作废,重蹈大东公司的复辙。眼见铺了2000多海里的海底电缆真要打了水漂,出钱的和干活的都急红了眼。最后英国、俄罗斯、丹麦三国的臭皮匠凑到一起,真给他们想出一个气死诸葛亮的计策。这次又是大北公司出的主意,这主意也不新鲜,叫做暗渡陈仓。
大北公司先跟租界工部局申请修一条租界专线,而且完全按照欧洲标准,不用现成的5。49米电线杆,而是自己架设4。88米的新电报杆,打好前期埋伏。然后他们把海线接到吴淞口外大戢山岛,设置了一个电报房,一来迷惑清廷,二来作为中转站。
当这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以后,大北把几条工程船伪装成趸船,白天停泊在出海口,夜里抓紧施工,偷偷把海线引入长江,顺着黄埔江直接架进上海水域,在张华浜对岸的浦东红庙设置了第二个电报房,并于1871年6月3日正式开始通报。
清朝官员不是傻子,南洋大臣李宗羲派人来责问,洋人们振振有词:我们没违反终端上陆的规定啊,你看这线还在水里泡着呢,还算海线!中方官员心想,别扯淡了,这江南水系都是纵横相连,要按你们那标准见水就算,电报线能一口气修进阳澄湖去,以后我们大闸蟹还吃不吃了?
但人家字面上又确实挑不出什么毛病,两边争吵了许久也没个结果。李宗羲觉得中国权威实在不够,就找英美两国斡旋。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胳膊肘朝欧洲拐,乐见丹麦人敢为天下先,都肯出力气。
既成事实一经造成,再加上各国政府压力,官司打到公审公廨也没个结果。后来到了1873年,大北公司借口海线经常被过往船只碰断,公然又架设了一条16公里长的旱线,从张华浜接到了外滩南京路12号,设立了一个电报房。从此上海租界与外界正式建立了电报联通。
当时担任上海道沈秉成是个文人,金石书法他很精通,折樽冲俎却非其所长。他听说丹麦人蹬鼻子上脸,居然连电报房都建起来了,十分生气,立刻把英国领事麦华佗与美国领事西华找来,要求他们给丹麦人施压。两国领事还是装聋作哑,不肯帮忙。沈秉成没办法,只能直接去与丹麦交涉,可没想到丹麦人玩了一手空城计,说丹麦公使回国叙职,没人能作主,这一空,就从19873年10月“空”到了1874年10月,整整一年!
在这一年里,丹麦的电报房运转正常,已经成为了一个既成事实。弱国无外交,沈秉成无可奈何,至此已经无法管束制约。这个电报房后来搬到了中山东一路7号,那栋建筑就是如今外滩上的盘古银行大楼。
从此以后,洋商们可方便多了。利用这条电报线,欧洲人只要拍一个电报,就能在六个星期后接到本国的订货单,效率比邮船快得多。
清廷从中唯一得到的好处,就是凡经大北公司线路传递的政府公文、外交文书等等,全都予以免费。那会儿电报费用很贵,这项免费倒着实能省下一笔银子,但跟中国的损失相比,还是不成比例。
有人说倘若丁公在的话,不会让丹麦人如此嚣张。其实纵然丁日昌有通天的本事,也未免能奏功。因为这一回不比寻常,是列强政府在背后撑腰。民间纠纷,尚有法律可依,政府若是耍起流氓,可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
自从大北公司开了这个不好的先例以后,大东公司和其他列强公司也纷纷开始效仿。一晃数十年过去,大北公司在厦门如法炮制,从香港-上海线接出一条支路旱线。紧接着大东公司也在香港和上海之间设置专线,顺便打算福州也一并捎上,一口气与印度连通。其他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涌而上,无不私接回路,暗上旱线。
南北二线的开通让大北公司财源滚滚,独享垄断之暴利。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英、法、德、美四大强国坐不住了,希望利益均沾,联袂要求在上海成立万国电报公司,打算从上海拉海线到山头、宁波、温州等沿海各地区。李鸿章为了换取大北公司对中国电报业的基建支持,把沿海二十年的海线专利都转让了大北公司,所以回绝了这个请求。
但对于旱线问题,既成事实归既成事实,中国却始终没有承认过它的合法性。当初清廷拒绝旱线,主要是出于外交尊严和主权的考虑,而现在形势却有了不同的变化,因为中国也开始自己兴建电报业务,不得不考虑利益的问题了。
推动国营电报最起劲儿的盛宣怀曾经告诉过李鸿章一件事:有一年钦差曾纪泽出使俄罗斯谈判,他通过大北北线从圣彼得堡发电报到上海只花了一天时间,从上海用驿递送去北京,反而花了六七天。两下比较,优劣昭然若揭。这实际上等于另外一种形态的信息战。
想像一下,外国人在中国,比中国人还灵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呐。
于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大臣上书陈言电报之利,奏请兴建自己的电报网络。他曾经有一篇奏折详细论及电报在军事中的作用,说理明白,文字浅显,兹转如下,“用兵之道,神速为贵。泰东西各国于讲求枪砲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近来俄罗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钦使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祗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馀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现自北洋以至南洋,调兵馈饷,在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
慈禧太后在李鸿章劝说之下,恩准了申请——她这一次倒英明,等到数十年后庚子国变的时候,恰好是电报让这个老东西及时逃出了紫禁城。
到了1881年的时候,中国的几大重镇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报网络;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津沪电缆”横贯华北,使电报业“军转民”,开始从单纯的军事功用转向民用赢利事业。最初只在直隶活动的天津电报总局也在两年后改组成中国电报局,移镇上海,正式成为官营企业,统筹全国电报事务——看清楚,已经是企业了,不再是衙门。
也就是说,以往外国人随意接旱线,政府最多是丢了面子;现在政府自己也开始办电报了,外国人这种行为就等于是与己争利,每年利润损失巨大。
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拿大北公司开刀。它是整个局势的罪魁祸首,又是中坚大将,若不拿它杀一儆百,别指望其他公司会服服帖帖。
清廷对这个大北公司是又恨又爱,恨的是它屡屡当电信侵华的急先锋,爱的是它倒也给中国出了不少力气。中国大部分电报线路,包括大(沽)(天)津线、津沪线、江南的一些支线,都是大北公司修的;北洋电报学堂成立的时候,大北公司还特意派遣了几名精英来当讲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代电报人。
宋太祖说过,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此时的清朝政府也是一样,电报局里不容洋人酣睡。在1883年,清廷借着中国电报局移镇上海的机会,终于派了两个谈判代表着手解决大北公司这一头疼的问题。谈判代表才两个人,首席代表是盛宣怀,他的副手是郑观应。
盛宣怀一代官商,何等头脑,加上长期浸淫兴办电报的业务,一眼就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丹麦人十年前在上海那手“暗渡陈仓”的计谋。这个先例不除,永远会有后续者蠢蠢欲动。他一边提醒各地华商“自设以争先”,免得被洋人占了便宜,一边和郑观应商量如何应对这一局势。
欲要灭敌,必先除其羽翼。要想干掉大北,就得先把外势扫平。
大北公司最强有力的支援,是那个叫嚣着要修香港-福州-上海线的英国大东公司,别看它跟大北公司是竞争关系,其实一个鼻孔出气。他们在1883年初就有了一个秘密协议,大东公司负责修一条香港到上海的水线,收益分给大北公司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