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旅游必读 >

第37节

中国旅游必读-第37节

小说: 中国旅游必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我国园林艺术以含蓄为上,切忌一览无余,一目了然。分隔了空间,则使人有步移景换之趣,可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园中有园之美感。因此“隔”的艺术至关重要,有人甚至说“园愈隔愈大,愈拆愈小”。当然,要隔而得法。要隔得主次分明,隔而不碎,隔而不绝,整体无损。如4300 多亩的颐和园,昆明湖占总面积4/5。这湖面为什么显得浩翰而不单调, 主要靠长堤、长桥、岛洲把湖面分隔。杭州的小瀛洲之所以成为湖中有湖的美境,也是靠隔。   
隔的手段是多样的,用墙、廊、屋宇、假山、树木、桥梁等方法来隔。其中假山和树木的形象较活泼,建筑物则较严整,交叉使用,使景有开有合, 有虚有实,可增加风景层次和深度。每个朝代,分隔空间的手段也不同。明朝常用某些植物为主要分隔手段, 以漏墙、廊、桥等为辅,来组成景区。清朝乾隆初期,往往就用廊、桥、漏墙来划分空间,组成景区。如拙政园中部在乾隆时的新建部分,在远香堂西南“小飞虹”廊桥划分小水面,环以游廊,形成以这个小水面为中心的廊院; 东南枇杷园的景区则以云墙和粉墙、漏墙与他区分隔。四、“巧于因借”的处理园林能否发挥艺术的最大魅力,关键在于造园者能否巧于因借,明朝的园林营造专家计成所写的我国第一部园林专著——《园冶》,总结了造岳艺术的经验,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他首先提出造园的一条基本原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他认为,要困借地形地势来布局,充分利用原来地基形势,随高就低,因地制宜来布局。原有树木碍景时,不妨删去一些枝丫, 有水源的则可引泉流注石间,园景可互借则互借之。同时,他还认为:景虽有园内园外的分别,如得体台宜则不分内外,也不论远近。造园时要充分利用园外景物,借之为园景之一。只要在园内用眼能看到的园外景物都可借用, 秀丽的山峦,蔚蓝的天空,绿油油的田野等,都可收入园中。如北京颐和园西望可见玉泉山和西山。假若视线所及有不美观的,也可用各种手法把它障住摒去,这样就能巧而得体。   
第三节 我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构成园林风景的要素要数山石、流水、建筑、花木、匾额、楹联等,缺一不可,朝辉落霞,旭日皓月,风雨霜雪甚至莺啼蝉噪,也都可成为某幅美丽园景的组成部分。构景就是将各种景物在有限空间内布局安排组成一幅画面的方法。所以造园者总是煞费苦心采用许多手法来构景。这些手法的核心, 实质上是对园林空间和一切景物进行合理的分隔和联结。分隔有隔景、障景等;联结有对景、借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等。同时,景物的对比衬托,叠石掇山、水系处理、花木配植、以及匾额楹联的题咏等,都属于构景范畴。一、隔 景用建筑、花木、山水等把园林分隔成若干小空间,使景色多变,层次增加,含蓄幽深,以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即为隔景。隔景有虚实之分。用假山、实墙、厅堂等大建筑分隔叫实隔;用嵌有漏窗的云墙、游廊、疏林竹幕或小溪湖面等来分隔叫虚隔,即似隔非隔,因透过漏窗、疏林等还可隐约望见对面的景色,扩大空间,有不尽之意。如30 余亩的上海豫园,由总长150 米的五条龙墙及其他建筑分隔为七大景区,此为实隔;豫园还有江南园林中罕见的隔水花墙,即在小溪上置有半圆洞门的花墙,用以遮隔水面,令人感到源头遥远,此为虚隔。古代造园家曾提出“隔而不绝,围而必缺”的隔景原则。园林隔景切忌隔绝,尤其是封闭式的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二、障 景以假山、建筑、树木等来障遮美景,勿使一下子显露无遗,则为障景。园景藏则幽深,故欲露宜先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颇精通园林艺术,游人进入大观园之门,只见一座大假山,题名为“曲径通幽”,挡往了视线, 要经历曲径才会逐渐见到大观楼壮丽宏伟的景致。苏州留园,在进入明瑟楼前中部山水主景区之前,要走一段狭长曲折、光线暗淡的游廊和天井,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感,然而过了“古木文柯”的天井,干绿荫轩旁的漏窗里才隐约望见点滴明媚风光,一转弯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也是一种障景手法,所谓“先抑后扬”。障景还指障遮与园景不调和的园内外建筑等,如豫园东边安仁街的民房与园景极不和谐,就在点春堂、和煦堂东侧堆叠了假山,并在山上建造了快楼、延爽阁等,以障丑物。三、对 景对景与起分割遮盖作用的隔景和障景相反,把园内一个个景物或一幅幅画面联结起来,相互呼应,使每个景物既是被欣赏的景点,又是观赏点,即互力对景;把园林构成一个既是空间又是时间的有机艺术体。建筑常被称作园景的眼睛,园林建筑中四面厅和亭子常是对景较集中的地方。所谓四面厅就是四面都开设门窗并绕以檐廊,让游人在厅堂内可透过   
门窗,观赏四周已精心布置好的一幅幅对景;也可以沿廊浏览。四面厅往往是园中的主建筑,地处最佳园景的中心,如拙政园中部的远香堂。亭子也是对景较多的观赏点,“亭者,停也”,它的功能是给行人停留休息。当然, 园林中的亭子更重要的是联结呼应周围许多美丽的对景,游园者切勿辜负造园者这番苦心。四、借 景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把好的景观组织到观赏视线中来使园林空间扩大,层次增加,景色丰富,这就叫借景。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南山”与“西岭”都是借景。借景因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不同而异,计有: 1。远借。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及西山,无锡寄畅园借锡山与龙光塔,南京玄武湖借钟山。2。邻借。即近借。最典型的邻借要数拙政园西部“别有洞天”旁假山上的宜两亭。西部原为补园与拙政园一墙之隔,当时补园的园主张某为了借赏隔墙拙政园的美景,就在靠墙边筑一土石小山,植树,筑亭,登山坐于亭内观赏墙外景色。当然在拙政园西望也增添了墙外的宜两亭,互为借景。3。俯借。登高远眺田野风光,依水榭栏干观游鱼戏水都是俯借。4。仰借。凡借高处景物,或高山或大树或白云或飞鸟都是仰观。5。应时而借。游园不仅要注意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还要善于攫取因风雨晴雪朝夕气候不同而产生的特有佳景,如一日之中,可以朝借旭日,暮借夕阳,夜借明月。还可春借桃柳,夏借荷,秋借丹枫,冬借梅。江南园林中借景较好的要数无锡寄畅园。全园面积仅15 亩,但看起来空间极大,颇有衔吞锡、惠两山之势;主要是造园时相地得法,择位于惠山东南麓和锡山西北麓之间,借两山之景浑为一体。园中一亩余的水池锦汇漪, 地处全园中心,水借二泉暗流与西门运河相通,池中除倒映环池建筑花木山石之外,尚可见锡山龙光塔的情影及惠山数峰之雄姿。五、框 景由于外界景物不尽是可观的,或者平淡中有一、二可取之景,甚至可入画的,于是就利用亭框、门窗框、树干和山洞的洞口等,将其集中,好似嵌在镜框中的一幅画图,这叫框景。明清许多造园家,对框景的运用,有独特的见解。如李渔曾经设计一种湖航(画船)。在密闭的舱房内,左右只开两个扇面窗,他说:“坐于其中,则两岸的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 以及往来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扇面之中。作成天然图画。” 又说:“从内视外,因是一幅扇面山水,而从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 造园者或以各种形状的窗框、门框、廊柱、栏干、挂落构成长方形框, 或以假山洞口、交叉树干构成不规则框架供人框取园中美景。如江南园林最著名的框景为扬州瘦西湖小金山西端的吹台,据说清乾隆皇帝曾在此钓过鱼,故俗称钓鱼台。这建筑三面墙中上各开一大圆形洞门,游人站在檐下面   
西北方向透过两个圆洞门同时可框取两幅园景:正圆框中为五亭桥,椭圆形框内为白塔——这些正是瘦西湖最具特色的景物,真是妙不可言。六、夹景、漏景、添景夹景: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较贫乏的景观,辅以树丛、树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使左右两侧隐蔽而突出前景的构景方法叫夹景。实际上,夹景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它起着障丑显美的作用,还可增加景观的深远感。漏景:漏景是由框景发展而来的。框景景色清楚,漏景即所框的景色被窗格或疏枝遮蔽一些,有点若隐若现,比较含蓄,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感觉。漏景不仅从漏窗取景,还可以从花墙、漏屏风、漏隔扇等取景,也可从树干、疏林和飘拂的柳丝中取景。添景:有时为了使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近景的情况下可作添景处理。如在小瀛洲堤岸上北向远眺保俶塔,则要以就近的一棵残杨老柳作添景,则可得一幅层次丰富的优美画图。七、对比与衬托对比和衬托是艺术创作中的传统手法。如园林入口处,都做对比处理。苏州留园以入口处的长而狭曲,与园内开阔明晰的山水景色形成对比;狮子林入口处则用方正对称的庭院,排列整齐的银杏、松柏,气氛严肃的祠堂,来与园内千姿百态的假山、自由活泼的曲池相对比。利用衬托手法突出主题,如以低衬高,则原来的景物显得更宏伟,以淡衬深或深衬淡,可使景物轮廓格外鲜明;以暗衬明,则明处益发瑰丽灿烂。苏州古典园林常见的衬托法有:用建筑物和白墙来衬托花木、石峰;用干净深碧的池水衬托峥嵘的石山;用低浅曲折的池岸、平直简洁的桥梁和空灵小巧的亭树衬托水面的开阔。在处理对比和衬托关系中,尺度的掌握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小面积园林中,掌握尺度更为重要。厅堂虽是园内的主要建筑,但也不能喧宾夺主,与山池失去应有的比例。如拙政园西部“三十六鸳鸯馆”,就因体形过大和山池尺度不相衬,产生整个园的空间有局促僵化的缺点。山上的亭子尤其要小巧玲珑,否则假山就失去了山的形象,变成亭子的基座了。八、叠石掇山古代不论皇家宫苑,还是私人园林,造园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身居城市而有林泉之乐的要求。如同享受盆景艺术之乐一样“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咫尺之内能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能辨千寻之峻”。人们把园林里人工堆迭出来的山称为“假山”,其实园林中的湖泊、濠涧、瀑布、渊泽、溪流等、有的也是假的,可称“假水”。但这种假山假水, 可以给人真实的感染。唐、南宋造园普遍用石叠山,这是由于唐宋文人着重   
意境和情趣的渲染,少讲形似多讲神似,因此就缩小尺度,甚至有以拳石代替名山巨岳来满足爱好山林泉石之癖。唐宋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爱欣赏单块奇石,以玩石为风雅,爱石成癖。如世上有“米颠拜石”的美谈。”米颠” 即米芾,是宋代著名书画家,任太守时,“获异石峰峦,岩有如真山,呼为石兄,具袍笏拜之”。南朝有皇帝封南京同泰寺前四块丑石为三品官,俗称三品石。宋徽宗为了玩赏太湖石,竟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派朱在江浙一带大肆搜罗,千里运河,载运花石的船只首尾相接,终岁络绎不绝,广大人民深受其苦,史称“花石纲”。其中有块太湖石高4 丈,周围2 丈,玲珑剔透,窍穴千百,为古今所知最大湖石。朱用巨船运往开封,放在御花园“民岳”中,名为“神运石”。如今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内的“青芝岫” 是乾隆当年收集的,也是一块名石,产于北京房山,明代被太仆米万钟发现。米有石癖,见之大喜,雇佣了数百人,数十匹马拉车运石,但终因财尽力竭, 半途而止,巨石搁置道旁,米因此而败家,故人呼为“败家石”。后被乾隆发现,破宫墙将此石运置于宫中。古来论石,最受推崇的莫过于太湖石。太湖石是一种经水溶蚀的石灰岩, 主要产于太湖,其实江南凡是有石灰岩的湖泽中都有出产。太湖石的评价标准,一直以米芾论石所说的四个字“瘦、皱、漏、透”为准。兼备这四个标准为上品,所谓透,即玲珑多孔。光线能透过;瘦即秀,形态挺拔秀丽;皱, 即石面外形起伏不平,有明暗变化;漏,即石峰上石孔穴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的还要加上四个字叫“清、丑、顽、拙”。清者,阴柔;丑者,奇突;顽者,阳刚;拙者,浑朴。上海豫园的天工奇石“玉玲珑”,高4 米,宽2 米,重1 万多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