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 >

第9节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第9节

小说: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植物线虫通常为雌雄异体,体形细长,为光滑、透明或半透明的管状体,两端稍尖细,体长一般不超过1~2mm,少数如小麦粒线虫的雌虫可达3~5mm,体宽15~35μm。少数线虫为雌雄异形,雌成虫为梨形或柠檬形。线虫虫体可分头部、体躯部和尾部三段。
虫体由体壁和体腔组成,体壁最外面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里面是下皮层和肌肉层。体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植物寄生线虫的口腔内有一针状口器,是穿刺植物和吸食的器官。线虫利用口刺入植物组织内并分泌消化酶,消化植物细胞中的物质,然后在吸入食道内。
植物线虫的生活史比较简单,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阶段。除个别可进行孤雌生殖外,多数是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雄虫便死去。卵孵化为幼虫,一龄幼虫留在卵内,二龄幼虫破卵而出。幼虫有4个龄期,每蜕皮一次便增长一龄。从卵孵化到成雌虫经发育成熟再产卵为一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般2~4周完成一代,长的则9个月左右才完成一代。多数线虫在一个生长季可发生几代,也有只发生一代的,如小麦粒线虫。
植物寄生线虫卵的抗逆性较强,尤其是有些种的线虫的卵有胞囊保护,存活期很长,是线虫越冬的主要器官。线虫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土壤耕作、风雨和灌溉流水等媒介,植物的种苗等繁殖材料带有线虫,则往往是线虫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植物线虫多数是专性寄生的,其寄生方式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种类型。凡线虫虫体全部钻入植物组织内,刺吸植物汁液的称为内寄生,如根结线虫。凡线虫仅以口镇刺入组织内吸取汁液,而虫体其余部分不进入植物体内的称为外寄生,如剑线虫。但有的线虫在其生活史的某个时期营 外寄生,而在另一个时期则营内寄生,如小麦粒线虫。
不同种类的线虫其寄主范围有所不同,寄生部位也因种类不同而异,根线虫主要寄生与根部,小麦粒线虫在植株幼苗期于生长点部位营外寄生,穗分化时便进入子房营内寄生。
线虫经锋利的口针刺穿寄主的表皮和组织,进而吸食植物的汁液,可给植物造成一定的损害。但随线虫刺吸植物由其食道分泌各种酶和有毒物质也随之注入植物体内,往往对植物具有更大的损害作用。这些化学物质有的可以帮助消化植物的营养,利于线虫吸食,有的则可以破环生理机能,干扰新陈代谢,刺激右抑制寄主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发育,因此植物线虫病症状常表现为地上部的顶芽、花芽坏死,茎叶卷曲右组织坏死,地下部产生根瘤右丛根根组织的坏死腐烂等。由于植物的根部受害,使地上部的生长受抑制,常表现为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发育停滞,似严重缺肥缺水状。有的线虫危害植物后可在花器和茎叶等部位形成虫瘿,如小麦粒线虫使使麦粒变虫瘿。

(七)寄生性种子植物
绝大多数种子植物都是自养的,但其中有少数由于缺乏叶绿素或因某些器官的退化失去自养能力而变为寄生。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约有2500多个种,分属12个科。最重要的是桑寄生科、菟丝子科、列当科。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的主要寄生在植物的地上部分,称为茎寄生,如桑寄生、菟丝子等。有的主要寄生在植物的地下部分,称为根寄,如列当。
根据对寄生植物的营养依赖程度,可以把寄生性种子植物分为半寄生和全寄生两大类。
1。 半寄生
全寄生种子植物以称非绿色的寄生植物,它们的营养器官内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通过吸器使自身的导管和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从寄主体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如桑寄生和槲寄生。
2。 全寄生
全寄生种子植物以称非绿色的寄生植物,体内此不能或仅能极有限地进行光合作用,因而必须是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的营养和水分,所以它的吸器除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外,筛管也相连,如菟丝子和列当。
菟丝子属菟丝子科菟丝子属,寄主以豆科植物为主,特别是大豆、花生、马铃薯受害最重。菟丝子为一年生攀缘寄生草本植物,没有根,时退化呈鳞片状,无叶绿素,茎为黄白色细丝,呈旋卷状。秋季开花,花很小,淡黄色,头状花序。果为蒴果,扁圆形,有2~4粒种子。种子很小,卵圆形稍扁,黄褐至黑褐色。
菟丝子的种子和寄主植物的种子差不多同时成熟落入土壤中,或随作物收获脱粒时混在作物种子中。第二年随着作物的播种,菟丝子的种子也开始萌芽形成丝状细茎,幼茎出土后在空中来回旋转,碰到寄主植物就缠绕上去,幼茎的下部便逐渐萎缩与土壤脱离。在幼茎与寄主接触处形成吸器侵入寄主,侵入后吸器内分化出导管和筛管分别和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以便从寄主体内吸收养分和水分。细茎不断伸长向寄主茎的上部伸延继续长出新的吸器,还可以蔓延到其他邻近植株上,使被害株连成一大片。生长后期便开花结果,产生大量种子。
寄主植物被菟丝子寄生后,生长发育不良,甚至萎黄枯死。
防治菟丝子的要点:
① 作物播种前汰除混在其中的菟丝子种子。
② 避免连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③ 进行深耕,将菟丝子的种子埋入深土中。结合整地,播种前在土壤中施“拉索”或五氯酚钠等药剂可杀灭菟丝子的种子。
④ 田间发现菟丝子后立即彻底割除。
列当科植物约有14个属130多个种,寄主范围多达9个科20多种植物。列当主要寄生在植物的根部,是一年生寄生植物,没有叶绿素,也没有真正的根,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而是以短发状的吸器寄生在植物根部吸收植物的营养和水分。茎直立,单生右分枝,一般高30~40cm,呈黄褐至紫褐色,越近地面颜色越深。叶片退化为短而尖的鳞片状,小而无柄,互生,螺旋状排列在茎上。花两性,左右对称,排列成紧密的穗状花序,长16~37cm。花冠合瓣,紫色。雄蕊四枚,雌蕊一枚。蒴果球状,成熟时二纵裂散出种子。种子极小,成熟后呈深褐色,生活力很强,在不适于发芽的条件下可存活几年。
列当种子成熟后可落入土壤中右借风、雨、人、畜和农具传播,也可以随收获混在寄主植物的种子里。第二年作物生长季开始后,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萌发,形成吸器侵入寄主根部,并向上长出茎。寄主植物被列当寄生后,由于养分水分被大量掠夺,表现为生长不良,产量大减。
防治列当的措施:
①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② 与甜菜、大豆、葱、蒜等非寄主植物轮作。
③ 在严重发生地区,在列当尚未开花结实前行铲除、深埋。
④ 可用0。2%的二硝基磷甲苯酚或1 : 100~200倍的2,4—D喷洒。
槲寄生是槲寄生属植物的总称,具有叶片和叶绿素,为地上部半寄生植物。多分布在北方,寄主多为木本植物。槲寄生具有革质对生叶片,或叶片退化,小茎作叉状分枝。花极小,单生或丛生,雌雄异花。果实是浆果。浆果陆续成熟,由于果肉丰富,鸟类喜欢啄食。被鸟类吐出或随粪便排出的种子粘着在寄主树皮上。种子吸水萌发产生吸器,侵入幼嫩的树皮,再深入扩展形成假根及次生吸器直达寄主的发育形成短枝和叶片,并通过不定芽在寄主植物上形成丛生状。
防治槲寄生主要是结合果要修剪清除树上的寄生物,并注意铲除树上的有为器才能收到清除的效果。


第三节水稻病害
我国水稻产区主要有三大病害,黑龙江省主要是受其中的稻瘟病的威胁最大,每年都有发生,有的年份造成一定损失,由于大多数稻区注意采用抗病性品种及田间及时防治,能较好地控制住病情。水稻白叶枯病为黑龙江省的检疫性病害,只在局部地区小面积发生。发现后都能及时销毁,杜绝了蔓延的可能性。水稻纹枯病近年有发展趋势,发生面积和病情都有所上升,应当引起注意。除以上三大病害外,过去在大面积直播田中,常在普遍注意种子质量,又采用插秧,改善了环境条件,基本上已极少发生了。80年肛后期,恶苗病曾一度普遍危害而成为水稻上病害的防治重点之一。病毒病中近10年来以条纹枯病和东格鲁病在浙江、福建一带发生面积最大,危害也最大,危害也最重,嘉宾去铃铛次流行的黑条矮缩病和暂黄病已极少发生,甚至绝迹。


一  稻瘟病
稻瘟病为世界性水稻流行病害。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直是我国水稻上的重点防治对象。在生长前期若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前枯死,则田间呈火烧状,抽穗期发生穗颈瘟则造成大量瘪穗。在黑龙江省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穗颈瘟。

(一)症状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1。 苗瘟
多由种子带菌引起,在三叶期前发病,病苗基部变黄褐色或或灰褐色,叶片卷缩枯死,潮湿时疫苗基部有灰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2。 叶瘟
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性的差异在叶片上产生不同的病斑,可分四种类型:
(1)普通型(慢性型)病斑  为常见的典型病斑,由最初的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其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病斑背面有灰白色霉层。
(2)急性型病斑  病斑暗绿色,水渍状,一般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的,病斑上密生色霉层,有时正反面都有。这种病斑发生在气候条件适合及稻株抗性减弱时。
(3)白点型病班  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为白色斑点,不产生孢子。如果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则可迅速扩展成型。
(4)褐点型病斑  多发生在抗病品种和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的褐点,局限于叶脉间,不产生孢子。
叶耳、叶舌、叶枕也可发病,称为叶节瘟。
3。 节瘟
 发生在稻节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蔓延至整个节部变黑色,向内凹陷,易折断倒伏。
4。 穗颈瘟
在穗颈或穗轴上开始为褐色小点,扩展后穗颈成段变褐。发病早的可造成白穗,发病晚的则秕谷增加。
5。 谷粒瘟
稻粒颖壳处和护颖上有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

(二)病原
瘟病的病原菌为稻梨孢菌(Piricularia oryzae),属半知菌亚门梨形孢属,分生孢子洋梨形,无色,有1~3个隔,分隔处有缢缩,分生孢子梗丛生,不分枝,有孢子脱落的疤痕。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繁殖体。
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许多生理小种。黑龙江省多来自35个县(市)470个单胞菌株的鉴定结果为7群15个生理小种,其中以ZF、ZE、ZA、ZD四群为优势菌群。
菌丝发育温度范围为8~37℃,最适温度为27~28℃。分生孢子萌芽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在25~28℃。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形成以饱和温度为最适宜,相对湿度降至80%,则不能形成。分生孢子必需在水膜或水滴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萌发。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的抵抗力弱。在54℃和52℃下10min可以分别杀死谷粒和护颖内的菌丝。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

(三)侵染循环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在干燥的情况下,分生孢子可存活一年左右,菌丝在兵组织内可存活一年以上,在潮湿的情况下,经2~3个月便死亡。露天堆放的稻草是主要侵染来源,第二年天气转暖后遇雨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田间水稻上。带菌的种子播种后,引起秧苗发病,北方稻区由于育秧期间气温低,苗稻瘟发生不多,但在保温育秧及薄膜育秧时能遇到。

(四)影响发病和流行的条件
1。 主栽品种的抗性与小种的组成
水道品种间对稻瘟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目前生产上所用的抗病品多属垂直抗性品种,其抗性因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只能保持一定时期。黑龙江省生理小种组成复杂、种类多,每年种植的品种也有变化,有时品种种植面积增减幅度较大,均影响生理小种的消长变化。黑龙江曾种植过的普选10号于1978年失去抗性,是由于ZE小种上升为优势种。滨旭、合江20等突然失去抗性就和ZA菌群的迅速增长有关。
2。 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有利于病菌的气候条件相遇
水稻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性也不同,分蘖盛期最易感叶瘟,始穗期易感染穗颈瘟,若遇湿度大,稻株上保持水膜的时间较长,就容易流行。
3。 气候条件
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照和风。阴雨、低温和光照不足,导致植株抗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