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文集-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nalysis)的可行性:其中包括四种相互独立的可行性分析:(1)科学技术的合理
性(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impact);(2)经济合理性(Economic inpact);(3)社会
影响 (Social impact)和(4)国防影响(Military impact)。另一类是对于流域整体运
筹的分析法,(System Engineering )俗误译为系统工程,实际意义是 Integrated
strategy。这就是流域水利规划所必须用到的,是对全流域所施用的各种工程综合
起来的全面规划中必先考虑的生态环境影响(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某种工程本部可能通过了上述四种可行性分析,却未必也在全流域整体运筹
中一处或多处都应用这种工程的情形下其可行性分析仍能成立。
例如拦河筑坝作为个别工程,其工程本部(Infrastructure )为坝身和库区设
施,若在这范围内四种可行性都成立,既能防洪,又可灌溉发电,其效益宏大。
其成本已包括了坝身造价,及算入了库区淤塞、塌方等损失。但当在整体运筹的
分析中(System Engineering)则须考虑坝身及库区以外流域整体的工程可行性是
否成立,包括库区以上的流域和坝以下的流域是否受到这拟建工程的影响。在库
区以上平时河中的沙流受到坝身抬高水位的影响,将在库区上游末端因流速减缓
而将沙石停落下来、淤塞河道、自然地形成第二个水下堆沙坝。这就抬高了那里
的洪水位,壅水将淹没上游田地,1983 年安康水灾淹死千人,便是一例。坝以下
的流域清水可以冲深河槽有利于防洪;也可能冲刷两岸堤身,并减少下游的洪积
面积,而造成额外的损失。这是拦河坝在两类分析中不同结果的例子。
又如水土保持也是拦蓄水沙的一种措施,对于所保持水土的地区农业当然受
益。如前所述,水是可以被拦住而不下河槽了,而沙却仍可剥落下来。因为输沙
率 G 略和水流率 Q 的平方成正比:G?KQ2 ,许多地区这样保持了水土,本地的水,
188
被当地农业消耗了,于是输送到下游的水减少,甚至到没有,而沙的输送更少,
大部淤积在中游。这对比拦河坝调节水流,使水库末端的淤沙,虽坝内开放底孔 而仍冲刷不动,其水流减少的作用更为剧烈。
又如顺坝为堤、束水攻沙作为个别工程本身都是合理的。我国潘季驯于明末
即施行,比西方早创建两百多年,但对于黄河下游治理是无效的。这是因为河中
一处束水,其攻沙效果很明显。但在束水后一定过水流率下那里的水流坡降必增
陡;许多处束水,在长矩离间形成的水位落差可能超过河道原来的自然坡陡,反
而造成泛滥。所以这措施对于治河的整体运筹是行不通的。
三、论治理黄河的方略
如上所述,在四种治黄方略中“蓄”、“塞”皆不可行,只能求诸“疏、浚”
了。黄河原以洪害著称,庶不知缺水断流更甚于洪水之为害。对付洪流若处理得
当,犹能淤灌造地。今人食住所在之冲积平原本是洪水泛滥所造成。其地肥沃,
优于上游原来被冲刷之地。以长江对比黄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数 180 万/77 万
=2。3 倍,全流域年流量亿立方米 9;750/580=16。8 倍,在中下游冲积成的平原面积
数以万方公里计 12。6/25=0。50 却只有一半。长江冲积成的 12。6 平万公里供水充足,
是多么宝贵呀!而黄河却从较小的流域面积竟能冲成成倍的平原 25 万平方公里,
也能耕种两季,虽用水稍感不足,但这是由于所用治水方略的错误,本来是足以 淤灌这 25 万平方公里的大面积的。
作者提供的治河方略是勿修三门峡坝,勿修小浪底坝以拦沙,我们需要泥沙
淤灌造地。可以在半世纪以前早已修成的堤岸上,利用其已淤高于两边田地上四
五米的地势,在北岸开三或四个、南岸开一两个分水闸。闸门既有低于河槽底的
溢流门槛、又有略深于两岸田地的有压冲刷洞,使长期内包括枯水期内能放出水
沙,以刷深河槽,增进其排洪能力;并用恩格斯复式断面的渠道淤灌法,先解决
三千万亩沙荒地,次淤灌并扩大耕地。这样,在若干年河槽放淤刷深后,既解决
了防洪,又利用了水沙资源。这是分流淤灌并刷深河槽的策略。
长期来治黄方略之错误就在于人们普遍地认为黄河之害在于水少沙多,恐惧
决口,只知修堤防洪,不敢分流淤灌。河槽逐年淤高后,就想到在上中游保持水
土并拦河筑坝,以调节水流并拦蓄泥沙。庶不知因此水断流了、水库淤满了泥沙,
河下游防洪似是彻底完成了,但河干涸成为无水无沙可淤灌的荒地。同时在报纸
上央请一些水利专家宣扬河已得治之政绩。专家们可能没有看到《中国作家》1996
年第二期冷梦写的《黄河大移民》。里面叙述三门峡坝修成后黄河干流淤没了几十
189
万亩地,29 万农民被迁往宁夏缺水高地,来回迁移十几次,痛苦万分。水利发电
工程学会七位专家前往视察后叹息不已,国务院派去高级官员看了落泪,说“国
家真是对不起你们”。同时潼关淤高了 2 米,循淤积平衡比降向渭河上延,陕西咸
阳也淤高了 1。5 米。这使渭河洪水位抬高 2 米,地下水位和含碱区也都抬高,损
害了沿岸农民生计。所以,河并未治好,只是把灾难从河南搬到了陕西,正如作
者 1957 年在治黄大会上的预言(见《中国水利》1957 年 8 月份全刊)。
四、挽救黄河下游断流的方法
如今沿河已修成了八个大坝,上中游水土保持已完成 40%的面积,虽非得计,
但这些事实不容改变。唯一挽救的方法是引用长江水北流入黄河。
东线调用江水所需功率太大,且沿途水被拦截灌溉。当年作者曾力争其无效 不可行,现在才明白无法实施,且非合算。
中线调用一些丹江口的水是合理可行的,但不宜加高丹江口大坝以增蓄水。
汉水淹地已多,安康 1983 年 7 月水灾说明汉水卵石之沉积造害巨大,切不可再扩
大其害。作者认为,从嘉陵江略阳以上或可引来 100 亿立方米/年的水先入汉水,
再导入黄河或黄淮之间的耕地,工程较简便。但注意此水不可通过黄河沿太行山
北流北京,尽可借用滹沱河水行 10 公里先入大沙河北行,再在滹沱河下游用黄河
分流水归还。
西线调江水入黄河源头应是合理的长远计划。每引 1 立米水流,可以通过 8
个大坝节节发电。且沿途可灌溉农田。虽然工程浩大,费用也巨大,但其效益宏
贲,应是值得的,宜即测量设计。为了挽救黄河断流并开发西北,此乃必行之计。
一个流域规划必须针对全面考查。黄河年流量中稳定的水流约一半是从内蒙
河口镇以上青、甘、宁广大地域上由年 300mm 雨量所提供的。人们只知道从 1962
年起在这里中西部修了几个大坝,当然就把这些本来供应下游的水资源用掉了,
于是造成黄河断流。懂得这道理,从 1962 年修第一个坝开始就该开发川北松潘草
地、并引雅砻江水入黄河,再开渠道隧洞引用金沙江水,再开发澜沧江、怒江、
甚至亚鲁藏布江水入金沙江,大量水入黄河各大坝。这样,不但补救了 1972 年起
黄河缺水,而且解决了整个华北西北的用水和电力需求。黄河的洪水则来自陕晋
间的北干流和渭河,前者亟须在龙门筑坝调洪调沙,并能刷泥沙下来淤灌造地,
这就不会产生 7500m3 /s 的洪泛了。这些全是人为的错误所造成的断流又洪灾,并
非天灾。
190
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华北平原的整体开发 *
一、黄淮海平原的自然地理情况
黄淮海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 5 省和京津两市,总面积约 35 万 km2 ,
其中耕地约 2。7 亿亩,人口近 2 亿。本地区的地理特点是:(1)气候属半湿润暖
温带,年平均气温 10~15o C,年无霜期 175~225d,年降水量 500~1000mm,光照
充足。春季干旱,蒸发强烈;夏季东南湿暖气团和北来高压冷气团相遇,或沿太
行山麓抬升辐合,形成暴雨。(2)黄河挟沙浓厚,历史上北行时淤塞了海河尾闾,
南行时则祸害准河。因此,平原在孟津以下,北至天津,南至淮阴,不是一个凹
面的汇水流域,而是一个隆凸的圆锥形三角洲,面积达 25 万 km2 。河在两堤挟持
下形成高悬之脊岭,南北遗留着当年河道的陈迹;北有卫运河、北金堤河、文岩
渠、马颊河、徒骇河;东有万福河、红卫河、黄河故道;南入淮的有惠济河、涡
河及贾鲁河等 20 余条流派。这些说明黄河水沙原是在这三角洲上轮流分派出海
的。平原广袤千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于机耕,大面积发展农牧业。(3)
平原由西向东可分为 3 个区域:西部山麓坡降大于 1:3500,土壤质粗隙大,入
渗排水畅快,地下水深埋 4m 多,矿化度小于 1g/L,农业最为发达。中部冲积平
原坡降 1:3500~1:6000,大都是黄河历史流经之地,土壤较细,地下水埋深 2~3m。
矿化度 1~5g/L。地貌或缓岗、或浅洼,盐碱化轻重不一。东部滨海平原坡降平均
达 1:6000~1:38000,土质极细,地下水埋深极大,矿化度 10~30g/L,甚至高达
100g/L,成为大面积的盐碱荒地。中部和东部都是黄河洪积所成。
由此可见,黄淮海平原春季干旱,故土壤多盐碱化。夏季雨量充沛,遇霪雨
兼旬逾 300mm,便酿成洪灾。秋季沥雨,排水不良之地往往成涝。越冬则地冻三
尺。凡此四害,以旱盐为最,洪涝次之。论者或谓华北缺水,惟有仰给于江水, 国人和而唱之,几成定论。
然据史载,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夏商建都于此,战国荆轲献图督亢,即今雄
县一带,应不失为良田。对比 6 千年前我祖先穴居情况,可从西安半坡村遗址略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研讨会论文集,《华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利出版社,37…43
191
窥一二。只有当吾族从陕晋高原移居本地之后,才出现服饰、车马、宫室。就在
这平原上,宋元明清四代汉满蒙族逐鹿,文化混和以昌兴。是平原为佳地,未必 不能供应日益发达的工农业用水需求。
从地形观之,黄河以北平原西依太行,北仰燕山,南濒黄河,三面皆有自流
水相济,东流排出海外。域内降水年 600mm,主水客水不可谓不多。黄河以南,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西熊耳山水北入洛河,伏牛山水则东入淮河或南入丹
江,皆不东流以济黄淮平原。幸河以南降水较河以北为丰,他日如引丹江之水自 流灌溉,单按水文地理条件说是合理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黄河水沙南北分流淤灌华北平原,兼以治海治淮,抽排卤
水,则洪、涝、旱、碱可以消除。佐以兴办农业、整顿水陆交通、配备能源工程 等措施,则黄淮海经济开发可指日而待。
二、论黄淮海平原经济的整体开发
黄淮海平原经济开发是多方面的,须分先后,也有必须并举的。怎样开发利
用好这地区的自然资源,最为人们所关注。由于旱碱,地区内大面积粮食作物的
平均亩产距世界小麦平均亩产 300kg 尚远。本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0%,
棉花约占 60%,大豆、花生、烤烟约占 25%,足见改善本区农业,对于发展全国
农业至关重要。
消除旱涝盐碱,以改进农业,必须增辟水沙资源,淤灌压碱,排除卤水,以
改良土壤。海、滦、黄三面引水,以济河北,已成定论。但是灌溉排水,必须在
防洪基础上才有成效,亦即兴利必先除害。在黄淮海平原缺水的情形下,恰恰黄
河防洪正需分流,这点未为人们普遍认识。至今人们认为,黄河应在两堤约束下
“下排”泥沙,全部流水应派给输送泥沙尽量出海的任务,而不得分送两岸。这
种想法殃成了目前黄淮海平原缺水缺肥,华北水道不通航的现实。历来学术上普
遍的错误认识,使国民经济遭受莫大的损失,未有甚于此者!
治理黄淮海河道和兴办黄淮海平原水利,两者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必须综合
起来策划整个系统。人民常责备我们把原为一体的,却孤立地分别规划:“只知一
条线,不管两大片”。目前正在规划引黄水济白洋淀,就应结合分流水沙,以刷深
河槽,否则又将酿成大错。下面将分述治黄和淤灌两方面的问题。
为了完善地开发利用全地区的自然资源,上述治理洪、涝、旱、碱的水利措
施是主要的,但还不够,还要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