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8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我们知道病毒“入侵”花草会使之变色或畸形,而这种效果为我们的观
赏花卉树木增添了无穷情趣,使之更加婀娜多姿、绚丽多彩而且形态奇特、
变化多端。其实,将病毒转化为造福人类的“积极分子”,还主要是在遗传
工程等高科技领域方面。通过对它们的逐步“驯化”,便能让它们做出更多
有益的事情。
植物中的“超微蚯蚓”
随着成熟季节的日趋临近,原来一片翠绿的花地却逐渐变得枯黄、矮小,
有的植株叶子已经脱落,仅留下一根干枯的茎杆。放眼望去,如同黄土高坡
上刚刚卷过一场风暴,一副斑驳陆离的凄凉景象,令人惨不忍睹。这一切,
对于正双眼切切地盼着收获的人们无疑是一次天灾人祸。拔起一株花生来仔
细一瞧,只见根部仅留下一些短短的粗根。而且局部膨胀肿大,结成一团,
就像几个畸形的胡萝卜拧到了一起。本来庞大而且分枝众多的须根、细根却
不翼而飞了。
经过科学家们的分析,这个庄稼的“灾星”便是一种“居住”在植物根
系里面的“蚯蚓”——植物寄生线虫。
这类“超微蚯蚓”是农学家们大伤脑筋而又为农民朋友所深恶痛绝的一
类病原微生物。在微生物的大家庭中,它们自立门户,既不是细菌、病毒类,
也非真菌类中的成员,而另有其名——原生动物。在显微镜下,这些小家伙
们形如蚯蚓,长长的身躯,两头略微变细,中间的一长段则粗细相差无几。
由于它们的肌肉层能够不停地蠕动,故移动起来活像蚯蚓爬行一样波浪似地
前进,简直就是一只缩小上百倍后的蚯蚓。在这些“超微蚯蚓”的头部,是
它的孔口,孔口里面便隐藏着口腔,而在口腔中便有一根十分纤细、时出时
没的长矛,这就是它们损害作物的锐利武器——口针。它们正是利用这根口
针而不停地刺穿植物的细胞,并像蚊虫一样地吸走植物的“血液”。一旦这
些讨厌的家伙们在植物里面定居下来,便会以植物细胞中的“血液”为食,
迅速“生儿育女”,繁殖一批又一批的祸根,向四周蔓延开,侵染成片的庄
稼作物。
其实,这些“超微蚯蚓”不仅危害花生、马铃薯、大豆等,还侵染香蕉、
柑桔、椰子、咖啡、棉花、果树、水稻、烟草及其它蔬菜,几乎是一个无处
不在、无孔不入的“凶犯”。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往日大片绿茵茵的草坪在
短短时间内却开始褪色变黄、逐渐枯萎,直至最后死亡,其实很有可能就是
这些小家伙们造的“孽”。而且,它们不仅能浸染植物的根系,还对茎叶、
果实、种子也能侵染,定居其中后便迅速扩大“战果”,给我们的农业生产
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些“超微蚯蚓”对庄稼造成的损失之大,让人触目惊心。美国国际线
虫研究机构通过对 70 多个国家进行广泛调查,结果显示,仅 1984 年,它们
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便达 12.3%,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农作物危害累加起
来,则经济损失高达 1 万亿元人民币。通过科学家们的分析,这类“超微蚯
蚓”主要危害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而我国地跨温、热两带,从土壤性质及
农作物特点上面,都很适合线虫的生长。在我国,深受其害的程度也绝不亚
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然而以往,我们国家只是对昆虫危害及植物的其它病害
研究和注意较多,而对线虫的危害关注则相对较少,客观上便给了这些“超
微蚯蚓”以可乘之机。而其实,它们可以说是隐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大
敌害。
目前,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正日益认识到了其严重性,对“超微蚯蚓”—
—线虫危害的研究与防止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
农业科学家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它们的危害,我们的农业生产又会
回到一个明媚的春天。
制服微生物
在很早以前,人们经常得一些奇怪的病,而使人们死亡。当时人类还搞
不清楚患这些病的原因。经过无数科学家的艰苦努力的工作,终于找到了真
正的杀人凶手,它就是细菌。人们研究后得知,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
霍乱病就是霍乱病菌引起的;而白喉的病原菌是白喉杆菌引起的;像伤寒、
破伤风、肺炎、脑膜炎等传染病都细菌在作乱。
细菌之所以使人患病是因为它具备两种武器,第一种是:有的病菌侵入
人体后,就在人体的组织里繁殖和扩散,有时它还侵入血管,在血液里大量
繁殖,然后运动到一定的组织器官危害人类的生命;第二种武器是它在人体
内可以产生毒素。随着病菌在人体内的大量繁殖,毒素越积越多,最后使人
陷于中毒的状态,毒素麻痹了心脏,毒害了脑组织,最终致人死亡。
细菌疯狂地杀害人类,人们难道就能容忍它们吗?不能。许多科学家们
都在探索,来寻找制服这些杀人恶魔的武器。
磺胺的诞生
那是在 1935 年,德国有一位勤奋好学的年轻医生杜马克,他领导着一个
试验小组在寻找着杀灭细菌的武器。他做了许多实验,都没有什么效果。最
后他选中了一种红色的染料。他用化学的方法改变着这种染料的化学结构,
然后把这种药注射到体内有链球菌的小白鼠身上,进行观察。经过无数次的
试验,结果证明这种药品可以杀死小白鼠、兔子和狗体内的链球菌。这说明
了此药对杀灭链球菌有特效。于是,他根据药的化学结构,给它起了个名字
叫磺胺。
证明一个药品能否给人体治病,首先要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在动物体
内实验成功后,才可以在人体上进行试验。这个工作非常危险,因为人毕竟
和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动物身上有效果未必在人的身体上有效果。药品
进入动物体内不会引起动物死亡,并不能说明药物进入人体就不会使人死
亡。而且一个新药的试验还需要有合适的病例。
杜马克医生试用磺胺的第一个病例正是他自己的女儿爱莉莎。
有一天,小爱莉莎的手指被刺刺破了。到了晚上,她的手指肿胀发痛,
引起高烧,剧烈的疼痛使爱莉莎整天呻吟不止。
杜马克请来了当时最有名的医生,用了最好的药品给爱莉莎治疗,可均
不见效。伤口上的病菌进入到血液里,导致病情恶化。医生对杜马克说:“伤
口上的链球菌进到血液里了,再也没有希望了。”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让爱莉
莎这样死去吗?不,不能。杜马克想起了磺胺。既然磺胺可以杀死动物体内
的链球菌,为什么不能在爱莉莎身上试一试。虽然磺胺还未用于过人体,但
此刻也只有铤而走险了。他决定给爱莉莎注射磺胺。
整整一夜熬过去了,爱莉莎终于睁开了双眼。接着,热度慢慢消退,渐
渐地,爱莉莎终于痊愈了。
磺胺在人类的身体里第一次战胜了链球菌。磺胺药被广泛地应用到医疗
中去,救治了许多病人。一直到今天,它仍然被广泛地应用着。
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
磺胺药虽然救了不少人,可它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它对付病菌的本领并
非是万能的。越来越多的病例促使人们不断去寻找更多更有效的药物。
弗莱明教授是个英国人。他的一生几乎一直在和微生物打交道。早在青
年时代,弗莱明就曾经苦苦钻研过病菌引起疾病的秘密,辛勤地探求过消灭
这些可怕病菌的方法。面对着当时由病菌肆意作恶的世界,他曾经为发明杀
菌药物而努力过,他也为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而苦恼过。在实验室里,弗莱明
就这样天天不停地探索着微生物世界的种种奥秘。
1928 年,弗莱明开始研究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是一种圆形小点样的细
菌,它们常常聚集成串,就像一串葡萄一般,因此人们都把它叫做葡萄球菌。
这种病菌一直是人类许多疾病的祸首。
弗莱明开始了葡萄球菌变异的研究。他每天都观察着它们在培养过程中
的变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繁殖起来的菌落,可以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化。均
匀光泽的细菌菌落,在养料不充分的情况下会变得灰暗。弗莱明就是通过这
些繁杂而细致的观察,来了解影响细菌变异的各种条件。
每天弗莱明用几十个培养皿接种上葡萄球菌,在培养皿里配制各种养
料,调节不同的温度。每天早上,他都耐心地打开一个个培养皿的盖子,取
出一点细菌菌落涂在玻璃片上,然后染上颜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的形
态。
当他打开培养皿盖,取出培养的细菌时,在空气中漂浮的一些其它微生
物,或者是一种细菌,或者是一种霉菌总会落入到培养皿中,这些家伙在培
养皿里也会生长繁殖,从而妨碍了正常实验的进行。这就是细菌研究上常说
的染菌。染菌的情况,几乎在每一个细菌实验室里都经常发生。因为空气里
的微生物实在太多,如果染菌,只得重新再做培养,增加工作的困难。细菌
学家最讨厌这种不速之客。
一个初夏的早晨,弗莱明照例进行着他的工作。突然,弗莱明的目光停
留在一只被污染了的培养皿上。一种来自空气中的绿色霉菌落到培养皿里,
并且繁殖成了一个菌落。
弗莱明拿起这只培养皿对着亮光一观察,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
这绿色霉菌菌落的周围,所有原先生长着的葡萄球菌全都消灭了,在菌落的
周围形成了一个空白透明的圈。弗莱明记录下这一奇观。
他想一定是有什么东西把葡萄球菌消灭溶化了。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位不
请自到的客人培养繁殖起来,对它进行仔细的研究。多奇妙呀,凶恶的葡萄
球菌被绿色霉菌制服了。
弗莱明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这一情况,这也许是一种“巧合”。在那
么多的实验室里,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只是人们习惯把它当作一般性的
染菌而被随手扔掉了。只有弗莱明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
巧合,而是弗莱明长期以来认真细致观察的结果。如果他没有做长期的、艰
苦的钻研;如果他没有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如果他没有消灭病菌的恒
心,一个染菌培养皿里的细小变化,他是不会观察到的。
就这样弗莱明和他的助手对青霉素展开了攻坚战,他们培养了许多青
霉,收集了许多青霉分泌的物质,找来了许多种细菌进行试验。当时肺炎是
一种可怕的疾病,就和现在的癌症差不多。谁得了肺炎无疑等于宣判了死刑,
它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可现在它有了克星。许多种细菌在试验中都被杀死。
弗莱明又进行了动物试验,证明了它是无毒可靠的。他们把这个发现写成论
文,发表在1929 年英国的一本医学杂志上。并把这种青霉分泌能杀菌的物质
叫做青霉素。
青霉素在试管里可以成功地消灭危害人类的许多病菌,如果它能治愈人
类的疾病,这将会使弗莱明感到多么高兴呀!
不过,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因为在培养青霉素的滤液里仅含有少量的青霉素,即使用它来治疗人体
皮肤上一个小伤口,恐怕也要收集好几公斤的滤液。要杀死人体内的病菌,
需要量就更多了。这么多滤液怎么才能灌到人体内呢?
弗莱明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难题,研究工作停止了。当时,谁也没有想
到青霉素会变成我们今天对付病菌最厉害的药物。人们忽视了弗莱明的发
现,再也没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了。
时间过去了整整十一年。
弗莱明关于青霉素的论文,终于引起了一位科学家法劳莱的注意。
当时,由于磺胺药的广泛应用,已经引起了细菌的的抗药性,磺胺药不
灵了。法劳莱也在寻求着新的药物。当他看到弗莱明的论文时,对青霉素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深知要使青霉素用来治疗人类的疾病,还必须付出艰辛
的劳动。他组织起各方面的专家集体攻关。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几百人的
辛勤劳动,终于试制出一小勺青霉素,它当时的价格要比黄金贵重许多倍。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生产过程中的许许
多多的困难,使青霉素走出了实验室,转入工厂进行批量生产。当时人们都
把它当作是杀灭病菌、拯救生命的灵丹妙药。青霉素的发明使人类的平均寿
命提高了二十多岁,是人类生命史上的重大发现。今天,全世界的每一个医
院里的医生都在广泛地应用着青霉素,几乎每一个小朋友都使用过青霉素。
现在人们并不把肺炎当作多可怕的病,而在青霉素未发明之前,每十万人中
就要有二百人死于肺炎。青霉素的发现,激发了各国科学家向抗菌素进军的
信心,他们继续从各种各样的霉菌堆里,寻找着各种有效的抗菌素。使抗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