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志,非吾子孙。”这就是有名的家训碑。包拯不仅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著
称于世,而且在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方面也堪称楷模,他为了训导子孙而立
下此碑。
地震碑在四川西昌市郊东南的沪山光福寺中,共有石碑一百余块,记有
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翔实资料,对地震发生的时
间、受震范围、前震、主震、余震及震后人畜伤亡和建筑物等破坏情况,均
有详尽记载。这些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相对照,而且能补充其不足,
实为罕见。
西安碑林位于我国西安市三学街。它是北宋宁元五年,即公元 1090 年,
为保存唐代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起来的碑石集中地,此后陆续
增加,存放着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石墓志 1000 块,真草隶篆,琳琅满目。人们
可以从这里纵观历代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张旭、怀素、李隆基、米芾、蔡京、赵佶、苏轼、赵孟畹热说氖直士淌�
重睹他们的艺术风采。这是我国首屈一指的石刻书法艺术宝库。
断臂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大约
公元前 4 世纪时,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
造,用大理石雕成了这一艺术珍品,但后来遗失了。1820 年在密罗斯岛上,
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了一个神龛。里面有个半裸美女的
雕像。尤尔赫斯非常惊奇,但并不知道是维纳斯雕像,便把它搬到家里。这
时有两个法国海员刚巧来到该岛考察水文。他们看到这个雕像,但没有购买。
几天后,他们的船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应邀到法国大使馆赴宴席间,讲起了
尤尔赫斯的发现。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馆秘书马采留斯前去收买。
然而在这期间,尤尔赫斯已把雕像廉价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
把它献给君士坦丁总督的翻译员。正当神甫准备把雕像装船启运时,马采雷
斯刚巧赶到。马采留斯向神甫交涉出让,被神甫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展开激
烈的争夺。在混战中,维纳斯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了。官司打到
米洛当局,米洛当局以 8000 银币将雕像卖给了法国人。现在该雕像收藏在法
国卢浮宫。
100 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维纳斯雕像断臂之前的形象。后来在旧档案
中发现了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它记述了居维尔是最初在伊奥尔科斯家看
到的完整雕像: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臂上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
双耳还悬有耳环。然而至今无人能将此雕像复原。
神奇的水晶人头
英国伦敦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稀世珍宝——一颗透明的水晶人头。它
是由大块水晶制成,重 5 公斤,完全仿人头制作;令人吃惊的是,每当夜幕
降临,人头则发出耀眼的白光,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龇牙咧嘴的“恶魔”,
使人看了不寒而栗。水晶人头是 1927 年英国人米希尔·海德吉兹在英属洪都
拉斯考察卢巴·安吐姆古城废墟时,在断墙碎砖下发现的。
据考古学家鉴定,这颗水晶人头的制作至少费时 150 年,雕刻后用沙粒
磨光,出土前,至少在地下埋藏了 3600 年。水晶人头自展出以来,引起各国
考古学家的关注。但是,这件珍品是谁制作的?来自何方?考古学家们对此
尚无一致的结论,现代科学仪器也未得出什么结论。因此,这颗人头至今仍
为世界考古之谜。
古埃及的木乃伊
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珍藏着一具制作精美的木乃伊,它是一
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埃及妇女的干尸。
该博物馆为检查这具外壳美丽的木乃伊有无腐化现象,同时看看体内还
有什么随葬物品,便在多伦多儿童医院用一种最新式的全身层析 X 射线进行
了透视扫描。在进行分层连续摄影时,还通过计算机测出许多数据。根据扫
描显示出的纤维组织和骨骼的结构看,推测出这具木乃伊生前是一位 20 岁左
右的健壮少女,至今已存在 2700 年,仍无腐化现象,在她的腹部左边发现了
一个切口,上边盖着一个长方形的薄片。制作木乃伊时,就是从这个切口把
内脏掏出(不包括心脏),经涂抹香料后再放回体腔进行包扎的。切口处覆
盖的金属片(或蜡片)上还绘有图案,很像公元前 1355 年埃及第 18 王法老
卡门王的护身符。
楼兰女尸
1981 年 4 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我国新疆罗布泊
地区所发现的楼兰少女古尸,死亡时距今 2000 年左右。
楼兰是我国西汉时代西域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名,又称鄯善。在挖掘
出来的古尸中,保持最完整的就是那几具少女干尸。干尸是盛放在由两块掏
空的树干制成的棺木中,外面用羊皮包裹着。打开棺木,死者仿佛是在安睡
中,头戴尖顶毡帽,身裹毛线毡毯,脚穿补过的皮靴。外露的面容可以看出
死者年龄比较年轻,脸庞姣小,鼻子高高,大大的双眼,长长的眼睫毛,历
历可数,浓密的金发,略呈卷曲,散垂在肩后。毡帽的尖顶两旁,插着色彩
斑斓的翎羽,帽边饰红色彩绒。颈部有的围着毛茸茸的皮裘,既美观又保暖。
直观她们的形象,仿佛和现今的塔吉克族少女相类似。
在一具保存很好的少女尸体上,考古工作者发现极感兴趣的遗物,那就
是女尸的金发内满藏着干的虱子,而且在身上还遗有瘪的臭虫。在显微镜下,
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生物标本了。虱子,研究寄生虫学者从来都认为,
它是一种“趋温性”的寄生虫,它在人体保持着一定的温度时才能寄生于人
体。而现在却在死人身上大量见到它们的干尸,说明它们并没有因人体冷却
而离去,这是很可值得寄生虫研究者探讨的课题。
从这些浅墓葬可以看出,古楼兰人入葬时均裸体,通身包裹在毛线毯中,
外露双脚,穿皮靴,个别还在鞋帮上插入几根禽毛。在一具男尸的腹部边放
着一呈三角状的石鞭,长仅 3 厘米。由此证明,这些楼兰古尸生前是处在逐
水草而居的游牧、狩猎生活中,同时,手工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楼兰古尸所以能保存几千年而不腐朽的原因在于当地气候干燥,棺木埋
葬较浅,离沙土地面仅几十厘米,即使偶有雨水,水分也易于从沙土中流失
和蒸发,致腐细菌没有生存繁殖的条件,才使尸体得以长期保存不朽;相反,
埋葬较深,尸体便不易保存。
钢铁巨人——埃菲尔铁塔
即使没有到过法国巴黎,人们也能从图片、年历上看到塞纳河畔那高耸
入云的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在世界各国人眼中几乎成了巴黎的标志。
法国政府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 100 周年,准备举办一个万国展览会,并
决定修建一座永久性的纪念建筑。在 700 多个方案中,建筑师居斯塔夫·埃
菲尔设计的铁塔被选中了。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施工,耗资近 800 万法郎,铁
塔终于在 1889 年胜利峻工。这座铁塔造型气势宏伟,熔东西方艺术于一炉,
吸取了不同时期各种建筑的特点。它的底座是用四座水泥浇铸的塔墩,占地
约 1 万平方米,塔身下宽上窄,像一个倒写的字母“V”,直指苍穹,顶端只
有 100 平方米。塔身全部是钢铁镂空结构。由 1 万多个部件组成,用了上百
万个铆钉将它们严丝合缝地联系在一起,总重量达 7000 吨之多。塔高约 320
米,从地面到塔顶有 1700 多级阶梯,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全塔共分 4
层,每层都有平台。游客们可以拾级而上,也可以乘坐电梯登上铁塔。举目
四望,巴黎秀丽动人的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为了纪念
设计者埃菲尔,这座铁塔正式命名为埃菲尔铁塔。如今,它不仅吸引了大批
国内外游客,也成为法国广播电视的发射塔。
著名的比萨斜塔
世界上有一座最著名的塔是因为造歪了而出名的,它就是意大利的比萨
斜塔。
比萨城位于意大利西海岸,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一
段灿烂辉煌的时期。其中的斜塔被公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楼。1173 年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博
纳诺·皮萨诺开始建造。可是在动工五六年后,他发现建好的三层塔身开始
倾斜,不得不把工程停了下来。90 年后另一个建筑师焦旺尼·迪·西蒙内恢
复建塔。他试图将倾斜的塔身调直,但未获成功。后因西蒙内死于战争,斜
塔的建造再度延搁。直到 1350 年,斜塔才由另一个著名建筑师托马索·皮萨
诺最后完成,但并未完全调直。
比萨斜塔是 8 层圆柱形建筑,高 54.4 米,从下而上,外围 8 重拱形券门,
由底层 15 根圆柱构成,中间六层各 31 根圆柱,顶层 12 根圆柱,构成 213
个拱形券门。塔身全部用大理石建成,重达 1.42 万吨。斜塔的造型既古拙又
秀巧,是罗马式建筑的典范。根据科学家的勘察,斜塔的倾斜是由于当地地
层是由淤泥冲积而成,土质松软,而平均每平方米要承重 50.7 吨,所以造成
地基塌陷。斜塔建成之时,塔顶中心点即偏离垂直中心线 2.1 米。60 多年来,
塔身始终缓慢地向外倾斜,每年平均向南倾斜 1 毫米。现在斜塔向直的斜度
为 5.3 度,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达 4.4 米。从外表看,塔的倾斜非常
明显,真有一种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斜而不倾”的奇
特现象,使比萨斜塔遐迩闻名,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使比萨斜塔声名卓著的另一原因,是传说 1590 年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
家枷利略在斜塔上做了有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
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不同的理论。
比萨斜塔至今仍在不断倾斜,为此许多人都为它担忧。有关专家也曾利
用技术加固塔基,但收效并不显著。看来斜塔还要“斜”下去,继续保持它
那神奇的魅力。
举世称奇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东 30 多公里的骊山北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涵最
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陵园东部陆续探明,在三个俑坑中共埋藏陶质兵马俑
约 8000 余件。随后又在陵西发掘出两乘相当于真车真马 1/2 大的彩绘铜车
马,每乘由 2400 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专家认为,其结构之复杂,技术之精
湛,是以往出土的任何铜器无法比拟的。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陵园内迄今发现
三处、90 座陪葬墓。《秦始皇陵园出土文物展》中,有一具耳后插着铜箭头
的尸骨引人注目,它是在陵东上焦村出土的。在这里已发掘的八座陪葬墓中,
有 5 男 2 女,年龄在二三十岁左右,他们的尸骨都被肢解成好多段,散乱摆
放,有些甚至置于棺外;有的头上中箭,说明被射死;有的上下腭骨错动,
显示被勒死的迹象。根据死者的年龄,以及他们都有棺椁和丰盛的陪葬品(包
括两颗刻有姓名的铜印)判断,死者应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他们是被秦
二世胡亥杀死,草率入葬于此的,从而提供了 2100 多年前秦末宫廷政治斗争
的历史见证。
展室中陈列了陵西赵背户村修陵人墓中出土的一批文物,从已清理的 32
座来看,葬者基本上是男性青年,没有棺椁和随葬品,绝大部分蜷屈着肢体,
有的呈挣扎状,有的受过伤。墓地出土的残瓦中有 18 件刻有文字。这些瓦文
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些墓志铭,对研究中国文字的发展颇有价值。
陵园中还发现两处马厩坑,埋的全是真马,且多系活埋。有的坑内发现
了马草、谷子和农具,有的坑里有高约 0.7 米、呈跪坐姿态的陶俑,还有高
达 1.9 米的大陶俑。从他们的冠带服饰看,前者是饲养员,后者是养马官员。
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秦宫廷养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碑的来历
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
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那
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
尔后,在人死入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