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精神现象学上卷〔德〕黑格尔 >

第7节

精神现象学上卷〔德〕黑格尔-第7节

小说: 精神现象学上卷〔德〕黑格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同上书,第48页。

    ④同上书,第44页。

 34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33

    且黑格尔所感染的浪漫主义也决不是主要地“追求向往上帝”

    ,而是从现象寻求本质、从有限寻求无限,亦即以现象与本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的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

    克朗纳对黑格尔关于中世纪宗教生活的“苦恼意识”这一意识形态的描写,加以永恒化、绝对化,说“悲剧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即本体论上的]范畴,不仅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戏剧方式。心灵按本性就是悲剧性的,因为心灵自己与自己相对立,自己是自己的对方、自己是自己的反对者”

    ①。这种说法与法国存在主义者让。瓦尔(JeanWahl)

    在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苦恼意识》一书中,对“苦恼意识”加以存在主义的歪曲,并且把这一个别的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夸大为精神现象学的中心思想的看法,一鼻孔出气;另一方面又与格罗克纳(H。

    Glockner)大肆宣扬《精神现象学》中的所谓“泛悲剧主义”相互唱和。这都表明了在帝国主义没落时期,反映悲观绝望的资产阶级没落情绪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企图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加以反理性主义化,加以存在主义的歪曲。因为他们认为矛盾是非理性的、是悲剧性的,他们认识到生活、存在、心灵免不了矛盾,因而就硬说它们是非理性的、悲剧性的。克朗纳还进一步抬出黑格尔来同基尔克哥尔德争建立存在主义的创始权。

    克朗纳写道:“不是基尔克哥尔德,而是他的老师黑格尔才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②。

    格罗克纳为了要否认黑格尔是一个“肤浅的乐观主义”

    哲学家,而大谈“黑格尔的泛悲剧的世界观”

    ,捏造出黑格尔的“泛悲剧主义”以反对“泛逻辑主义”的旧提法。格罗克纳所了解的泛悲剧主义的内容是:“没有无自我牺牲的个人自由,没有无限制的具体形态,没有无断念的意志,没有不在时间中消逝的时间中的存在,没有无死亡的生

    ①《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英译本克朗纳新作的序,1948,芝加哥,第50页。

    ②《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第46页。

 35

    43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命“

    ①。换言之,格罗克纳把矛盾与悲剧等同起来,把矛盾的普遍性了解为悲剧的普遍性或泛悲剧主义,而看不见矛盾的统一的积极意义,把正常的矛盾统一、矛盾发展的规律赋予没落阶级的反理性主义的悲观情调。

    另一方面,也有美国的资产阶级黑格尔研究者鲁文贝格(J。

    Loewenberg)

    在他所发表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直接性的喜剧》论文和他在《黑格尔选集》中所写的序文(这篇序文差不多全在谈精神现象学)中,却又在大谈黑格尔辩证法的喜剧性。

    鲁文贝格的论点是:“辩证法在于抓住每一个典型的态度或信念的片面性,而使得它逻辑上显得可笑。”

    “精神现象学应该算作艺术作品,它的突出的特性是戏剧式的和喜剧的”

    ②。

    “正如有关于人物的喜剧,也有关于观念的喜剧。

    ……观念和信念也有太自负的、学究气的、虚幻的、古怪的、狂诞的、不配合的、盲目的、嚣张的、咆哮如雷的、颠倒错乱的。所谓辩证逻辑真正讲来就是喜剧的逻辑。它是通过揭示观念和信念的内在矛盾让它们鞭挞它们自己的逻辑“

    ③。鲁文贝格看见了喜剧中有辩证法,看见了黑格尔对于意识形态、观念、信念的矛盾的分析,有一定程度的幽默感。但是他毫无根据地把观念加以人格化,把精神现象学说成是“哲学的喜剧”

    ④,甚至把整个黑格尔哲学说成是“一种神圣的喜剧”

    ⑤,并且把辩证法说成是“喜剧艺术的巧妙工具”

    ⑥,把黑格尔尊崇为“第一流的喜剧天才”⑤,这就陷于片面的夸大并把辩证法庸俗化。

    鲁文贝格认为矛盾是可笑的、喜剧式的,也就是认为矛盾是错误的、主观的、不合理的,他看不到矛盾和矛盾发展是必然的客观的发展规律。我们知

    ①格罗克纳:《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和命运》,1958,斯徒加尔第2版,第56—567页。

    ②《黑格尔选集》,第ⅩⅨ页。

    ③《黑格尔选集》,第ⅩⅪ页。

    ④同上书,第ⅩLⅡ页。

    ⑤同上书,第ⅩLⅠ页。

    ⑥⑦ 同上书,第ⅩLⅡ页。

 36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53

    道,矛盾不是简单地象鲁文贝格所说那样是可笑的,可供有闲阶级欣赏的东西,而是要通过长期艰苦经历才能克服的、必须严肃对待的东西,尤其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力量。足见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喜剧性的鲁文贝格与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悲剧性和泛悲剧主义的克朗纳和格罗克纳表面上好象正相反对,但都同样从反理性主义出发,只知道主观辩证法,也都同样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庸俗化。

    象上面所揭露的克朗纳、格罗克纳、鲁文贝格等人对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加以反理性主义的歪曲,企图把黑格尔哲学解释为存在主义,解释为反理性主义的泛悲剧主义和哲学的喜剧,这就丢掉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有生命的东西、合理的东西,把黑格尔的合理内核歪曲了,他们这种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歪曲,正反映了思想上陷于种种矛盾,缺乏远景展望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

    用马克思主义词句,站在存在主义立场去歪曲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在法国近来出现了不少的代表人物。如让。瓦尔(JeanWahl)所著《黑格尔哲学中的苦恼意识》(巴黎,1929)

    ,耶稣教会的神学家比果(P。

    Bigo)所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巴黎,1953)

    ,卡尔威兹(J。

    —Y。

    Calvez)所著:《卡尔。马克思的思想》(巴黎,1956)等书。最重要的代表为《精神现象学》法文本译注者天主教的一位神父伊波利特(JeanHypolite)

    ,他写了一系列的著作,似乎都有把“精神现象学”

    、马克思主义及存在主义混搅在一起的倾向。

    他的著作有《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生长与结构》(1946)

    ,论文《人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地位》(1947)

    ,以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导论》(1948)

    ,《关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研究》(195)等等。对于这些看法,法国加罗第等人曾于1958年合写了一本册子,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对天主教批评家的答复》。我们因限于篇幅,这里不打算评论。现在只对卢卡奇关于“精神现象学”研究所表现的某些错误观点给予简略的评述。

    卢卡奇(G。

    Lukács)是匈牙利人,生于185年,是当代研究德

 37

    63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国古典哲学、美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歌德和他的时代》(1947)

    ,《现实主义论文集》(1948)

    ,《文艺史家马克思和恩格斯》(1948)

    ,《青年黑格尔》(1948)

    ,《美学史》(1954)

    ,《理性的毁灭》(1954)

    ,《美感特征》(1962)等。在1954年再版的《青年黑格尔》(柏林版)里,他对《精神现象学》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他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黑格尔早期思想,特别是《精神现象学》的思想,并对各种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特别是新黑格尔主义者对黑格尔早期思想的歪曲提出批判,特别突出的是他提出了与斯大林时期认为德国古典唯心论是对法国革命的贵族反动相对立的观点。这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他还把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看成是反对反理性主义的斗争。但是由于他过分夸大了黑格尔的合理进步因素,却忽视了马克思批判、改造、颠倒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艰巨工作,以致混淆了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界限。他把黑格尔尊崇为对法国革命、拿破仑的统治、英国的工业革命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给予辩证法和哲学的总结的哲学家,换言之,他把黑格尔描写成体现法国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精神”的“左翼”的思想家,而看不见黑格尔的立场和观点受经济政治落后的状况、资产阶级软弱性等德国条件的制约的一面。

    下面我们试列举并摘录我们认为是卢卡奇在解释“精神现象学”

    方面的片面的、错误的论点:1。

    卢卡奇认为“关于劳动问题,黑格尔完全与他所掌握的英国材料和英国经济学的知识分不开。黑格尔所增加的是把在经济对象中所认识到的辩证法提高到自觉的哲学水平”。

    (第380页)又说,“黑格尔把亚当。斯密经济学中客观地包含着的特定范畴提到远超过斯密水平的辩证法高度。”

    (第374页)照这些话看来,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成了黑格尔哲学的主要来源之一,用哲学辩证法去总结、批判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人不是马克思,而首先应该是黑格尔。他完全忘记了马克思

 38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73

    对于黑格尔劳动观念的批判,即“黑格尔所意识的并承认的劳动乃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①。最奇怪的是,卢卡奇还说“经济学、哲学的结合……是真实地克服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前提”

    (第625页)。而卢卡奇认为,黑格尔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把英国的经济学提高到辩证法的、哲学的水平,亦即已经把经济学和哲学结合起来了,他责备“费尔巴哈一点也不懂得包含在黑格尔‘异化’观念中的经济和哲学的结合”

    (第624页)

    ,那末,黑格尔自己就已经“克服”了他的唯心辩证法了。

    无怪乎卢卡奇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只在于马克思“对于经济事实本身有较正确、较深刻的理解”

    (第624页)

    罢了。换言之,没有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根本差别。谁都知道,资产阶级哲学家中,企图把经济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的人很多,最著名的如出自新康德派的麦克思。韦伯、实证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等。须知经济学和哲学结合与否决不是克服唯心辩证法的关键,要克服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唯一的办法是摧毁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把他的头脚倒置的辩证法颠倒过来。

    2。

    卢卡奇好象认为黑格尔超出了德国政治经济的落后状况,摆脱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而断言:“黑格尔的历史观点……不是当时贫困的德国状况的反映,而是最发展形式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反映——是法国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

    (第372页)这种看法也是不够全面的。

    他说:“黑格尔特别赞同和拿破仑的统治相联系的政治和社会幻想。……他从这里所获得的充分乐观的情调、一个世界更新的情调、世界精神的一个新形态的情调,在精神现象学中得到它的完备的表达。”

    (第422页)

    “以精神现象学为代表的黑格尔早期思想是以法国革命及拿破仑为中心。”

    (第523页)他并且进一步认为,《精神现象学》中“对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一章代表“黑格尔的乌

    ①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第15页。

 39

    83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托邦,即悬想在拿破仑统治下的德国。德国古典作家的诗歌和哲学为拿破仑时期最高的思想形式,为世界危机的解决“。

    (第557页)

    把拿破仑当作精神现象学的中心,不惟违反显明事实,而且堕入了英雄史观的唯心论窠臼。精神现象学的中心始终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绝对知识、世界精神。黑格尔承认拿破仑是世界精神的体现——所谓“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承认法国革命是世界精神的一个新形态,但是他是站在德国落后的软弱的资产阶级立场、用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去承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