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в啵ㄖ颇模嘈钪M蚶吣辏愿弊鼙率耍訂承恩袭职。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啺葑郧肼仕咳送两鸪牵髡虮猿銎湎拢橥救÷啡猓直嘣侗苤蛞娼竞幔星嶂型庵摹Q哺У耻懊恳植弥⒑似涿扳米铮瑔拜因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喅卸鳌⒁遄訂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协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缢死。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拜为谋主,以喅卸鳌⑿沓笥腋弊鼙廖男恪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听其住牧为诱饵,得套部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恃套部蒙古支持,势甚强。此后,明朝特调副麻贵驰援,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套部蒙古,斩获甚多。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喅卸魃毙沓笾芄稚绷醵珪D。军心涣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啺菁遥葶孛抛跃。瑔承恩等被擒,至此,啺葜胰科较ⅰ�
播州之役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杨铿内附,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初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应龙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抚谭希思于綦江、合江(今四川泸州东)设防。次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明廷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刘綎进兵綦江,连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天险。又败应龙之子朝栋所统苗军。其他几路明军也取得胜利。三月底,刘綎攻占娄山关,四月,杨应龙率诸苗决死战,又败。綎进占杨应龙所依天险之地龙爪、海云,至海龙囤(今遵义西北),与诸路军合围之。六月,刘綎又破大城。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子朝栋等被执,明军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
朝鲜之役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玠为蓟辽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海上会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三次战役虽取得胜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史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经此三次战役后,明朝元气大伤,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文良)
《万历武功录》
《万历武功录》
记载明万历时期农民起义和民族关系的传记体史书。明瞿九思撰。九思字睿夫,号慕川,湖北黄梅人。举万历元年(1573)乡试。三十七年以抚按疏荐,授翰林侍诏,力辞不受,以授徒讲学为业。该书乃其访求六科纪事,实录邸报,雪抄露等纂成,全书凡十四卷,一百七十六篇。其中卷一至卷六记北直隶、山东、山西、宣大镇、河南、陕西、宁夏镇、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农民、矿徒、饥民、军兵、白莲教及少数民族起义,卷七至十四记中三边、东三边、西三边(见九边)、鞑靼、瓦剌等北方各民族活动事迹,为研究万历以来阶级斗争与民族关系之重要史料。该书首刻于万历四十年。清时被列为禁毁书目,流传甚少。国学文库铅印本仅存卷七至十四。1962年,中华书局据万历原刻本影印行世。
(范金民)
《万历野获编》
《万历野获编》
明人笔记。三十卷,又有补遗四卷。沈德符撰。德符字景倩,明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家世仕宦,随父寓于京邸。同当时士大夫及故家遗老、中官勋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览,博洽多闻,尤明于时事和朝章典故。功名不就回到家乡秀水以后,将故所见闻。仿欧阳修《归田录》之体例,随笔记录。万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间撰成该书,三十卷,书名寓“野之所获”之意,四十七年又编成《续编》十二卷。德符留心史事,颇具特识。该书记述起于明初,迄于万历末年,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遗闻、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山川风物、经史子集、工艺技术、释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诸多方面,尤详于明朝典章制度和典故遗闻。所记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伪,常者固加详,而异者不加略,内容翔实,在明代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为研究有明一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该书著成后,未即刊刻。后有明末刻大字本,流传甚罕。清康熙间桐乡钱枋,见朱彝尊旧抄本,即据以辑录于《日下旧闻》中。然因其书事多猥杂,难以查考,又重新列门分部,事以类序。分为三十卷,目为列朝、宫闱、宗藩、公主、勋戚、内监、内阁、词林、六部、科场、督抚、司道、府县、畿辅、士人、外郡、释道、土司、风俗、技艺等。德符五世孙沈振又搜辑诸家所藏,得二百三十余条,编为八卷,后依钱枋体例,编成四卷附后。全书已失原书的本来面貌。清道光间有钱塘姚祖恩扶荔山房重刻本。未分门类的原刻本,则很难见到。通行本有1958年北京中华书局以姚氏刻本为底本出版的铅印标点本。
(谢国祯 韦祖辉)
汪古
汪古
(ö;Onggüd)金元时期阴山以北部族。或译雍古、王孤、瓮古、旺古、汪骨、汪古惕。拉施都丁《史集》解释说:金朝皇帝为了防御蒙古、克烈、乃蛮等部,修筑了一道大墙,蒙古语叫unkuh,交给该部守卫,因此得名汪古。
唐会昌元年(841),回鹘为黠戛斯所破,其一部南走,定居于阴山地区。故其贵族与高昌回鹘一样,以卜国可罕为始祖。唐末,此部同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部关系密切,可能有部分沙陀人融合,因此又自诩为“晋王”、“沙陀雁门节度”(即李克用)的后裔。后臣属于辽。金灭辽,又臣属于金,在此期间,又吸收了一些从西域内迁的回鹘人、亡辽的契丹人,以及邻近的汉人和西夏人。继回鹘之后,鞑靼部在漠北称雄,漠北诸部一概被称为鞑靼,汪古在唐、五代史书中也被认为是鞑靼“别部”。但汪古的基本成分是由操突厥语的各部人结合而成,容貌和■面的习俗同蒙古人有明显差别,故辽、金时称他们为白鞑靼,以区别于蒙古语族的鞑靼或黑鞑靼。元朝将汪古列入色目人中。
12世纪末,净州以北的边墙建成,汪古部主摄叔、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兄弟相继为金朝守边,称北平王。1203年,成吉思汗灭克烈部,乃蛮太阳汗遣使约汪古一起对抗蒙古,阿剌兀思将太阳汗的意图报告成吉思汗,并发兵会合蒙古军同攻乃蛮。成吉思汗以阿剌兀思自动归附,乃任命他为五千户汪古人的首领,许嫁以女儿阿剌海公主,并相约两家世代通婚,敦交友之好,互称“安答”(anda,契交)、“忽答”(quda,亲家)。
阿剌兀思长子不颜昔班、侄镇国、次子孛要合相继袭位,称北平王,娶阿剌海公主。孛要合次子爱不花娶忽必烈女,至元间称为丞相,主汪古部事。爱不花长子阔里吉思继任,元成宗铁穆耳时,受封高唐王,娶成宗女,镇守西北边境,被笃哇军俘虏后遇害。其弟术忽难袭高唐王,又进封鄃王、赵王。术忽难传位阔里吉思子术安,术安娶泰定帝姊。从此,汪古部主相继袭爵赵王。
汪古部原住边墙以外,其中心为黑水(今内蒙古达茂旗艾不盖河)附近的按打堡子。蒙古灭金,又据有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今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和集宁(今内蒙古察右前旗巴彦塔拉公社土城子)等地。按打堡子在元代建起城池和王府,初称新城,后改名静安,又改德宁(今内蒙古达茂旗鄂伦苏木)。集宁、德宁、净州和砂井元代都升为路,各领一县,是赵王的直属领地,由他自选官吏治理。汪古人和汪古领主的属民也散布在阴山以南和中原广大地区。元代还有几个著名的汪古家族。净州马氏于金末迁开封,在金、元两朝世代任官,其中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按竺迩出身阴山边塞,因出征甘陕四川等地有功,任征行大元帅。其孙赵世延,官至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巩昌另有一支汪氏,世袭巩昌等路便宜都总帅。
汪古人主要经营畜牧业。少数人会种秫罚В鱿至俗ㄒ档摹爸痔锇状锎锘А薄T谕艄挪苛斓厣柚面湔荆倭四玖冢╩orin,蒙语意为马)驿道,通往漠北;又设榷场、和籴所和官仓。集宁、德宁、净州和砂井等地,因处于交通要道,官民贸易发达,形成了一些城镇和村落。从各城镇的遗迹判断,当地已有烧制砖瓦、陶器和冶铸铜铁等手工业部门。汪古部处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间,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文字、文化水平较高,有人专以充当通译人为业。汪古人多信奉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取基督教名,墓石刻十字和叙利亚文铭文,专设管理诸路也里可温总管府治理。汪古部主也扶持佛寺,尊礼高僧,同时又崇尚儒学,集宁、净州、德宁城中都建有孔子庙,设有学校。阔里吉思曾建万卷堂收藏经史。
元亡,末代赵王汪古图降明,不少汪古人迁至内地。
参考书目
周清澍:《汪古部事辑》,《文史》第9、10、11、12、14等辑,1980~1982。
(周清澍)
汪精卫
汪精卫
(1883~1944) 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后堕落为汉奸。名兆铭,字季新。1883年5月4日(清光绪九年三月二十八)生于广东三水。汪幼读四书,十八岁应番禺县试,中秀才。1903年官赞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宪法和政治理论,开始萌发反清思想。1905年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