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佩棺源笙墓楣ㄒ橹乜髂弦穆罚酝ㄉ矶尽N涞叟沙龅氖拐咚涞玫嵬踔焕ッ饕淖枇簦茨艹晒ΑD显椒矗涞塾躁し⒛弦谋弦牟淮印K旆矗焙菏拐呒瓣亍Tα辏ㄇ�111)汉平南夷,在其地置牂柯郡(今贵州大部及云南东部)。夜郎侯迎降,武帝封他为夜郎王。于是西南诸夷皆争求内属。武帝以邛都为越帯ぃń袼拇ㄎ鞑厍⒃颇侠鼋⒊郾辈浚怨i都为沈黎郡(今四川汉源一带),以冉駹为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一带),以白马为武都郡(今甘肃武都一带)。元封二年(前109),汉又出兵伐滇,滇降,以其地为益州郡(今云南晋宁晋城);同时赐滇王王印,使治其部族。
西南少数族的重器──铜鼓 贵州出土
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鉤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伐,汉遣使调解,兴等不从。成帝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兴,夜郎国灭。
王莽时,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越帯⒐酶吹鹊氐囊娜艘嗥鸨步时嗤蛲鳎瓴豢恕�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西南夷地区再次划入汉的版图。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又设益州西部属国,管理不韦(今云南施甸)、帯疲ń裨颇媳I剑┑鹊氐陌Ю巫搴驮颇希ń裨颇舷樵疲G榆(今云南大理)、比苏(今云南云龙、兰坪)、邪龙(今云南巍山、漾濞)四县的昆明族。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族人内附,明帝在其地置哀牢(今云南腾冲、龙陵、德宏州)、博南(今云南永平)两县,合益州西部属国所领六县为永昌郡,哀牢的土著君长被封为哀牢王,在太守辖下统领其部落。
两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的郡县称“初郡”或“边郡”。郡县既任命太守、县令、长吏,又封部族土著君长为王、侯、邑长,实行“土”、“流”两重统治。太守、令、长等“流官”赋敛烦苛,又不能与王、侯、邑长等“土官”和睦相处,因而西南夷地区不断发生反抗事件,有时酿成较大规模的战争。如昭帝始元元年(前86)益州郡的廉头、姑缯,牂柯郡的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的反抗;王莽时期鉤町、益州和越帯畈孔宓姆纯梗还馕浣ㄎ涫酥炼荒辏�42~45)中,姑复、楪榆、梇栋、连然、滇池、建伶、昆明诸种的反抗;章帝建初元年至二年(76~77)哀牢夷的反抗;安帝元初四至六年(117~119)洱海地区诸部落的反抗;灵帝熹平五年(176)益州诸部落的反抗等等。另一方面,西南夷在汉族的影响下,文化水平和生产力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郡县制在西南夷地区的推行,诸部族大小土长被封为王、侯、邑长,使之大小统属,加强了政治上递相隶属的关系,改变了诸部林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有利于中央王朝的管辖和治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汉西南夷
(方国瑜 林超民)
西宁
西宁
清代卫、府名。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鄯州为西宁州,取西陲安宁之意。也有人认为系先零、西纳音译。元代仍称西宁州。明洪武六年(1373)正月改置西宁卫。十九年筑卫城。清初因之未改。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和硕特部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属甘肃省,并置西宁、碾伯(今青海乐都)二县,府治西宁县。又置大通卫,筑永安、白塔、大通三营堡,隶于西宁府。以后陆续增置改隶,到道光九年(1829)西宁府辖西宁、碾伯、大通三县和循化、贵德、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丹噶尔(今青海湟源)四厅。雍正三年清廷设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驻甘肃西宁,管辖青海地区,简称西宁办事大臣。民国初年改称青海办事长官。1914年裁府,改为西宁道。1915年裁办事长官,改设蒙番宣慰使,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任,仍驻西宁。1929年青海建省,以西宁为省会。
(芉一之)
西秦
西秦
十六国之一。陇西鲜卑族(一说属赀虏)酋长乞伏国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盛时有今甘肃西南部和青海一部。历四主,共四十七年。
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东北)。司繁死,国仁代镇。肥水之战,苻坚败亡,国仁招集
世系表
诸部,众至十余万。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筑勇士城为都(在勇士川内,后即苑川郡城),史称西秦。388年六月国仁死,弟乾归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394年前秦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陇西之地,改称秦王。400年迁都苑川。同年败于姚兴,遂降附后秦,为其属国。407年乾归被姚兴留居长安,两年后回到苑川,复称秦王。412年乾归死,子乞伏炽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南凉,十月改称秦王。428年六月炽磐死,子乞伏暮末继位,政刑酷滥,民多叛亡;又屡为北凉主沮渠蒙逊所侵逼。430年暮末欲东趋上邽(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途中遭夏主赫连定阻击,退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431年一月夏军攻围南安,暮末出降,西秦亡。
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窑169窟西秦壁画
西秦的统治者为巩固和扩大其统治区域,连年与后秦、南凉、北凉、大夏等国进行战争,并将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强制迁徙于其统治中心或军事要地(参见926页后秦魏 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夏西秦北燕图)。
(鲁才全)
西山会议派
西山会议派
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
西山会议会场
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出席会议的仅有中央执行委员八人(占总数三分之一)、候补委员三人、中央监察委员两人。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并通电宣布停止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和国民党“二大”开会日期“应由本会决定”。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指出其“举动纯属违法,并足以危害本党之基础,阻碍国民革命之前途”。决定永远开除邹鲁、谢持的党籍,对其他一些人给予警告处分。但西山会议派无视“二大”决议,仍非法召开会议,另立中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郑则民)
西商
西商
中国古代商人集团。居于陕西和山西一带,故名。又称西客、山陕商人、秦晋大贾。明清时期,与徽商并雄,为当时两大主要商业资本集团之一。陕西、晋南都是著名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以此地的农业及其他资源为基础,逐渐形成巨大的地方商业集团。此后又与高利贷资本结合,出粟收息,发放母子钱,由是扩展为商业资本。
西商所经营的行业与山西、陕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陕西是中国西部交通的中心,又是古代著名的丝绸和瓷器贸易的必经之路(见丝绸之路);陕西的西、北部是明代鞑靼、瓦剌诸部的游居地;山西北部的大同、宣府一带,是明抵御鞑靼、瓦剌的重镇,故明代西部、北部边防需要的许多重要物资如布匹、粮食等,大部分经陕西、山西运给。明代政府为加强北方边防,又于明前期推行中盐法和茶马贸易。因此,明代山陕商人的贸易也就以布匹、粮食、茶、马、食盐等为主。其活动范围大致是输粟于边塞,治盐于淮扬河东,贩布于吴越,运茶于川蜀,从而以陕西、山西为本据,往来于边塞、江淮、川蜀之间,构成有机的商业联系。此外,其商业活动还到达湖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辽东等地。
山陕商人所经营的行业多为供应军需,相当部分是供政府的财政所需,与封建政府有密切关系,因此其所积累的商业资本大多不能转化为产业资本,而走上官僚资本的道路。进入清代以后,陕西、山西西北部作为军事消费地带的作用已经消失,许多山陕商人因而没落。但由于山陕商人所经营的布、盐等行业与封建财政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又与清政府结下不解之缘,除经营传统的商品外,又经营为清王朝所必须的洋铜的采买以及人参等贵重药材的贩卖。其活动范围远至蒙古、乌苏里、日本列岛等地,许多人直接从民间商人变成专门为封建政府服务的官商、皇商,与封建政府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同时,清代的西商在与高利贷资本的结合上也有加强,许多人都曾越省在河南、湖广一带放母子钱、青苗钱等。清代中后期,不少西商,尤其是山西商人的资本开始转向经营票号。票号的业务主要是汇兑和存放款,业务对象亦多是政府及其官吏。咸丰以后,清朝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款项往来,也多经山西票号存放汇兑。山西票号在晚清时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货币信用机关。
山陕商人资本日益向官僚资本转化,是其业务成功的根本原因,但也使他们日益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成为封建制度的附庸。因此,在清末的社会大变革中,山陕商人资本表现出浓厚的保守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新的发展,大部分山陕商人无法向近代资本家转化,因而纷纷没落,繁盛一时的山西票号亦随之衰落。
(傅衣凌)
西套蒙古
西套蒙古
清代指包括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以北阿拉善厄鲁特旗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等地区。因在河套之西,故名。又称套西二旗。
阿拉善厄鲁特旗,一称贺兰山厄鲁特旗。康熙间(1662~1722)厄鲁特蒙古之一准噶尔部台吉噶尔丹攻杀鄂齐尔图车臣汗,夺其属众和牧地。鄂齐尔图车臣汗之侄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和罗里,率族属移牧于甘州和凉州边外,上书清廷求给牧地。康熙二十五年清廷于宁夏甘州边外给划定牧地。始定牧贺兰山(阿拉善)西。后还旧牧地。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一称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在阿拉善厄鲁特旗之西、甘肃甘州府及肃州府边外。牧地跨额济纳河。土尔扈特部亦为厄鲁特蒙古之一部。明末与准噶尔部不睦,自雅尔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草原。康熙四十二年,其汗阿玉奇之嫂携其子阿拉布珠尔入西藏礼佛。因准噶尔阻其归路,乃向清廷请求内属。清廷给牧地于敦煌之色尔腾,不久迁牧至额济纳河。因这部分土尔扈特部归来较早,故又称旧土尔扈特。
(宝日吉根)
西魏
西魏
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历三帝,共二十二年(535~557)。都长安。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西魏政权建立后,宇文泰于大统元年(535),颁布二
帝系表
十四条新制,后又增加至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其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实行屯田、制定计帐(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七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①清心,②敦教化,③尽地利,④擢贤良,⑤恤狱讼,⑥均赋役。宇文泰对这些统治经验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规定不通晓这六条及计帐的人,不能当官。十六年,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五万,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