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8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胛幕涣鞯氖⑹拢ḿ:拖挛餮螅E分抟栈崾慷矗康脑谟诖ヌ熘鹘蹋贝戳宋鞣教煳睦愕瓤蒲е兑约安饣妗⒒档燃际酢�1620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1577~1628)从西欧各国募集的七千余部西文著作,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利玛窦在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向西方初步介绍了中国的儒家学说。
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也不断进展。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基本上采取锁国政策,并未能阻挡交流的势头。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朝鲜、越南三国与清朝的文人学者之间在文字上的往来与友谊,留下了不少佳话。清朝的医生、画家们东渡日本,日本人的汉诗和有关中国古典的研究,受到清朝学者称赞。越南著名文学家阮攸(1765~1820)长于汉诗,他用字喃所著、至今家弦户诵的长诗《金云翘传》渊源于同名的中国小说。大批华侨把中国的种植和手工业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到东南亚,在那里生根开花。《三国演义》等著名古典小说,经华侨传入泰国,译成泰语,至今受到泰国人民的广泛喜爱。东来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受到清廷重视,以外国人管理钦天监。他们根据科学测算,改订历法,传播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继承了明末耶稣会士的交流活动。还有的教士从事绘画、园林建筑等,圆明园是他们融会了法国、意大利及东方园林艺术特征的精心之作,其“万园之园”之称,象征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最高结晶。在欧洲,启蒙运动者们初步接触儒家学说,对于孔子伦理道德的主张和重视教育的思想,以及儒家的自然观和政治理想如大一统及仁君统治,等等,都感到巨大吸引力,极为推崇,并力求为其所用。伏尔泰(1694~1778)曾赞美科举考试制度。早已为朝鲜、越南所仿效的以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18世纪末法国开始采用,以后英国继之,成为沿袭至今的文官考试制度。物质文化方面,中国的瓷器、漆器、壁纸等,中国式的园林、家具,都很流行。画家仿效中国画的风格与题材,皇室从中国订购特制图案的瓷器,“中国风”蔚为风尚,盛极一时。歌德(1749~1832)接触过极其有限的中国文学作品,便颇为倾倒,说“他们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
鸦片战争(1840)至1949年,中国国际地位沦落,与外国的交往也不如过去之自由、平等而广泛。但由于振兴中国的需要,近百年来,中国学习日本及欧美,文化交流不论主动或被动,仍然颇为密切、广泛而深入,超过以往各个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国曾有学习日本的高潮。康有为变法,即以日本为蓝本。1905年废科举后,全国各地设立学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习,而赴日留学的青年更不计其数。他们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最早就是通过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人物,几乎都在日本受过教育,回国后在各领域发生很大影响。19世纪中国设立了同文馆教授外文,翻译西书。以后严复和林纾(1852~1924)所译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名著风靡一时。西方基督教教士来华,布教之外也传播西方文化。19世纪时,中国已有少数留学生派往美国,但赴欧美国家留学的高潮,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留学生学习内容,比以前赴日所学远为广泛,政治、经济、法律和理工农医之外,不少人去学文学、哲学、历史、教育以及绘画、雕刻、戏剧、音乐等等,从欧美各国全面吸取西方文化。中国各级学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各类学校,文化交流渗透社会的许多方面。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欧风美雨铺天盖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若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相比较,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主要是西方,先是通过日本,以后则直接)文化交流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观感虽有变化,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逐渐深入,对中国艺术的爱好不减当年。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占主导的,却始终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周一良)
中央军
中央军
见国民革命军。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国国民党中央所属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成立,初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主办,首任主任梅恕曾,主要任务为报道党务消息。后报道内容扩大至国内外新闻,并向全国各地报纸供稿,成为国民政府的舆论机关,对北伐战争起过一定宣传作用。
1928年5月,中央社迁至南京。1932年春进行改组,由隶属国民党中宣部改为独立经营,首任社长萧同兹。此时,它已在全国各地设分社及发稿电台,并陆续取得外国在华通讯社的独占发稿权。1936年1月,总社扩大为编辑、采访等六部,并于当年6月设立第一个国外分社——东京分社。抗日战争期间,中央社总社先后迁至汉口、重庆,向国内外提供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战讯及其他新闻。1939年1月开始设立总编辑,负责新闻编采业务,首任总编辑陈博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社接收了日本同盟社及汪伪政权中央电讯社在各地的机构。1946年4月中央社迁回南京,将人工发报机发稿改为用自动发报机发稿,每天发稿量一万五千至两万字。1948年极盛时,有分支机构(包括分社、办事处、特派员)国内五十二处,国外二十五处,员工两千六百五十三人。这时,它已完全是国民党反共宣传的工具。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溃败,1949年11月迁往台北。
(汪朝光)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下属的研究历史、语言的学术机构。1928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同年于广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长。次年迁北平(今北京),所址在北海静心斋。1936年迁至南京鸡鸣寺。
傅斯年主张历史、语言的研究要运用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他认为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应当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手段来整理现存的所有史料;唯有发现和扩充史料,直接研究史料的工作才具有学术意义。因此该所成立后,工作重点放在:①安阳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②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俗的调查;③西北考古。目的在于扩大历史、语言研究材料,该所先后设历史组、语言组、考古组、人类学四个组。设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助理员等职称。图书设备、出土文物资料都很齐全。该所集中了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如陈寅恪、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李济、董作宾等,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学派治学精神,一方面汲取了包括西方近代新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研究方法,在历史、语言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贡献,十年间组织殷墟发掘十五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重要出版物有《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创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至1949年共出版二十一本(每本四分册)。此外,还有《专刊》、《单刊》、《集刊外编》、《史料丛刊》、《田野考古报告》、《人类学集刊》、《中国人类学报告》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所辗转于长沙、昆明,1940年迁四川南溪李庄,1946年迁回南京。所长始终由傅斯年担任。1949年迁至台湾。 (何兹全)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四大官僚资本银行之一。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央银行条例》,11月1日正式成立,资本额两千万元,以金融公债款充之。特命财政部长宋子文兼任总裁,陈行任副总裁。总行设于上海,全国各省市设有分支机构。它拥有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办公债、管理外汇和黄金等特权,在全国银行界形成了独占的优势。1933年4月,宋子文辞去总裁之职,由孔祥熙接任。翌年1月成立国库局;4月利用发行公债增资为一亿元。1935年颁布《中央银行法》,并增设副总裁一人,简任张嘉■为副总裁(未就任)。同年8月增设中央信托局,专办购料、储蓄、保险等业务,11月实行“法币政策”,该行奉准发行法币。到1937年,中央银行在全国各地设有分行达四十七处。抗日战争爆发后,该行先迁南京、武汉,后于1938年8月迁至重庆。1939年10月被委代理国库,又握国库经管权。1942年7月,该行奉命接收中国、交通、农业三行钞票及准备金,并集中办理法币之发行,所有外汇、黄金均集中于中央银行。战时各地分行达一百一十余处。1945年7月,孔祥熙辞职,由俞鸿钧接任总裁。抗战胜利后,总行迁回上海。1946年2月,俞鸿钧辞职,由贝祖诒接任总裁。战后各地分支行有九十余处。从1946~1949年三年间,该行无限制地滥发纸币,至1948年8月发行法币达六百六十三万亿元;至1949年5月发行金圆券六十七万九千多亿元,对于业务的经营、资金的调拨、外汇的统筹、金融市场的管理与调剂,该行均穷于应付,日趋没落。继贝祖诒任总裁的有张嘉璈、俞鸿钧、刘攻芸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行及各地分支行均由人民政府接管,清理结束。
(熊尚厚)
《中英藏印条约》及续约
《中英藏印条约》及续约
《中英藏印条约》为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一次侵藏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88年(光绪十四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略西藏的战争,清政府屈辱求和。1890年3月17日,清政府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与英国印度总督兰斯敦在加尔各答签订,共八款。主要内容为:确认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定中国和哲孟雄边界;并规定通商、游牧等问题随后另议。
《中英藏印续约》,又称《藏印议订附约》,或《中英藏印条款》。为英国根据《中英藏印条约》的规定强迫清政府续订的不平等条约。1893年12月5日清政府代表何长荣与英政府代表保尔在大吉岭(Darjeeling)签订,共十二款。主要内容为:开放亚东为商埠;准许英国在亚东设商务公所一处派员驻扎;藏印来往贸易免税五年;限制中国西藏人民在哲孟雄的传统游牧权利,若仍在哲孟雄游牧,依英国所定游牧章程办理。
英国依据《中英藏印条约》及续约侵占了哲孟雄,并在中国西藏地方开始取得开埠通商的特权。
(金宗英)
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
见蒋阎冯大战。
钟会
钟会
(225~264) 三国时期魏国谋士、将领。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出身名门,父钟繇位三公。钟会有才干,精通玄学。魏齐王芳正始年间(240~248),由秘书郎迁中书侍郎。正元二年(255),毋丘俭作乱,钟会从大将军司马师东征,迁黄门侍郎。甘露二年(257),都督扬州诸军事诸葛诞反于寿春,又从大将军司马昭讨之,被委以腹心之任。出谋划策居多,时人比为张良。迁司隶校尉,仍参与朝廷重大决策。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景元三年(262),司马昭欲大举伐蜀,朝臣多以为不可,会独赞成。被任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四年,统十余万人,与邓艾、诸葛绪分三路进军。蜀将姜维等合兵守剑阁,钟会攻之不克,拟撤军还。赖邓艾取道阴平,先攻下成都,蜀亡,会乃得继续前进。蜀主将姜维归降。钟会进位司徒,忌邓艾功名,密告邓艾有反状。咸熙元年(264),艾被收捕。钟会独统大军,威震西土。钟会谋反,欲倚姜维割据蜀地,但部将不愿反者发动兵变。兵变中,钟会被乱兵所杀。(祝总斌)
钟明亮
钟明亮
(?~1290) 元代前期农民起义领袖。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自以为统治已经巩固,便接连发动了对占城、日本、交趾等邻国的战争。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西北、东北的蒙古贵族不断举兵,反对忽必烈。元廷为应付内外战争的需要,在民间征发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