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6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嗣裾蔽迨恕;嵋榛寡〕鲆话侔耸俗槌芍泄嗣裾涡袒嵋槿被幔⑼凭倜蠖飨芏骼础⒗罴蒙睢⑸蚓濉⒐簟⒊率逋ㄎ敝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式上,新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与其他副主席登上主席台
会议最后一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政协全体会议闭幕后,设立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政协会务,召集全国委员会会议。在全国各地亦设立政协地方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此后,政协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并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齐福霖)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学科专业杂志。1982年5月创刊,由厦门大学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年四期(首年仅出三期)。1988年起,改由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主办。该刊创始人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傅衣凌,1982~1984年任主编。1985年起,由杨国桢任主编。韩国磐、陈诗启任顾问。该刊以刊登中国社会经济史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论文为主,也发表一些罕见的或新发现的史料和调查报告、中外史坛动态及书评。每年均有一定篇幅刊载外国学者的来稿。创刊以来到1988年,发表了四百多篇文章,体现了从经济剖析社会,从社会剖析经济的社会经济史学风格和注重发掘民间文献和区域研究、细部研究的学术特色,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夏历)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
1930年5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团体。简称“社联”。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一个翻译、研究、宣传和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著作的社会科学运动热潮。为了加强对这一新兴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社会科学界的统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0年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上海举行成立大会,邓初民、吴黎平等三十余人出席,推举宁敦伍为主席。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纲领》,宣布其任务为: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中国革命;②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③批驳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思想;④领导新兴社会科学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⑤参加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实际斗争。“社联”最高权力机关为全体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推举执行委员会。内设党团组织,首由朱镜我任书记。其上级领导机关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先后成立分盟组织的有北平(今北京)、广州、日本东京等地。
“社联”除创办机关刊物《社会科学战线》外,先后创办了由会员柯柏年、王学文、许涤新、何干之等人分任主编的《研究》、《新思潮》、《社会现象》、《时代网》等刊物。并由吴黎平、杨贤江、李一氓、艾思奇等人翻译出版和编写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论文选译》和《哲学讲话》(即后来出版的《大众哲学》)等著作。还开展书报评论,推荐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介绍正确的学习研究方法;撰文著书和利用大中学校、假期补习班等讲坛宣传马克思主义,批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论。
社联培养了大批有造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1936年,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空前高涨,多数会员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参加了各界救国会的工作,社联自行宣布解散。
(曾业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要研究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949年间中国历史的国家专业研究机构。1950年5月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创建。初属中国科学院。1954年至1959年一度称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现名。
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是近代史研究所创建者、第一任所长。1978年后,刘大年任所长,黎澍、李新等任副所长。1982年余绳武任所长,李宗一等任副所长。1988年王庆成任所长,张海鹏、张友坤等任副所长。
该所初建时人数不多,60年代发展到一百五十人。“文化大革命”中工作被迫停顿。1978年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员扩充至两百余人。现有专业人员一百五十五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有七十多人。50年代,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通史》进行。1978年前,所内基本研究单位为研究组,设置多次变更。1978年后,改组为研究室,至1988年,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关系史、中华民国史、现代史、中国通史、国外史学动态等研究室及《近代史资料》编辑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图书资料室藏书五十万册,以收藏近代报刊及档案资料最具特色。
近代史研究所结合国家、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同时鼓励学者根据个人专长选题进行研究。大型研究项目采取分工合作的集体写书方式。重点研究项目有: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史、十九世纪香港史、沙俄侵华史、中苏国家关系史、1937~1949年的中美关系、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近代中国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通史等,主持编纂的大型资料书有《太平天国资料续编》、《中法战争资料续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料丛刊》、《中俄关系史料丛刊》等。以上项目中,《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稿》、《中华民国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沙俄侵华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已有部分或大部分成果出版。个人著作及编、译的书籍甚多,不备列。
该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近代史研究》双月刊。此外,还定期连续出版《近代史资料》、《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史学界较有影响的专门学术刊物之一。《近代史资料》创刊于1954年,至1988年已出版七十期,刊载了大量珍贵史料。《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创刊于1980年,至1988年已出版十二辑,以翻译介绍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为主。
(冠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主要研究1840年前中国历史的专业学术机构。由原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和第二所合并而成。中国科学院第一所、第二所成立于1954年。第一所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魏晋南北朝以前封建社会的历史,所长由郭沫若兼任,尹达任副所长。第二所主要研究隋唐以后到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所长由陈垣兼任,副所长为侯外庐、向达、熊德基。1958年,合并为历史研究所,所长仍由郭沫若兼任,尹达、侯外庐、熊德基任副所长。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历史研究所成为社会科学院的下属机构之一。侯外庐任所长,尹达、梁寒冰、熊德基、林甘泉任副所长。1982年,所长为林甘泉,副所长为李学勤、陈高华、周年昌。1988年起,所长为陈高华,副所长为周年昌、李祖德、张弓。现有专业人员一百七十四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八十八人。
历史研究所现设先秦史室、秦汉史室、魏晋隋唐史室、宋辽金元史室、明史室、清史室、思想史室、中外关系史室、史学史室、历史地理室、服饰史室。在魏晋隋唐史室设敦煌文书研究组,明史室设明清徽州土地文书研究组,史学史室设西方史学研究组。该所还设《中国史研究》季刊、《中国史研究动态》两个杂志编辑部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编写组。《中国史研究》是刊载中国古代史研究成果的专门性学术刊物,《动态》反映中外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信息和文章。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杂志六十二万册,其中善本书有一千多部,两万余册。在藏书中有已故明清史专家谢国桢的赠书,包括线装古籍近一万册,碑帖、画像石、古砖、瓦当拓片一千二百多种。古籍中以明清杂史、笔记、小说占多数。馆藏线装古籍包括经、史、子、集、丛等部类,基本能满足古代史研究工作的需要。馆藏的徽州地区文书、契约和簿册,有官方和私人两类,是一宗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
该所目前主要进行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图集、中国古代服饰图录、徽州文书、敦煌文书的整理与研究等重要课题,这些项目都是国家和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在深入研究基础上,该所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其中《甲骨文合集》、《中国史稿》、《中国思想通史》、《宋明理学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深受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
(刘景莲)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文化思想界20世纪30年代初就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展开的论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汪朝光)
中国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