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160节

中国百科全书-第160节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及补遗。其中,《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曾发表于《思想》1928年第四期,关于《诗》《书》《易》的研究,曾化名杜衎,在1928年9、10月间《东方杂志》上连载。该书提出商代和商代以前都是原始公社制社会,西周为奴隶制社会,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已在崩溃的观点。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封面

  1940年7月18日,作者为纠正过去研究中的失误,又撰写《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收入《十批判书》),提出殷商也是奴隶制社会的观点。该书初版于1930年,上海联合书店印行;以后多次修订重印。1982年人民出版社据1977年重印本编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该书自1930年初版发行以来,在中国学术界独树一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中国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代表作。(参见彩图插页第144页)

  (白钢)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主要的政党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性质和特点有不同的变化。

  产生 中国国民党是由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政党演变而来。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从事革命。1905年以兴中会和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组成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由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不久,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政权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同盟会内部分化,1912年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吸收了不少官僚政客加入,在参众两院中占多数席位,但党的组织松散无力。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于1913年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在日本召集一部分国民党员组成中华革命党。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回国,于1916年7月发出通知准备重组国民党。1917年7月孙中山为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广东建立了护法军政府,开展护法斗争。但由于党组织松散,桂系军阀乘机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造成护法战争失败。五四运动后,孙中山进一步认识到革命政党的重要性,于1919年10月10日正式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新公布的《中国国民党规约》规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孙中山被举为总理。本部设于上海,下设总支部、支部、分部。总部组织机构设总务部、党务部、财政部,孙中山委居正为总务主任,谢持为党务主任、廖仲恺为财政主任。中国国民党虽然改变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方式,但没有一个使政党与群众相结合的组织路线。

  1920年8月驻在福建的粤军,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孙中山回广州恢复了军政府。1921年4月举行的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政府,继续以护法为号召,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吏治和维护人民权利的法令。这个政府的成员以国民党人为主体,但实权操纵在政府内政总长兼陆军总长陈炯明手里。陈宣布粤军集体加入国民党,但实际上反对孙中山的基本政策。由于国民党组织散漫,纪律松弛,又混进了许多军阀、地主、买办官僚和资产阶级右翼分子,不能发挥革命作用。当孙中山发动北伐军从粤北进攻江西直系军队时,陈炯明在英美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唆使下,授命部下叶举等在6月16日发动军事政变,迫使孙中山于8月9日离粤赴沪,至此第二次护法战争彻底失败。孙中山和国民党遭到严重挫折。

  国民党改组后的发展与变化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总结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开始进行联俄、联共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同时展开军事斗争,集中力量驱逐陈炯明,恢复广东革命政权和革命基地。1922年8月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等人多次访问孙中山,共同商谈“振兴国民党以便进而振兴中国”的问题。9月起孙中山召开一系列有共产党人参加的重要会议,商讨国民党的改组事宜。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并公布党纲、总章,提出一系列革命政策。孙中山与苏联特命全权代表越飞进行会谈后,于1月26日在上海发表《孙文与越飞联合宣言》,正式确立了联俄政策。孙中山主张吸收革命分子,欢迎共产党人大批加入国民党;而把混在国民党内的军阀、地主、买办、官僚清除出去。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决议案》,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0月苏联政府派鲍罗廷为驻广州代表,随后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高等顾问。10月24日孙中山委派胡汉民、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国民党改组和召开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11月6日公布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党纲和党章草案。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1924年1月20~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得各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是要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会后不久孙中山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中心。大会通过了党纲、党章,并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的四十一人中,有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十人。会后,各省、市的国民党党部也大都进行了改组,积极发展组织,开展以工农为主体的国民革命运动。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而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加下,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加强军事建设,筹建革命军队。1924年5月在黄埔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10月设立军校教导团,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制度,自连以上设立党代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革命军队。经过平定商团叛乱,进行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黄埔军和各地方军统一编成国民革命军。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国民党内的右派势力大肆活动,并于1925年11月在北京召开“西山会议”,反对三大革命政策,进行分裂党的活动。1926年1月1日至19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重申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处分了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成员。蒋介石取得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国民革命军总监等要职。但是,他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一起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利用国民党内不同派别的争执和共产党内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并在5月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对共产党进行种种限制和排挤,致使共产党员被迫辞去他们担任的国民党中央部长的职务。蒋介石先后攫取了国民党的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以及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掌握了领导大权。由于蒋介石当时的力量不足,未敢使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仍能继续进行。

  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出师北伐,以扫除军阀,统一全国”议案。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其主力以第四军两个师和叶挺独立团为先锋,偕同第七、第八军,在湖南、湖北工农运动配合下,迅速打败吴佩孚的北洋军,10月攻克武昌。随后国民革命军又在江西和福建击败孙传芳主力。12月,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1927年3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坚持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反对蒋介石的独断专行。但是正当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北洋军阀的统治即将垮台时,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进行反共清党,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不久汪精卫在武汉也步蒋介石的后尘,于7月15日实行“分共”,破坏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使大革命遭受失败。

  国民党成为统治全中国的执政党后的蜕变 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虽然在口头上还喊着三民主义,但实际上已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政策。它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而蜕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1928年2月3~7日,在蒋介石主持下,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篡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内容,抛弃了革命的三大政策,重新确定国民党的理论纲领,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受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政府委员人选由中央委员会推举;蒋介石被选举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兼政治会议主席。经过国民党几个军事实力派联合对奉军的作战,并争取张学良实行东北易帜成功,1928年底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国民党宣称全国进入“训政”时期,公布了《训政纲领》和《国民政府组织法》,改组国民政府,设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试、监察五院,推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总司令,“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1929年3月15~28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训政纲领》有“法律上确定之效力”,实施国民党一党专政。

  在国民党“指导监督”下的国民政府,依附于帝国主义,奉行屈辱妥协的对外政策;对内则采取独裁专制的反动政策,扼杀民主自由,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蒋介石的操纵下,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曾作出决议: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国民政府一再发令“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屠杀共产党人、爱国人士和无辜人民。对于与蒋介石争夺权势的各军事实力派,国民政府也先后发令讨伐,其中1930年的蒋阎冯大战延续七个多月,死伤官兵三十余万。蒋介石对于国民党内反对自己独裁统治的政治派别,加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改组派”,以邓演达为首的第三党,以胡汉民、孙科为首的“再造派”,以李济深为首的“生产人民党”等也加以打击和排斥。蒋介石还在国民党内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镇压和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并对付反蒋派系的争夺。

  国民政府在其统治的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财政措施,在经济上有缓慢的断断续续的发展。但外国资本发展速度超过民族资本,而且加速发展官僚资本,逐渐形成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为主体的官僚资本集团(见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国民党政权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弃置不顾,没有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土地关系继续恶化。

  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严重时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领导集团仍然奉行对内镇压和对外妥协的反动政策,集中几十万大军“围剿”红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不抵抗,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广大学生和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爱国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措施。同时,蒋介石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对工农红军的“围剿”。1933年10月的第五次“围剿”,调集了一百万军队、两百架飞机。一年鏖战后红军撤离南方根据地进行长征,蒋介石又调集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5年策动华北五省“联合自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对此,1935年11月12~23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调整内外政策的表示,宣言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蒋介石仍然企图消灭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