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员就加糜诤味魏匠蹋P亲萍捌涓叨龋饕欢笠乃得鳌C勘咄夥街亲恢茫砗叫惺彼鄄饽承堑母叨燃捌浞轿唬亲杂屑蛞奈淖炙得鳎此酵甲ⅰV:痛釉诠笄P鞘保D媳被蚨髁叫峭辈⒂茫ハ嗪硕浴W畛S玫氖峭ü鄄獗背叫堑暮F礁叨龋慈范ㄔ谀媳狈较蛏系南喽源唬街八谖恢糜氲氐阋约八河烀疲约敖赶盏惹榭觯煌保旨窍滤氐悴舛ǖ穆夼趟ǚ轿缓退≌肼贰V:拖挛餮笏谩罢刖际健保褪谴釉谕笛欠侵罟穆烦讨校欢咸矫骱5蓝贫ǔ隼吹摹V:痛右浴肮笄P峭肌焙汀罢刖际健蔽谰荩胶L煳难в氲匚暮胶<际跸嘟岷希蟠筇岣吡撕叫蟹轿坏木烦潭取4釉谑煌M庵罟局校氪┰揭恍┪O盏暮G险娴墓鄄煅芯浚押芎玫卣莆樟擞《妊笊系募窘诜纾约八嬷⑸募窘谛院A髁飨虻谋浠媛伞4右话阍谑轮烈钅暾露奔痉缡苯诖庸谄舫蹋欢谖髂虾Q蠹痉绲嚼吹乃脑轮亮麓佑《妊蟆⒛涎蠖砉楣R蚨油到源τ谒撤缣跫拢梢宰疃痰氖奔涫煌暝ざǖ暮匠獭�
成就与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建立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关系,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郑和使团奉行与海外诸国“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方针,执行明成祖朱棣的对外开放政策,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的礼品,在郑和下西洋时期,仅永乐六年至十八年中,亚非国家中就有渤泥(今加里曼丹岛)、满剌加、苏禄(今菲律宾群岛南部)、古麻剌朗(在今菲律宾)四个国家的国王亲自来华访问。郑和下西洋时期,明王朝声威远播,实为历代所罕有。另外,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
郑和下西洋图
中心的棉织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都有较快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郑和下西洋既使亚非各国人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中国人民在认识亚非国家方面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以及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三书中,对郑和下西洋所访问的主要国家的情况,都作了翔实而生动的记述。《郑和航海图》中,有关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知识,也有集中的反映。
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5世纪初期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参考书目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齐鲁书社,济南,1980~1983。
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北京,1985。
(郑鹤声)
郑樵
郑樵
见《通志》。
郑天挺
郑天挺
(1899~1981) 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庆忠闵8=ǔだ窒厝恕�1899年8月9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初四)生于北京。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五四”后的进步活动。1922年,在北大作研究生的同时,又在中国法权讨论会担任秘书。他曾利用该会的档案资料,在会长张耀曾指导下,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裁判权的罪行。次年以该会名义公开出版,获得社会上好评。
30年代,郑天挺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学校秘书长。讲授《文论》、《古地理学》、《校勘学》、《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近三百年史》等课程,并撰写《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墨勒根王考》、《多尔衮与九王爷》等清史及校勘学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时饮誉史坛。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郑天挺以北大负责人身分亲赴警察局交涉,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并把他们接出监狱。“七七”事变时,北平沦陷,郑天挺不畏敌人强暴,保护师生安全离校,于是年12月与其他教授辗转至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受到师生欢迎。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次年,北大在昆明恢复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任副所长,主持该所日常事务。1940年开始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在此期间,他先后开设《隋唐史》、《明清史》、《清史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等课程,并结合西南地区边疆研究,发表了《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而制造的“满洲独立论”,他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1943)、《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1942)、《清史语解》(1943)等,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清代皇室包含有满、蒙、汉三族的血统,在入关前就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入关后满、汉两族文化互相调融,相互影响,关系日益密切。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谬说。他后来将这些论文辑为《清史探微》一书,于1946年在重庆出版,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为北大的复校工作竭尽全力。这时他仍担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并任秘书长,还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主持校中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他尽力保护学校财产及师生的安全。时值北大五十周年校庆(12月17日),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名义,赠给他“北大舵手”的锦旗,称赞他在北大几十年廉洁奉公,日夜操劳的业绩。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郑天挺任北大校务委员、史学系主任、秘书长,并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两书出版。1952年,奉调南开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并在1963年任该校副校长。在南开大学期间,他先后讲授《明清史》、《明史专题》、《清史专题》、《史料学》、《明清土地制度》、《清史制度》等十几门课程,并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历十数寒暑。1961年夏,郑天挺任教育部历史教材编写组副组长,与翦伯赞共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主编《史学名著选读》六册,并担任清史资料的分册主编。1980年任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作为教材。1980年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探微集》和《清史简述》。《探微集》中包括了他50年代以来撰写的《关于徐一夔〈织工对〉》、《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关于丝绸之路》等论文共四十三篇。1980年,他在天津主持召开了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了《清代的幕府》论文,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重视。同年,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他被选为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并任执行主席。他在晚年还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国务院学位委负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198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20日病逝。
(郑克晟)
郑畋
郑畋
(825~883) 唐末积极组织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宰相。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会昌二年(842)进士及第,任藩镇幕府。咸通五年(864)入朝,累迁为中书舍人。十年,以作诏称旨为同僚推服,迁户部侍郎。十一年,充翰林学士承旨。后因事被贬为梧州刺史。僖宗即位,郑畋先后内徙郴、绛二州,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乾符元年(874),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年,因反对招抚黄巢事与另一宰相卢携忿争,俱罢相。广明元年(880),郑畋任凤翔(今属陕西)节度使。同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出奔蜀。郑畋招集畿内散兵,顽抗义军。中和元年(881),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败巢军于龙尾陂(今陕西岐山东),遂与京西北诸镇约盟,传檄天下,号召四方藩镇合兵围攻长安,为阻遏黄巢义军在关中的发展,竭尽气力。不久,部将李昌言发动兵变,逐郑畋,自为留后。郑畋被罢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二年,召郑畋至成都(今属四川),复以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军务。三年,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僖宗将还京。当权宦官田令孜及其兄剑南西川节度使(今四川成都)陈敬瑄与郑畋不协;李昌言又因逐郑畋自代故,也不愿郑畋继续执政,三人合力排郑畋去位,郑畋赴其子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任所。不久,病逝。
(卞孝萱)
郑玄
郑玄
(127~200)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人。少为乡啬夫,后入太学肄业,师事第五元,学《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最后从学马融三年。学成后辞归,在乡里讲学,学徒多至数百千人。因党事起被禁锢,不能出仕,遂专修经业。何休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尊《公羊》而难二传,郑玄作《发墨守》、《箴膏盲》、《起废疾》以反驳,何休见后颇叹服。他遍注群经,混糅今古文家法,以“整百家之不齐”,贯通群经,结束两百余年的今古文的争辩(见经今古文学)。他的经注,后人毁誉不一,称誉者以为他“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是解释古代经书的津梁。驳毁者则说他“兼治众家,而必求通之,于是望文穿凿,惟凭秘臆,以为两全,徒成两败”,是强为混合的鄙见。他的训释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为后人解释奠定了基础。虽然他的训释存在一些问题,如以《周官》为真周制,凡不合者皆归入殷制;又以《礼》释《诗》,造成许多附会;又常用谶纬之说以解经,有不少迂怪之谈。但这与他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他所注的书有《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侯》、《乾象历》等;又著《天文七政论》、《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还有他答诸弟子问五经语的《郑志》八篇,共百余万言。这些著作,除唐代撰《五经正义》采用的《毛诗》和《三礼》注外,其他均已散佚。清袁钧的《郑氏佚书》、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孔广森的《通德遗书所见录》、黄姡У摹陡呙芤攀椤芬灿屑兀跞士〉摹队窈椒考樾嗖贡唷泛汀毒摹沸性霾埂�
(王煦华)
政事堂唐
政事堂唐
宋时期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唐初,为了便于宰相集议军国大事,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他们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中宗即位,中书令裴炎以中书负责草拟诏令为由,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后晋时,又曾改名为政事厅。
“中书门下”虽设在中书省内,但自成为一个机构,为了便于处理政务,政事堂后分列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以分理众事,供职者称为堂后官,虽都是吏员,但地位极为重要。
(陈仲安)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正式名称为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都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