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第10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贰⒌乩怼⒂镅浴⑽难А⒁帐酢⒆诮獭⒖蒲Ъ际醯确矫娣岣欢晒蟮淖柿稀�
《永乐大典》(明写本)
收藏与版本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很少利用。据《明实录》载,直到弘治时,孝宗朱熜樘才查阅,并曾命人将中所搜辑的药物、禁方抄出给御医药房,而且亲自书写书中的一些金匮秘方赐给太医院应用。明世宗朱厚熜入继皇位后,为在大礼议中取胜,曾多次翻阅古礼义之书,以作为自己“继统”的依据;其后世宗崇信斋醮,每有疑隙,均按韵索览。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皇宫大火,三殿和文、武两楼等主要建筑物全部焚毁,《永乐大典》由于朱厚熜的宝爱,特别督促抢救才幸免于灾。四十一年八月,朱厚熜命文渊阁臣徐阶、礼部侍郎高拱等召集儒臣照原本誊写副本一部,隆庆元年(1567)完成。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崇祯二年(1629)五月,因为初一日的日蚀时刻不验,侍郎徐光启奏准选刻《永乐大典》中日蚀一类。这是该书在明代唯一的刊刻记载。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这时毁于大火。清雍正时,副本由皇史宬移藏于翰林院,翰林学士得以借阅。乾隆元年(1736),该年进士全祖望被分至庶常馆进习,他从中抄出《宋元图经》等海内孤本若干种,并撰《钞永乐大典记》以纪述其事。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已散佚两千余卷,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五百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散佚,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参见彩图插页第10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书加以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为止已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共装订成两百二十册,书前有郭沫若序。1977年台北世界书局又加印行。后又在国内外征集到六十三卷。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八百卷,缩印精装出版。
(王其榘)
永乐迁都
永乐迁都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以发生于永乐年间(1403~1424),故名。永乐四年诏以明年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入。
朱棣以篡弑得天下(见靖难之役),为封建礼法所不容。所以,当他进入南京时,建文朝大臣出迎者寥寥无几,余者或四处逃匿,或面斥其非,或图谋行刺,朱棣虽严刑诛杀,大肆株连,而建文诸臣却蹈死如归,奋臂不顾。这一状况,不能不给朱棣造成巨大的威胁;而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三十多年,情况熟悉,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部国子监,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近四千户实北京。二年和三年又徙山西民两万户实北京。四年闰七月,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遣官分道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六年,除北京永乐五年以前逋赋,免诸色课程,罢北京诸司不急之务及买办,以解民困;流民来归者复三年;七年,营山陵于昌平之黄土山(后改名天寿山);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四年十一月,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于是公侯伯、五军都督府暨在京武职、六部、都察院文职官先后上疏,称有必要营建北京,得旨允行。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见明都城)。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同年四月,因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火灾,有些官僚言迁都之非,要朱棣重返南京,遭拒绝。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炽曾欲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十一月,明英宗重申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李广廉)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明人笔记。朱国祯(?~1632)撰。国祯字文宁,浙江乌程(今吴兴)人,万历年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该书共三十二卷。始撰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
天启元年(1621)冬完稿。初名《希洪小品》,寓意仰视洪迈《容斋随笔》。后筑木亭名涌幢,意指海上涌现出佛家的经幢,形如时事变幻好比昙花一现的意思,书沿其名。记载明朝掌故,大而朝章典制、政治经济、徭役、仓储备荒、清军勾补、遵化冶炼技术,小至社会风俗、人物传记。其中有关明代中叶戴冠、王守仁、沈周、吴昂等人的琐闻逸事,叙述相当生动;对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隆庆、万历以来的农民起义、兵变及王朝佐、葛贤等领导市民抗税(见城市民变)等史事,叙述颇具条理。作者熟悉明代之事,所记多质实可信。最早有明天启年间朱氏家刻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了铅印本。
(谢国桢韦祖辉)
幽蓟十六州
幽蓟十六州
后晋时石敬瑭割与契丹的十六个州。
北宋后习称“燕云十六州”。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五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后唐发兵讨伐。敬瑭求救于契丹,向契丹主耶律德光称臣,并以父礼事之,约定解围称帝事成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九月,耶律德光亲率骑兵击破包围晋阳的后唐军队。十一月,耶律德光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依前约,将卢龙道的幽(见幽州)、蓟(今河北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东南)、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和雁门关以北的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北)、朔(今山西朔县)、蔚(今河北蔚县西南)共十六州割付契丹。
幽蓟十六图
十六州为契丹占有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北面防守的天然屏障,给北方牧骑的南犯提供了方便条件。
(陈国灿)
幽州
幽州
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战国时,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秦始皇灭燕,在燕地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汉高祖时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设燕国。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武帝开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东汉时,幽州治所在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幽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大历四年(769)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即今河北涿县,与此不同。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唐贞观十八年(644)出兵高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唐代中期,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广德元年(763)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勗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据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
参考书目
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曾毅公:《北京石刻中所保存的重要史料》,《文物》1959年第9期。
(赵永复)
邮电
邮电
中国的新式邮电始于清末,到民国时期,国家才逐步独立地办理邮件及电信传递业务,但都比较落后。
邮政清政府于1866年在海关税务司下设邮务办事处,从此中国有了新式邮政。1896年成立邮局,至1911年关邮划分,邮政才自成系统。民国成立以后邮政归交通部管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邮政控制在外国人手里。1928年以后,逐渐转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
中国邮政组织在中央设邮政总局,划全国为二十四个邮区,大致每省为一邮务区,即于省城之内设一邮务管理局;在管理局下于各县镇乡地方分设有一、二、三、四各等邮局,于市设支局;邮局以下还有邮政代办所、信柜、邮票代售处、村镇邮站等机构。
民国时期邮政事业发展缓慢。1911年有邮政员工一万五千二百余人,1936年增至两万八千余人,1904年全国有邮政局所一千三百一十九处、邮路总长五万零五百公里,1936年分别增至七万二千六百九十处、五十八万四千八百一十六公里。1914年中国虽正式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与世界各国建立了通邮关系,但国际邮电数量少而速度低。抗日战争前,各城市之间以公路、河流及铁路运输邮件,大城市用少数汽车及自行车,而小城市及县城全靠人力、兽力及简单车船等。抗战后,因沿海、沿江重要商埠以及铁路干线相继沦陷,于是邮政总局重新开辟公路作为运输干线,并抽调汽车于铁路、轮船阻断地段连络运邮。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航空邮路。
电信主要是电报和电话。电信与政权关系密切,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严格控制国内电信,而对外电信则长期被外国公司所把持。1907年电信局、所共二百三十九处,电报线路总长度为三万七千公里,1936年分别增为一千二百七十二处、九万三千九百九十多公里。民国以前长途电话线路只有北京至天津的一段,到1937年已达五万三千多公里。1910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七千八百六十五门,1937年增至十万零四千四百多门。
民国时期的邮电还处于落后状态,且邮政局、所线路分布极不合理,东北、东南密集,西北、西南甚稀,通信十分不便。此外,在1927年以后,各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均创办人民邮政,单独发行邮票,开展各种邮政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