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4-笔底波澜-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志的事前检查。
6月,上海《万象》杂志主编柯灵在被日本宪兵第一次拘捕,幸未受刑。
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内政部、社会部命令公布《新闻记者法施行细则》。
9月5日,国民党政府修正公布《著作权法施行细则》。
9月21日,在孙科、王世杰主持的宪政实施协进会上通过了改善书报检查办法。
10月,海燕书店创办人的俞鸿模在上海被捕,关押了一个月。
12月6日,王世杰在出席外国记者新闻会议时表示,“检查制度将使之合理化,减少留难。”
12月9日,民盟云南支部在昆明创办《民主周刊》。
《笔底波澜》 第三部分1945年:“拒检运动”全国响应(1)
笔底波澜
1945年:“拒检运动”全国响应
早在2月22日,《新华日报》发表312名知识分子签名、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提出了包括废止审查制度,要求言论、出版自由在内的六点建议。签名者中既有左翼知识分子,也有许多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如费巩等。国民党当局惶惶不可终日,强迫华林、汤灏等签名者公开登报声明“并未参加”,拒绝更正的费巩因此“失踪”,惨遭杀戮,死不见尸。
4月1日是愚人节,有民盟背景、也有中共地下党渗透的成都《华西晚报》就曾发表一条新闻,说抗战即将胜利,重庆国民政府于当天宣布废除新闻检查。这是《华西晚报》借愚人节开玩笑为名,向新闻检查制度发起挑战。
浙江大学教授费巩遭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后遇害
从1937年到1945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档案中有案可查的,就有1311种书刊遭查禁。从1938年3月到1945年8月,国民党中宣部和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档案记载,被禁书刊达2000种以上。这些都只是不完全的统计,并不包括各地自行查禁者。
8月7日,重庆《国讯》社未经国民党当局检查、自行出版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一书。接着,继上一年曹禺、张申府、张静庐等50多人提出“拒绝检查、拒绝审查”之后,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起草了一份重庆杂志界拒检联合声明,《宪政》月刊、《国讯》周刊、《中华论坛》(章伯钧主编)、《民主世界》(孙科等主办)、《民宪》半月刊(左舜生主编)、《民主与科学》(张西曼主编)、《中学生》(叶圣陶主编)、《中苏文化》(侯外庐主编)、《现代妇女》(曹孟君主编)、《再生》、《新中华》、《东方杂志》、《文汇周报》、《战时教育》、《国论》、《学生杂志》等16家不同背景的杂志,都在声明上签了字。8月17日,就在《延安归来》一书被当局搜禁后,拒检声明也公开发表,郑重宣布自9月1日起,所有参与签名的杂志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函告国民党中宣部、宪政实施协进会和国民参政会,由此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当时整个战时首都重庆的杂志也不过是三四十家而已,这么多不同政治倾向、不同专业的刊物联合拒绝恶劣的检查制度确乎是一次空前的壮举。其中《宪政》、《国讯》、《中华论坛》、《民主世界》、《民宪》、《中学生》、《再生》、《新中华》、《东方杂志》、《文汇周报》等十大杂志同时决定出版一份不向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全部稿件都不送检的《联合增刊》。由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国讯书店等19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也立即宣布坚决支持这一拒检声明。8月27日,重庆杂志社联谊会集会,在拒检声明上签字的杂志增至33家。8月31日,《国讯》、《宪政》等8家杂志负责人集会一致议定第二天起不再送审。
9月1日是记者节,《新华日报》发表激情四溢的评论《为笔的解放而斗争》,抨击了国民党臭名昭著的原稿审查制度,热切地呼喊“八年来紧紧束缚着新闻记者的手,从今天开始有了自由,大家的呼吸开始可以透出一点气来了!”
《华西晚报》也在9月初发表社论《我们对于抗战结束时期新闻事业的六项建议》,提出包括立即取消党政机关出版特权、立即取消新闻检查、释放被捕的新闻记者、解除对抗战时期被封闭的报刊禁令等在内的六点建议。远在延安的《解放日报》迅速转载了这篇社论。
经历八年苦战之后,日本终于投降了,重庆杂志界率先发起的“拒检运动”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回应,在百年言论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9月8日,成都《新中国日报》、《华西晚报》、《成都快报》、《大学月刊》、《天风周刊》《开明少年》、《现代周刊》、《大义周刊》及川康通讯社、自强通讯社、国讯社等16家报刊、通讯社隆重集会,联名发表由叶圣陶执笔的《致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公开信》,声援拒检运动,指出“八年来以战时为借口的检查制度,严重践踏了中国人民的言论自由,损害了中国新闻文化界的尊严和信誉。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一切钳制言论自由的战时法令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政府既无意及时采取措施,我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言论自由,当然有理由自动宣布检查制度的死亡,”郑重表示“共同高举起言论自由的大旗,宣告检查制度的死亡,宣告一切压迫言论自由的法令与制度的死亡!”9月10日,在这一公开信上签名的新闻出版机构增加到22家。
9月15日,重庆10家杂志的《联合增刊》第一期由国讯书店出版发行。重庆20家杂志以及响应它们的成都同行通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从即日起稿件不再送审。同一天,昆明《民主周刊》、《大路》周刊、北门出版社、进修教育出版社等11个新闻出版机构集会响应重庆、成都的“拒检运动”,成立“昆明杂志界出版界联谊会”。
9月17日,成都27家新闻文化机构举行联谊座谈会,当场成立永久性组织“成都文化新闻界联谊会”,推选叶圣陶、黎澍、沈志远等7人为执行委员,并发表争取《发表的自由》宣言,提出了取消一切出版发行的特许制度,实行备案办法,取消新闻和图书杂志的审查制度,保障文化人的人身自由等七项主张,把这场联署运动正式命名为“拒检运动”。
桂林、西安等地新闻出版界相继成立联谊会,响应“拒检运动”。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响应拒检。形形色色正式和非正式的出版单位,甚至学校的黑板报和学生组织的文学团体都纷纷通知国民党中宣部,不再接受战时检查制度的束缚。在国民党政府正式废除新闻和出版检查制度之前,各种非政府报刊和出版社已纷起争取言论、出版自由。
10月4日,叶圣陶在重庆杂志联谊会《联合增刊》第二期发表《我们永不要图书杂志审查制度》,在论证了“图书杂志审查制度当然没有存在的理由”之后,他指出:“我们不要这个制度,并不因为我的思想言论曾经被禁被删,你的思想言论曾经被禁被删,他的思想言论曾经被禁被删。即使我的你的他的思想言论都没有被禁被删,将来也永不会被禁被删,我们还是不要这个制度。制度存在,总有我你他以外的人受着精神上的迫害,我们与他人精神上是共通的,他人受到迫害也就是我们受到迫害。”
早在这年3月29日、30日,当时的国民党中宣部长王世杰在接见、宴请“美国报纸主笔协会”代表时,就一再告诉他们:“中国新闻检查制度并非永久性,在战后大概将完全取消或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取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更是“希望中国成为远东言论自由的堡垒”。
直到9月22日,民间“拒检运动”已成燎原之势时,国民党中常会才通过决议,宣布自10月1日起取消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审查。次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消息,除收复区和戒严区,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和出版业审查制度都将于10月1日废止。
同一天,昆明《大路》周刊等11个新闻出版机构联合致函云南图书杂志审查处,宣布自即日起所有文稿不再送审,同时致函昆明市印刷业同业公会,请该公会转告各会员印刷厂,此后一切付排稿件由各单位自行负责,无须再受任何方面的限制,以免影响出版时间。
9月28日,国防委员会公布《废止出版检查制度办法》。9月30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布了《出版检查明日废除》的消息。
《笔底波澜》 第三部分1945年:“拒检运动”全国响应(2)
10月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言论自由初步收获》,声言“检查制度的废止,是言论自由的开始;但还不是言论自由的真正实现”。同一天,昆明《民主周刊》、《民主周刊》、《大路周刊》、天野社、诗与散文社、北门出版社、孩子们社、进修教育出版社等十多家文化新闻团体联合发表《昆明文化界争取出版自由宣言》,明确提出“人民有经营通讯社和创办报纸杂志、印行书籍的绝对自由,除呈报政府备案外,不受任何党派的限制”、取消邮电书报检查、“保证人民有批评以至反对政府的权利”等六条要求。
10月10日,国共签署的《会谈纪要》中双方一致认为政府应保证人民享受言论、出版等自由,现行法令,依此原则,分别予以废止或修正。
在国民党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后,《华西晚报》的黎澍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离开成都前往重庆,他说不管怎么样,“有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就是我们从此再也不用同新闻或图书杂志检查官打交道了。我们深感快意,因为这个万恶的制度是我们亲手把它埋葬的”。可惜他高兴得还是早了些,即使检查制度消失了,对新闻舆论的迫害并没有结束——
11月11日、16日,成都《华西晚报》接连接到恐吓信,以“捣毁”、“枪杀”等相威胁;11月30日、12月1日,昆明《新华日报》营业分处两次被“奉命而来”的特务捣毁;12月23日,重庆《自由导报》遭查封……这些决不是孤立的,考虑到“收复区”和“戒严区”的检查制度尚未废除,查禁报刊更是家常便饭。
以立言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们的呼号。11月22日,马叙伦、郑振铎等91名上海新闻文化界人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当局压迫人民言论自由,呼吁废止收复区的新闻检查制度,实现言论出版自由。12月,上海30多名新闻记者还联名发表声明,反对上海市政府统制新闻的措施。傅雷在《新语》半月刊发表了《废止出版检查制度》一文。昆明《民主星期刊》等17家杂志社联名提出废止一切限制出版的法令,建议新闻文化界开展拒绝登记运动。直到12月26日,重庆33家杂志还联合发表了《重庆杂志界关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宣言》,提出立即废止“毫无民主气息,不合时宜”的《出版法》、《非常时期报纸、杂志、通讯社登记管制办法》等五大主张。
[记事]
1月26日,重庆《新华日报》全文发表中国民主同盟对时局的宣言,提出了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言论出版自由等主张,国民党当局下令禁止出售这一天的《新华日报》,甚至派军警四处搜查。2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给博古的信中说,“当《新华》发表时,当局动员没收,但由于报童勇敢,大部分发出去了;最后没有了,卖到200元一份,可见民众情绪。”
2月1日,重庆妇女界胡子婴、史良等104人发表《时局的主张》。
3月12日,昆明文化界潘光旦、闻一多、沈从文等342人联名发表《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
4月18日,重庆《新蜀报》被武装特务抢占。
4月29日,成都文化界周太玄、叶圣陶等126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献言》,要求“切实保障人民应享的一切自由”。
5月19日,剧作家李健吾在上海被日本宪兵拘捕。6月,柯灵第二次被捕。期间,他们都曾饱受严刑。
5月29日,成都《华西日报》、《华西晚报》被捣毁后复刊没几天,又遭查封。
6月14日、7月12日,上海杂志公司、大时代书局、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等29家出版单位先后联名发出《出版业紧急呼吁》、《出版业为文化危机向参政会紧急呼吁》。
7月12日,国民党当局在永安和福建全境逮捕了31位文化人,包括著名记者、军事评论家羊枣及《民主报》副刊主编董秋斯等11名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