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高太尉新传 作者:府天 >

第393节

高太尉新传 作者:府天-第393节

小说: 高太尉新传 作者:府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沿途紧赶慢赶,但是,由于使团人数众多,再加上一路监司迎来送往,因此路途上依旧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因为这个缘故,虽说信使自四川上京,而使团却是从广东路而行。一路路过州县,围观百姓无数,虽然这不是第一次,但是,百姓仍旧对这些来自异乡的使者抱有莫大的兴趣。
    对于大理使团来说,此次来朝陛见无疑是怀着重要的任务。而对于大宋百姓而言,这四国来贺八方来朝无疑也是国富民强的表现,在沿途各州县的大力宣传下,拖儿带口来观瞻这使团盛况的着实不少,就连奉命一路扈从的广东和四川两地官员也颇感自豪。
    虽然两头巨象落在最后,但是,这路途上依旧是速度不快※以,在算算路上实在赶不及之后,广东转运使便派人飞马入京呈报。而赵佶览奏之后便大笔一挥,示意让使团按照原定计划慢行,不必赶在元旦之前。于是,大理使团索性和两头巨象会合,把原先的速度改作了乌龟爬,借此大肆造势。
    而此时此刻,正在大宋东京城的另两国使节则已经准备回去了。高丽使节在东京城盘桓了几个月,除了按照大宋的允许购买一应儒学经典书籍之外,还采购了许多各种手工制品以及丝绸等物。对于这一次出使大宋的成绩,他无疑非常满意,要知道,高丽虽然曾经对大宋派出相当多的使节,但迫于辽国威势,往往不能将话头扯到那些关键问题上。而这一次挟着辽国大败的机会,他们怎么也能够有所得。
    大宋并没有让王继空着手回去,当然。这并不是说天子赏赐了多少东西,而是做出了更实质性的表示。以枢密院北面房兼辽东房副承旨李纲为正使,出使高丽。当王继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可谓是一片狂喜。
    按照大宋历来的规矩,派至各国的使节在官品上都有相当地限制,与其说是看其人是否有才,不如说是看其人是否匹配出使这个任务′然有些官员在出使后能够得到大用,但是。在出使之前,无疑都是默默无名之辈。但是,李纲却无疑是大宋朝廷中声名鹊起的官员。
    作为高丽王的堂弟,高丽户部尚书,王继在大宋这些时日频频和大宋高官接触,希望能够从各方面了解大宋朝廷。而一番走访下来,他敏锐地发现,如今的大宋已经和几年前大不相同了。不单单是政策上更加激进,而且执掌朝廷的那些重臣在外交事务上也更加积极,不复往日的保守。而对于他提出的派高丽使节来宋国学习这件事上。朝廷根本没有多少争论。就顺顺利利通过了。
    而这在以往,是绝对不可能的。须知当初高丽派使节来大宋买书,尚且还会遭到朝廷大臣地竭力劝谏。更不用说派学生这样的大事。而从此次大宋对于婚事的态度上,王继更是认定,如今的大宋很可能将取代大辽而成为更有力的霸主。
    正因为如此,对于枢密院执掌两房的李纲,王继一直都在竭力打听其人秉性。偏偏事情就这么巧,大宋朝廷选定的正使,恰恰就是李纲。
    在大宋客省使向他宣布此事的时候,他强忍心中欢喜,笑吟吟地点头答应,而在御前辞行的时候更是对大宋此番派出使者极尽溢美之词。
    而对于这一点。赵佶在起初的莫名其妙之后,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用意,自然免不了一阵沾沾自喜。确实,四邻地国家全都国力硝,而己国反而略有增强,这种势头换作哪个君王,都是免不了欢喜地,更何况还有各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献上公主?
    然而,就在天子和群臣都为了四国来朝而欣喜的时候。一个消息突然传到了京城。
    知大名府苏辙去世!
    对于苏辙的身体,高俅虽然心中有数,但由于他知道苏辙如今位高权重,对于身体也还算注意,大名府又是名医荃萃,因此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就连当年苏轼也比历史上要活得长。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前时只不过有消息说苏辙病倒,不过数日地功夫,居然便传来了这样的消息!
    相比苏轼,他和不芶言笑的苏辙只能说是交情一般,但是,心中那份尊敬却一点不少。当然,对于苏辙在政治上的执拗,他也是心里恨得痒痒的,这些年,在大名府任上的苏辙没少上书弹劾或是劝谏过,其中把他扫进去的不在少数。若是换作了别人,他铁定难以吞得下这口气,可那个人是苏辙,连天子官家也不过一笑置之,他又能如何?自然是自叹倒霉罢了。
    可现如今,继苏轼之后,苏辙也去了,昔日声名震天下的苏门三杰,转瞬已经全部凋零。而昔日名满天下的苏门众弟子,也同样不复存在,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件令人感伤的事。即便是和苏门众人并没有太大交情地蔡京何执中,提到此事时也颇有些勃然色变。毕竟,他们已经都不年轻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死有轻重之分,百姓之中风评也不一样罢了。
    而赵佶在听到苏辙死讯之后,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声:“朝廷又少一纯臣,士林又少一正人君子!”
    当这句话传入民间的时候,百姓之中顿时议论得沸沸扬扬。无疑,在大多数平民百姓心中,旧党的那些人都是风骨硬挺的青天,所以,苏府门口送来奠礼的人竟络绎不绝,让那些家人措手不及。须知苏辙既然是在大名府去世,一应礼制便应当在大名府进行,如今百姓把东瓮到了京城,足可见心中爱戴之心。
    下朝的时候,高俅特意往苏宅门口绕了一圈,见车水马龙,再见宅内一片素白,忍不住唏嘘不已。而旁边的李纲则默默望着那长长的人群中,突然感慨道:“若是每一个朝廷官员都能像苏大人那样受人爱戴,死后都能有这许多人送行,只怕是死亦无憾了!”
    “伯纪,你这话似乎别有所指啊!”高俅放下车帘,命车夫调转车头,便回头道,“可是对你这次去高丽有什么意见么?”
    “学生不敢!”李纲本能地道出了学生两个字,话一出口方才发现了自己的口误,不觉有些尴尬,“下官只是以为如今朝廷尚有不少事情需要担心,高丽弹丸小国,不值得朝廷花费这么多功夫。高丽人浮而不实,如今还在炫耀当年打败女真人地旧事,不啻是天大的滑稽。不是下官多嘴,若他们还是如此,只怕动辄有亡国之祸。”
    “伯纪,你说的虽然有一半是对的,但是,圣上并非是因为要迎娶高丽公主,方才把你派到高丽去的!”见李纲一下子脸色憋得通红,高俅不禁心中好笑,又摇了摇头,“你该知道,便算那高丽公主是天仙绝色,也不至于如此郑重吧?当日辽国将公主嫁来的时候,我朝也不过派何相公象征性地迎了一迎,又何况是高丽公主?”
    “那又为何……”李纲欲言又止,须知这个问题在他心中憋了不少时间,如今眼看得解,他自然不想错过机会,“比起中原各国来,别说是西夏或是辽国,便是大理,其实也比高丽更重要些,朝廷为何厚此薄彼?”
    “唐太宗何等英明,尚且在远征高句丽时遭遇重挫,直到高宗即位之后,方才平了高句丽,完成了太宗遗愿,这些都是旧事,暂且不提。我要说的是,高丽虽然官风不怎么样,但是,民风却是不容易被外力影响的,你说女真说不定会灭了高丽,这不现实。如今的金国志在天下,和辽国议和,更大的原因是出在内部。一旦他们恢复过来,肯定还是要西进甚至南下的。为此,辽东故土更多的是处于防守态势。”
    说了这么一大堆话,见李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高俅便知道响鼓不用重锤,当下便不再提此事,到了自己府上之后,便命人取来几本誊抄过的手书,递给了李纲。
    “这是先头有人从高丽回来的时候,总结的一些风土民情,以及高丽朝廷上下的情况,你拿回去好好看看。你在我大宋官品不高,但是,到了高丽就不一样了。为了你此行,圣上已经秘密下旨,命已经整顿完毕的水军开到登州,护送你前去高丽′然不过是三只船一千人,但是,却无一不是精锐。这是示威的大好机会,但是,你需得把握分寸,最重要的一点是,若是被金国侦知,必定会引起纷乱,你需得小心行事。”

第十五卷 第十六章 选递补煞费苦心
    赠苏辙开府仪同三司!
    朝廷公议之后,苏辙的丧仪规制很快确定了下来,而开府仪同三司的死后哀荣,无疑也更甚于其兄苏轼一筹。在派出中书侍郎阮大猷前去吊唁之后,眼下朝廷需要考虑的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北地重镇大名府,究竟要派谁去镇守?
    由于大名府知府历来兼任北京留守之职,因此,非有殿阁学士之衔,否则难以当此重任。而政事堂几个宰相在群臣之中筛选了一遍之后,最后发觉,符合各方面苛刻条件的人几乎没有。
    张康国的资历经验足够,无奈蔡京和他都有龌龊,而其人是高俅也感到讨厌的。其他一群人拎出来更是不合适,最后,何执中鬼使神差地提出了赵挺之三个字。
    “不行!”蔡京几乎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赵正夫这个人见风使舵,绝对不可任用,若是任用了他,将来我们还有存身的余地么?再说了,大名府乃是北地重镇,要用也得用一个信得过的人。否则,若是他日稍有差池,我们还要为他顶缸…都可以,赵正夫这个人绝对不纥——”
    对于蔡京的这个回答,高俅只能对何执中苦笑了一声〉起来,他和赵挺之的关系更好一些,昔日也没有闹得那么僵,只是蔡京对其深恶痛绝,再者赵挺之的品性确实有令人不齿之处,所以他自然不会站出来赞同。
    人选被蔡京驳了,何执中却并不恼火,而是皱着眉头再次把所有可用的人一一过滤了一遍,最后无奈得一摊手道:“若是我说张商英,元长公你必定是不愿意的。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出人了。”“张商英?”蔡京心中一动,又想到这个很早以前就被自己排挤出去的人,忍不住望了高俅一眼,“伯章你说呢?”
    高俅没料到蔡京这一问。倒是怔了一怔才明白蔡京并非是在开玩笑。张商英这个人在民间还算是得人望,甚至可以说,比蔡京的风评还要好一些。让这样一个人去知大名府,难道蔡京就不怕他日赵佶觉得张商英不错,把人又惦政事堂?
    想到这里,他索性打了个太极推手,一脸的无所谓:“张商英才具是有的,只看元长公你决断就是。”话音刚落←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人选,立刻不动声色地暗示道,“对了,元度公似乎就要抵达京城了,元长公,伯通,什么时候大家去遇仙正店一聚如何?”
    “嗯?”蔡京这才想起,前些时候赵佶已经下旨召蔡卞进京,并加其端明殿学士之衔,一时竟是愣住了。这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四个字不可抑制地浮上了心头。和何执中对视一眼后←便哈哈大笑道,“好,等到元度回京。大家一起去遇仙正店聚一聚。”由于江宁府到京城可以走水路,因此,蔡卞这一路上过得很是逍遥。对于在外这三年多的日子,他并不是没有怨言,只是,在收到蔡京的亲笔信,再日夜思量了一阵之后,他不得不认清了一个事实——尽管昔日蔡京位在他之下,但是,在做官方面。犹如学问一样,永远都是达者为师,没有先来后到地分别。王氏进入舱中,见蔡卞惬意地靠窗读书,底下的炭盆正烧得暖暖的,便开口唤了一声:“相公。”
    蔡卞抬头见是妻子,见其脸色之中似乎有些不对,遂把手中书扔下,郑而重之地问道:“怎么。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么?”
    “刚刚传来消息,知大名府苏辙刚刚去世。”作为王安石的女儿,王氏对于苏家的人并不感冒,但是,此时此刻她却不得不思考其后的另一件大事,毕竟,自家相公就是在这个时候进京的。见蔡卞地眉头一瞬间也攒在了一起,她不禁微微叹了一口气。
    “这种时候苏子由突然去世,大名府无疑就出缺了。按照大哥的脾气,大名府重镇,寻常人他定然是不放心的,所以一定会派知根知底的人过去。只是如今朝廷对于四京的人事制度很是严苛,他也不好将其他人一下子提上去,弄得不好,这一次就是你顶缸。”
    “大名府……”蔡卞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要把心中的憋闷一扫而空,但是,下一刻他却笑了起来,“大名府就大名府吧,横竖离京城只有一两日的路程,总比江宁府更好。再说,如今河北在整军,不似江南一片风平浪静。再者,一旦有什么事情,圣上总还会记得我。老了,不想和大哥再争下去了!”
    “你可是比大哥小十岁,居然就说老了?”王氏白了丈夫一眼,没好气地笑道,“也没看大哥提一个老字,就你成天年纪轻轻说什么老的。老当益壮这四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