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 作者:府天-第3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嵩敢饪吹秸庖坏愕摹!
“嗯,希望如此。”英娘终于感到心头疑虑渐消,突然,她惊喜地抓住了丈夫的手,“高郎,你快摸摸,他……他在踢我呢!”
高俅先是一愣,随后把手贴在了妻子的小腹上,立刻感到了一阵阵的振动。这个小生命,再过不多久就会面世了。
第十三卷 第二章 为家国各有盘算
“臣拜见圣上!”
久别一年有余,看到赵佶的时候,高俅不由得生出了一种仿若隔世的感觉。不管怎么样,这一年来他的诸般举措若是没有这位天子官家的,怕是早已半途而废无疾而终了。
“免礼平身。”赵佶愉快地点了点头,待到高俅起身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末了才笑道,“这一年不见,朕总觉得你似乎变了一些。嗯,不管怎么样,伯章你回来就好!”
久别重逢,君臣之间并没有立刻谈及正事,而是闲话了几句家常,到了最后,赵佶才说起了已经改封为吴王的赵佖。
“八哥一直体弱多病,虽然朕一直都嘱咐他好好调养,无奈还是不济事,每每想及,朕便觉得心如刀绞,如今,朕的嫡亲长辈已经都没有了……”赵佶轻轻叹息了一声,脸上流露出一丝悲意,“或许,这就是别人说的孤家寡人?”
听赵佶的语气有些不对,高俅不由抬头细看这位天子的脸色。不过一年的功夫,赵佶似乎又瘦了些许,这样看来绝不是什么好兆头。身为天子原本就是劳心劳力的活计,若不能苦中作乐,要活得长寿着实不易,而赵佶如今不过二十几岁,万万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圣上,吴王薨逝固然是一件哀事,圣上时时追思也是念在兄弟之情,天下人都会看到的,至于圣上说孤家寡人则未免言过其实。”见赵佶炯炯的目光盯着自己,他不由复了当年形状,耸耸肩一摊手道,“圣上不是还有红颜相伴么?至不济,微臣等人也不会舍弃圣上而去的!”
“什么话从伯章你口中说出来,就仿佛变了味一般……嗯,应该说是加了蜂蜜这么甜!”赵佶哑然失笑地摇了摇头,这才转开了话题,“据知大名府苏子由上报。如今河北一带流窜的盗匪已经大大减少,虽还不能说完全杜绝,但也已经是成效卓著←还说提点河北刑狱李格非累倒多次,却仍旧带病处理公事,所以,朕已经命他们褒奖。朕倒是没有想到,李格非乃是出了名的文学之士,居然能够做到这个地步。”
高俅却笑着答道:“圣上。提点刑狱一是要做到秉公无私,二则是要做到明察秋毫,只要肯下功夫下决心去做,自然能够做得好。国家固然是少不得文学之士,但若是所有人都只知道吟诗作对著书立说,恐怕朝政便都要荒废了。臣倒以为,似李文叔这样的臣子尤其可为士林楷模!”
“伯章说得有理,似当年南唐国趾臣何等文采风流,到后来还不是落得亡国?治理天下,只会吟诗作赋自然不行!”赵佶沉吟片刻。突然改变了心中原有的主意。”朕也该下一道诏书,令所有馆阁臣子试论经济之道!”
赵佶这么说,高俅自然不会反对。又说了一阵朝中事,他便欲起身告退,谁知这时,一个小黄门匆匆而入。
“禀告圣上,刚刚传来的消息,河北提刑使李格非李大人,今早已经去世了!”
“什么?”
赵佶和高俅同时色变,谁也没想到,刚刚正在谈论的人,居然转眼间就已经离世了!虽然是天子。但赵佶地性子却一向急得很,此时霍地站了起来,劈头盖脸地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朕不是刚刚命医官赐药了么?”
那小黄门被赵佶凌厉的语气吓得直打哆嗦,好一阵子方才嗫嚅道:
“李大人乃是宿疾,一直以来都是名医诊治,奈何一直不见好,此番在河北劳心劳力,故而一个支撑不住……”
“真是天妒贤材!”赵佶长长叹了一口气℃手示意那小黄门退下,“明知不支还是身体力行,李文叔果然配得上纯臣二字←如今是礼部员外郎?”
神思不属的高俅好半晌才听明白赵佶的话,连忙欠身答道:“是,李文叔前时确实是礼部员外郎,臣离京的时候,圣上曾经因为他提点河北刑狱有功,欲图加他一官,却被他以盗匪未靖而婉拒了。”
“赠显谟阁待制!”
高俅闻言大吃一惊,见赵佶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旋即明白天子官家是利用此事给百官竖一个榜样。在朝的馆阁之臣着实不少,但是,大多数人宁可在京城拿一份俸禄,也往往不肯出外为地方官,而这对于已经厌倦了冗官冗臣地赵佶而言,自然成了足够厌憎的理由。
尽管他内心极为赞同这种说法,但还是不得不劝一句:“圣上如此殊恩,恐怕群臣会有议论。”
“议论?当初河北盗匪横行的时候,他们只知道指手画脚,有几个人肯挺身而出收拾局面?他们要谏就让他们去谏吧,朕全当充耳不闻!”
果然,次日赵佶便以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勤劳国事,以至于猝死任上为由,赠其显谟阁待制!一时间,朝野大哗,可是,在政事堂诸相公都赞成的情况下,群臣的议论自然是无疾而终。这当中,有心怀嫉妒的,也有心怀希望的——只要做实事就能够得到信任,这给他们以往的认识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奉命出使宋国的辽国使节高端礼这些天也烦躁无比,陈重兵于西南边境是以大批地钱粮消耗为基础地,所以,他当然希望能够尽快完成国主交待的任务。于是,大宋官员不紧不慢的态度让他恼火万分,只是,这催又催不得,逼又逼不得,他还能够怎么办?他已经是第二次出使大宋了,前一次不但未能达成任务,反而让大宋名正言顺地占了横山,要是此次还是如此,回国后,辽主地第一件事必定是罢他地职!
“高大人!”
见是行前萧芷因派给他地侍卫耶律达,他不由微微皱了皱眉:“怎么,还没有定下来下一次会谈是什么时候?”
“南朝如今态度强硬,此番又是先头那两位相公执政,恐怕不如赵挺之这么好糊弄。”虽然是武臣,但是,这些年在阴谋中浸淫久了,耶律达不免在考虑事情上带了几分习惯性思维。”高大人,此番皇上下了决心,一定不能让西夏再陷于那个境地,可是,宋国一拖再拖,是不是存了别的心思?”
高端礼烦躁地摇了摇头,他当然知道,蔡京和高俅都是主战派,远远比主和派的赵挺之难以对付,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难道他现在还能退回国去不成?
想到这里,他不由狠狠地一拍桌子道:“他们自然是心怀叵测,如今我们只要拖一天,西夏那边地情势就会危急一分!该死,他们分明是看准我国投鼠忌器,不会轻易出兵援助西夏!”
耶律达的脸色不由一变,高端礼能够想到的事,他当然不可能想不到,只是,若真是如此,他此来的目的岂不是全都白费?若不是当年那位主儿一意孤行,以至于辽国在河北京畿一带地情报网络遭到重创,又怎会有现在的麻烦?话说回来,似乎江南那边如今也出了问题,只是,以往大宋若是破获谍探,必定是大肆宣扬,如今怎么突然秘而不宣?
高端礼见耶律达在那里沉思不语,心中自然更加焦躁。只是,他是汉人,耶律达却是契丹人,两人之间没有任何统属关系,他不便对其直接下令。想来想去,他还是忍不住提道:“耶律大人,倘若你有时间,还请到市井上去探探消息,看看大宋朝廷究竟是怎么个意见。不管他们再如何隐瞒,这样大的事情,朝堂上总不可能完全不议吧?”
另一头,蔡京却显得优哉游哉,高俅这一头一回京,政事堂便又恢复了往日一人轮值一天的景象,虽说人手比往日少了,但好在都是用熟的人,他根本就不用担心有人怀有异心,反倒比以往人多的时候更加如臂使指。只不过,眼看着那些空出来地位子,外人全都是虎视眈眈,就连郑居中也往他这里跑过好几次。
“位子确实空出来不少……”他转着手中小巧玲珑的酒杯,莞尔一笑道,“枢密使如今空着,政事堂尚书左丞已经由何执中递补,所以尚书右丞也就空了下来。而只要圣上点头,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再添两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少蕴,你说我要不要再补几个人进去,实在麻烦得紧呢!”
“恩相大约不是怕麻烦吧?”叶梦得见蔡攸给自己斟酒,慌忙伸手推辞,实在推辞不过只得欠身谢过,然后方才直起腰答道,“恩相上次说地已经都实现了,如今无人不知恩相的手段,自然都想攀上大树好乘凉,可是,想要自立门户的也从来不少。依我之见,恩相现在不妨先看看,不必忙着荐人,也得看看高相公的意思才对。”
“到底是少蕴,果然有远虑!”蔡京原本就心有定计,自然是满意地点了点头,“何执中此次出力不少,所以我才保了他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别人就暂且不好这么做了。至于郑居中,此人进枢密院还差不多,到政事堂搅和,只怕是又一个张康国之流!”
“恩相所言极是!”叶少蕴见蔡攸在一旁一言不发,心中不由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第十三卷 第三章 召宰臣议改枢府
“爹爹!”
高俅一归家,就看到高嘉急急忙忙地冲了上来,心中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见高嘉一脸的哀求,他便轻轻拍了拍她的头道:“你娘如今行动不便,你去和你两个姨娘商议一阵子,先去那里吊祭一下吧。代我和李夫人说,他日我约了其他人,必定再去拜祭!”言罢他轻轻叹了一口气,头也不回地朝内间走去。
李格非的丧事仍在办,便接连有数名馆阁学士上书请郡,一时间引来无数人议论纷纷。一干原本只是闲职的官员也纷纷上书言事,竟比建中靖国时求直言更盛。只是,天子官家固然是欢喜了,别人却是苦得很,仅仅是整理那些各式各样的谏书,就忙得一干小吏腰酸背痛,更不用说负责检看的几个官员了。
“圣上虽然没有下旨求直言,这却和真正下旨每多少差别,只是,其中还有不少人是冲着揣摩上意而来的,动机就不纯,自然说不出什么好话!”
阮大猷一边将几份折子给高俅看,一边笑道:“这其中甚至还有人认为圣上对我等不满,罗织了多条罪名,似乎准备一举把如今的几位相公都弹劾了下去。心愚至此还想再进一步,未免令人可笑!”
“有什么可笑的,这些人拿了朝廷俸禄不干实事,成天就想着攻击这个攻击那个,该说是我辈的耻辱才是!”对于所谓清议,高俅一向没有多大好感,原因很简单,这个人说起来是左一套右一套,仿佛有天大的本事,但是,若你真正问起细则,便是一问三不知成了摇头先生。不仅如此,这种人还要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如何为朝廷着想,仿佛天底下就是他最忠心似的。
“你也太偏激了!”阮大猷闻言只得苦笑一声。也就不再提这些事,随手又拿起了旁边的一摞奏章。”辽国陈兵边境,虽然圣上没有大肆张扬,但是,朝臣还是紧张万分,这些都是请求和西夏议和的。这些人都说恩威并济,既然威已经到了,不妨再施恩安抚。否则纵使开疆千里,却不能保其太平,仍然是朝廷的负担。听说,这种意见如今在朝廷还相当有人。”
高俅拿过几份奏章稍微翻了翻,见全都是些老调重谈,甚至有人还引用了欧阳修在新唐书中的评论,说什么“盖自古为天下者,务广德而不务广地,德不足矣,地虽广莫能守也。呜呼。盛极必衰′曰势使之然,而殆忽骄满,常因盛大。可不戒哉”他就不明白了,唐时汉族威仪远播西域,引得四方来朝,之所以落得一个灭亡的下场,也不过是因为子别不肖,和什么德不足有什么关系。难不成大宋这所谓的恩威并济,就能保住一世太平不成?
“这些奏折蔡元长看过没有?”他扬了扬手中那几分沉甸甸地玩意,冷冷一笑道,“我敢担保,蔡元长若是看到这些。必定也是笑其迂腐!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知道抓住,反而死死抱住祖宗成例,这些人的脑子是不是读书读坏了?”
阮大猷本能地扫了一眼四周,见几个书吏都不在,这才松了一口气:“你这话虽然没错,但无疑是一竿子扫落一船人。要是让人传出去,明天朝堂上无疑又是一场轩然大波。”他见高俅满脸不以为意,心中不由暗叹一声,随即又问道。”对了,上一次所说的巨舟一事,那时我对圣上提了,圣上很是高兴,说是你曾经提过要建海军,彼时尚未有余力,现在既然能够做到,就按照你的话多造几艘备着。”
由于巨舰下水成功,高俅行前就和高傑下了订单,此时听到阮大猷的这一席话不由异常满意。这年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