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

第21节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第21节

小说: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人已自归依佛,便应知已归依至高无上,再不应心外求佛,或信奉任何外道视作主子或造物者的鬼或神了。

 

什么是自归依法呢?

 

善男子,一切佛与菩萨所说去苦得乐之法,能去愚痴颠倒,起智慧大能,成就自由解脱。因此,众生要立志归依此能去生死苦恼、生涅槃真乐之法。

 

若人已自归依佛法,就必要时刻注意一切身语意的活动,务使随顺佛法不悖,不能更作违法之事;于异教徒的愚痴妄执、异端邪说,更不能染著,反要为彼等软语辟除,令得受持佛法的正见。

 

什么是自归依僧呢?

 

善男子,僧就是教团,亦即是全体修行及弘法的信众。

 

学佛修行的人,要互相关怀帮助、切磋砥砺,始能令自他的慧命福德迅速增长,令佛法能弘扬于各处,度己度人。因此,对于一切弘扬正法的团体,应自视为所属的一分子,尽力支持拥护;于同修行者,应亲爱如己;对先觉者应恒起敬重,谦虚求教;对后学者,要乐于分享自己所得,诚意地为他们解惑。

 

若人已自归依僧,便要与僧团及弘法团体有紧密的联系,常参与它们的弘法活动;不应只顾自己的修行进度,而忽略了团体的利益与壮大;于所有同修,不论先觉或后学,皆不起嫉妒轻慢,反以平等心视之,亲如手足。

 

善男子,众生作三归依,必要诚意自归,身体力行,才算是真正的归依。而只有能如是归依者,始是真正的佛弟子。

 

就是这缘故,欲得佛果的众生,必要立志,自归依佛,愿与诸佛同体,恒得护念,亲证解脱;要自归依法,以法为到彼岸之舟;更要自归依僧,与佛道行者,无分彼此,共同成就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事业。

 

(二)紧守五戒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有五条基本的戒律,不论在家出家,志向大小,也要恪守不犯,以作证道的资粮、远离恶道的庇护。

 

此五戒能令众生常生善道,不下恶趣。因此,若有众生只欲享人天之福,不受地狱、饿鬼之苦恼,紧守五戒便能成就了。

 

什么是五戒呢?

 

善男子,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为什么要不杀生呢?

 

善男子,伤残他人的色身、令他人受苦、以致丧失性命,虽只夺一人之命,但是,他的父母兄弟、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亦因而惨然有所失,生大悲恸。因此,虽只杀一人,实有多人受苦。死者已矣,但生者忧悲,却绵绵无尽。

 

就是这缘故,杀人者种下入地狱之因,他日必得重报,难免身罹残疾,常遭人淩迫,以致横死,不得善终。

 

杀能招地狱之苦,更断慈悲之种,损自己的慧命,盖自己的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杀生戒,不作任何残暴、无益或不必要的杀生。不但不妄杀有情众生,就是花草树木,也绝不应为逞一时的暴戾,而妄加伤害。

 

为什么要不偷盗呢?

 

善男子,取非分之财、盗窃他人财物的众生,心里常存贪念,常思诡计骗人,能令善根善相破损,恶人常来亲近,善人则远离不欲相与。这样,他便日长无德之行,日增邪僻之相,更因偷盗他人的财物,而使失主陷于贫缺、苦恼与不安之中。

 

就是这缘故,偷盗者种下未来贫贱之因,使自己的财物,多为贼所盗取;或因天灾人祸而破损流失,不能使用,以致身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匮乏贫困之时,恰与饿鬼无异。

 

偷盗不但种贫穷的因,更因贪著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一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偷盗戒。

 

为什么要不邪淫呢?

 

善男子,夫妇恩爱敦伦,使子孙不辍,为世间留种,令有缘生于人间的众生有色身依止,是为正淫。在俗家弟子之中,并未犯戒,反以养育儿女,作种种施惠,而积下很大的功德。

 

但是,若于夫妇之外,更尚污辱他人的夫子妻女,败坏自他的名节操守,则是极大的邪行,因此叫做邪淫。

 

这种在配偶以外的邪淫,能令自他名望有损,身心受大苦恼,更能令家庭变故破碎。于自身则有损善根慧命,生淫邪不正之相,亏损色身,孱弱早死,更能引起诉讼纠纷,终至身败名裂,陷于囹固。

 

就是这缘故,邪淫者必为欲火焚身,来生更当受他人淫辱,贞操为他人所强夺,名节由他人所毁,难保色身的清白。

 

邪淫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损,更因淫欲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邪淫戒。

 

为什么要不妄语呢?

 

善男子,一切蓄意欺骗他人,以达成令人受损、或自己受益的不真实说话,都是妄说。

 

若有众生,为谋害他人而造谣生事,中伤及诽谤他人,便成妄语者。

 

若有众生,为求利益而说谎言,便成妄语者。

 

若有众生,为求名誉、或他人的供养,于修行道上,未有证得而谓证得,更是极大的妄语者。

 

妄语者能损自己的善根慧命,不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与敬重,易招讥讽非议,更能因一己之妄语,令他人受无穷的损害。

 

就是这缘故,妄语者能招他日口舌不灵、智慧短小、恒为他人鄙弃之报。

 

妄语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损,更能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妄语戒。

 

为什么要不饮酒呢?

 

善男子,饮酒的人,易令神志不清,仪容不整,失态于人前,又能起恚怒暴戾、争执打斗。不但能伤身害体,更使恶名流布,贤人远离,财物流失,损善根慧命。酒醉之时,能作诸种恶事,毁声名于一旦,酒醒时才迫悔莫及。

 

就是这缘故,酒能为极大之灾害。一切迷乱心志的药物食品,亦复如是,务必戒除。

 

酒及一切迷乱心志的物品能令自他身心受损,更因心志迷乱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饮酒戒。

 

善男子,紧守五戒是远离恶道不败之法。若有众生,不欲罹忧患、遇苦恼,就必要以此五戒为护身了。

 

(三)食与杀戒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以慈悲为修心之本,因此绝不轻犯杀戒。人类固然不杀,就是禽兽虫鱼,也不愿伤残,妄加杀戮。慈悲恩及一切有情,就是花草木石,也不妄加损毁,以逞心中的忿懑。

 

就是这缘故,很多学佛的人,不愿多吃肉类。因为,吃肉的人,虽不亲自宰杀有情,但是有情的性命,却是因满足他们的食欲而失去。自己虽未起杀心和犯杀戒,却令屠者起了杀心,犯了杀戒。

 

为了慈悲,不令有情众生受被屠杀之苦,修行的人多只愿吃些蔬菜米麦。因为植物感受痛苦的能力较为微弱,甚至全付阙如,对于采摘烹调,鲜能生苦恼如动物的反应。有些植物于枝叶被切除摘去后,不但不会死亡、或妨碍生机,反而生长得更兴旺茂盛;而有些植物,则于很短的时间,虽不经采摘,也会自然枯萎死去。因此,吃素所起的杀业极微,不会受重报。

 

不吃有情众生的肉,是从慈悲而起;若没有慈悲,戒肉便显得毫无意义了。

 

若众生的慈悲或体质尚未能戒吃众生之肉,那么,就只好少吃及避免要亲自宰杀了。若是宰杀也不能避免,那么,也只好在宰杀之时,勿使受不必要的痛苦;食时又要感恩领受,谢其献出生命,滋养食者的色身,不敢稍加浪费糟蹋。这样,也不致断慈悲之种,大碍修行之进度。

 

善男子,夺众生的性命,食其色身,不论所杀所食是有情众生或无情众生,皆生罪愆。若只因以食维持自己的生命,又能作修行度世的事业,则能将功补过,折去罪孽不少;若是为杀而杀,残酷不仁,则不论所杀众生是人非人,有情无情,皆种下极大之恶业,必要领受苦果。

 

善男子,杀身夺命,究竟是过,虽有轻重之分、将功折罪之别,罪业终是难逃。因此,一切众生皆依其一生的饮食习惯,种下或轻或重之杀业,生命终为其他有情无情众生所夺,或横死或病卒,色身也难免为彼等所噬,复归四大微尘,成为其他生命的滋养料,以其夺人色身,色身亦为人夺的因果。

 

因此,若人望得善终,不欲饱经苦痛折磨才去世,就应修慈悲之心,于烹杀之时、饮食之际,当见有可修行之处与减灭苦恼之道了。

 

(四)四重禁

 

善男子,发心修行的人,若犯了四重禁,便失去佛弟子的地位,再不值众生的尊敬,同修更耻与为伍,只以恶众生视之,要待机缘成熟时,始再行点化。

 

是哪四重禁呢?

 

善男子,四重禁就是舍正法、舍菩提心、悭恪胜法和恼害众生。

 

已闻佛法,不去切实修行,却复执迷于外道的邪见,远离解脱之道,这样就是舍正法了。

 

已发弘誓: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却又退心,不欲完成誓愿,这就是舍菩提心了。

 

已从修行之中,得殊胜解脱之法,却吝啬不肯示人,不愿与同修共用,这就是悭恪胜法了。

 

已受如来的戒律,却不遵从,而行杀、盗、淫、妄,淩逼众生,这就是恼害众生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犯此四重禁,便是极恶之人,再不是修行解脱的佛子了。

 

(五)菩萨所持的戒

 

善男子,菩萨为了上求佛果,下化有情,增长慧命解脱,不但不能作恶,更要积极地去行善。因此,他要守的戒,就不止于禁恶,更禁于不行善。这样,他所守的戒就极为广泛和严格了。

 

替菩萨带来清净解脱的戒可分作三大类,于禁恶行善方面,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度众生到彼岸的不二法门。这三类戒,就是所谓三聚净戒了。

 

是哪三聚净戒呢?

 

善男子,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了。

 

摄律仪戒,就是紧守一切禁止身口意过失的戒律,以达致身口意的清净,令一切苦恼不能生起。菩萨要受持一切如是导致清净的戒律,无—净戒不受持,否则,便是犯戒。

 

.  摄善法戒,就是学习和掌握一切导致清净解脱的法门,以作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工具。菩萨要尽力修习如是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否则,便是犯戒。

 

饶益有情戒,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以解除他们的痛苦,带给他们快乐解脱。菩萨要如是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能度而不度,否则,便是犯戒。


 

善男子,由此三聚净戒可见,菩萨除了不得以身口意作恶、不犯律仪戒禁外,尚要积极、尽力地修习善法与饶益众生。否则,只不作恶、而不修行为善,也同是犯了戒禁,虽不致堕于恶道,也难得福祉解脱。

 

戒是导致清净解脱的道路,持戒越圆满,智慧力量就越大,清净解脱就越彻底。否则,一切修行,必事倍功半,难有寸进。

 

善男子,若行者只紧守律仪、少摄善法,不饶益有情,那么,纵得道果,只是小乘,难超阿罗汉之位。但是,持三聚净戒的菩萨,智慧大能则远超其上,终得证无上菩提、极果佛位。

 

(六)有福无罪的破戒

 

善男子,菩萨有时作杀、盗、淫、妄等重业,不但不算犯戒而获罪愆,反而得福,且疾得解脱,速证无上菩提。

 

为什么呢?

 

善男子,若菩萨为了降魔除恶,点化利乐有情,以大慈悲为本,远离一切私欲,以绝无贪嗔痴的心,为众生的解脱示作种种恶事,犯种种戒禁,又自甘接受业报的惩处,那么,所作的恶,一切戒禁的违犯,皆是善巧方便、度众生的权宜,实无恶可作,无戒可犯。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菩萨慈悲无私、自我牺牲的救世精神,令他所作的杀、盗、淫、妄等重业,皆成假恶真善。不但不招罪咎苦果,反成功德,增成佛的资粮。

 

(七)六和敬

 

善男子,学佛的人与其他行者共处,或在学佛弘法团体之中,在六方面,要和睦相处,互相敬重。这些在团体生活中所应采取的待人处事态度就是所谓六和敬了。

 

是哪六和敬呢?

 

善男子,就是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和利和敬了。

 

学佛的人要身和敬,就是在团体生活之中,—切行为举止,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使团体之内,没有任何争斗,人人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口和敬,就是在一切的言谈里,不论是闲话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