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 第一辑-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的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说,她的成功是因为她向世界各地领袖们问了其他记者不会问的问题,这当是经验之谈。即使,“有时,一名年轻记者发现,想出恰当的问题很困难,因为这个问题可能使采访对象陷入困窘或冒犯采访对象。但是,除了提问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提问的开放式和闭合式
所谓“文无定法”,于新闻采访实践而言,采访的提问也自然是五彩缤纷、摇曳多姿的,一切都可以根据记者采访对象时的不同情况以及记者的采访目的而随机应变。只不过为了新闻学研究的方便,人们才把林林总总的提问归纳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类,如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的界定:“当那名体育新闻撰稿人问跨栏运动员:‘你认为我们这个城市怎么样?’时,他正在使用的提问方式被称作‘开放式问题’,这种问题可以用概括的语言来回答。体育新闻主编建议记者询问运动员关于跑道状况的问题,这将会引出一个具体的回答——迅速的、缓慢的或者灵活的——这种问题是闭合式问题。”⑾
如果采访对象长于思考、又很健谈、还有经常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丰富经验,开放式问题往往是打开他们话匣子的好办法;如果采访对象不善言谈、面对记者又比较拘束,闭合式提问有助于采访对象慢慢轻松地走上接受采访的路径。其实,无论是开放式的提问还是闭合式的提问,采访提问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问题的内容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时机;并且更多的时候,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是交差进行的,一个成熟的记者甚至在大多数采访时候总是把提问的方法融会贯通的。
同样在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中,那个早先喜欢把头发披覆下来遮住半边脸庞、干练冷峻又不失温情的出镜记者柴静,更加让人刮目相看。2003年6月的一天,她坐在武威开往双城镇的小车上,心情沉重。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是柴静要在《双城创伤》中探寻的谜底。柴静身体前倾,轻声地提问服毒自杀女孩苗苗的表弟:
柴静:你自己心里有疑问吗?
苗苗表弟:有。
柴静:那你去问谁呢?
苗苗表弟:问自己。
柴静:没法去问大人吗?
苗苗表弟:是。
柴静:你觉得这件事他们不能给你解释吗?
苗苗表弟:不相信他们的解释。
柴静:那你自己能回答得了自己吗?
苗苗表弟:回答不了。
柴静:你回答不了自己的时候,心里会觉得难受吗?
苗苗表弟:难受。
柴静:难受怎么办?
这时,男孩已经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下去。
柴静的提问善于把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分解开来,从小处入手。在提问时,记者不妨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兼顾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巧妙地打开话题并使谈话延续下去。一般来说,采访对象的性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人善于与人交谈,但要注意不要被过多的闲散分散了主题;另一类人比较内向,需要不断启发。因此记者应当根据事先掌握的材料,把问题细化,尽量使之具体,这样才不使问题过多地游离于主题或是无法展开。采访前再多的准备都不为过,充分的准备不只是一般性的资料阅读,最好还要有艰苦的案头工作,这既要记者集中精力对某一问题有专题性研究,更包括记者日常各种知识积累的结晶。辛苦付出的结果是,记者能绕开枝蔓,抓住主干;同时记者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各种资料和线索,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关于提问,我们还可以在本文最后来分享柴静的采访体会:
南方周末:你有多年“两会”报道经验。“两会”上,台湾、香港、内地媒体采访官员时,提问风格、问题类型有何明显不同?
柴静:我没太注意过。对我来说,竞争是同一条红线;拉在那里,各有各的服务对象,我只关心我自己的受众。如果有交集,那就看谁的功课准备得充分,谁对现实了解得扎实,谁有一手资料,谁的提问形成自己的逻辑。我不是去采访明星官员的,也不是在采访权力者,我在采访的是一个权力者能决定何种现实,和这个现实背后千万人的生活。这一点,我认为内地的记者扎根于此,应该是有优势的。
南方周末:对较高层级的官员提问时,有无感到压力;或有话不能直说?
柴静:没有。我能否问得准确是我自己惟一需要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