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一) >

第7节

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一)-第7节

小说: 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M碧岬健父锩购汀钙降取沟挠�95篇,占提到「革命」文献的0。57,占提到「平等」文献的0。66。同时出现「革命」、「平等」、「独立」三个关键词的文献有76篇,占提到「革命」总文献的0。45。这一统计证明,革命、平等和独立三个观念之出现在文本上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十分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统计1905年至1911年相应比例,其结果和1900年至1915年大致相同。提到「革命」的文献有148篇,涉及「平等」、「独立」的分别为140篇和168篇。同时包含「革命」和「平等」这两个关键词的有83篇,占有关「革命」文献的0。56,「平等」文献的0。59。同时出现「革命」、「平等」、「独立」三个关键词的文献有48篇,占有关「革命」总文献的0。32。这两组比例大致相同,证明可将1900年至1911年归并为同一阶段。在该阶段有一半左右提到革命的文章都同时主张平等和独立。

  11 如下述言论:「吾读欧近世史,见其贤豪辈出,类能与数千年之旧学、今社会之现行,独立挑战,以求必得之优胜。至今日而政学之发达,似已有满志之快矣。然生计革命、女子革命,尚为社会上一大问题;至于自然科学,则更有愈出愈新之象,此其故何哉?」(杨度,1978:259)。

  12 如下述例子:「盖自科学日进,而变异之事一切可以前知,而纬谶、占验之学大失根据,此旧学一大革命也」(严复,1986:1201)。

  13 统计「科学」、「革命」这两个关键词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时候科学变成革命正当性的基础,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式现代革命观念所发生的变化。数据库中1900年至1905年间提到「科学」文章有62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有11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0。07、提到「科学」文章的0。18。1906年至1911年间提到「科学」文章有153篇,提到「革命」文章的有148,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文章有36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0。24、提到「科学」文章的0。 24。这说明第二阶段前期提到革命的文章涉及科学甚少,而提到科学文章涉及革命的也不多。但1906年后两者的相关性开始增加,分析相关性例句可发现,科学和革命的相关性只表现在将科学视为革命,但科学并非革命之根据。而在《新青年》杂志中1915年至1918年间提到「科学」文章为170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文章有40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0。27、提到「科学」文章的0。24。这个比例和1906–1911年相差不多,是到1919年至1926年间提到「科学」文章达200篇,同时提到「科学「和「革命」的达119篇,占提到「革命」文章的0。43、提到「科学」文章的0。60。这一统计表明1919年后提到「革命」文章中四成涉及「科学」,而提到「科学」的文章中居然有六成是论述「革命」的。这是前两个阶段不可思议的。再进一步分析这些文章,可发现上述统计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科学已成为革命的理论根据。

  14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典型性论述:「依马克思经济学说看来,社会主义是始于空想而成为科学。而由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独裁政治底学说看来,科学的社会主义,又是始于行动的社会主义而成为实行的社会主义。」(山川均,1921:9…1)

  15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论证出发点是人生之苦,这与佛教的思想很相似。佛教把苦之根源归为「无明」,即人的意向性指向对象。而康有为完全肯定意向性,甚至赞扬入世有为的精神,他把苦的根源视为规定性的存在,即规范限制和各种差别。康有为将其归为九界(也就是九大差别) ,那么救苦之道就是要积极去破除这九界。康有为这样论证没有苦的理想社会:「第一曰去国界合大地也;第二曰去级界平民族也;第三曰去种界同人类也;第四曰去形界保独立也;第五曰去家界为天民也;第六曰去产界公生业也;第七曰去乱界治太平也;第八曰去类界爱众生也;第九曰去苦界至极乐也。」(康有为,1998:102…103)这里理想社会形态完全由取消一切差别这一新道德规定,它是拟佛学道德价值的社会投射。

  16 列宁在解释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说:「是把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使用的革命暴力化为乌有,他也就是在用自由主义来曲解马克思主义这方面打破了世界纪录。」另外,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中说过:「被压迫阶级要求得解放,不仅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这种“异化”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列宁,1965:224)。作者信息
作者:金观涛 
简介:金观涛,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讲座教授 学术中华 版权所有 Copyright(c)1999…2008 xs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互联天下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京ICP证 0604607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