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三国志 -白话版小说 >

第32节

三国志 -白话版小说-第32节

小说: 三国志 -白话版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能给东吴争气的,当然只有陆伯言。陆逊给孙权写表阐述自己的打算,没想到半路上使者被曹魏一锅端,他的亲笔信也落到了魏兵手里。这样的局势,连诸葛瑾都坐不住了,写信给陆逊:“我们的主力已经撤退,我们的计划也已经败露,雨季即将过去,还是快撤吧。”陆逊对此不理不睬,若无其事地让大家种地消遣,自己则和部下下棋射箭嘻嘻哈哈。诸葛瑾知道陆逊足智多谋,这么“不务正业”必然另有含义,于是亲自来拜访询问。陆逊这才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如今我们的两路人马都退了兵,敌人可以集中人力物力专门对付我们。要害的地方也已经被他们占据,我军军心震动。因此我故作镇定先安定军心,然后再想办法安全撤离。如今立刻退兵,对手一定会认定我们是‘落水狗’而紧追不舍,那么我们必然要被痛打啊。”两人秘密商定后,以诸葛瑾统领舟船,陆逊把这些船全都塞满后作出了攻打襄阳的架势。魏兵一向敬畏佩服陆逊的才能,连忙退保襄阳。于是,诸葛瑾把船头一改缓缓退兵,步兵也在这些船队的掩护下安全撤退。路过江夏等地时,陆逊意尤未尽反过来突袭,消灭魏军一千多人,总算是给东吴这次不成功的进攻划了个比较完美的句号。

         东吴撤了,大家都劝曹睿再率主力增援长安,而在曹睿眼里蜀汉似乎连个偏师都不算:“孙权逃了后,诸葛亮是兔死狐悲,仲达的大军足以抑制他了。”不但不亲赴长安,连洛阳都不回,反而亲自进驻到了寿春后封赏对吴国这一战的功臣,并监视预防东吴可能的反扑(当年八月回到洛阳)。吴蜀联手的这一战对魏国虽然造成了压力,但由于魏国“内力深厚”而且应对有方,仍然构不成大的威胁。

        这时候西边的诸葛亮,已经和司马懿对峙了一百多天,一直是“西线无战事”。无论诸葛亮用什么办法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应战。蜀军在五丈原风餐露宿,渐渐又要为粮食短缺发愁;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遥遥无期,为公事操劳的诸葛亮身体也有了渐渐垮掉的迹象。于是,无论公私都无法再拖下去的他决定出奇招逼司马懿出战。

           八月的某一天,正当司马懿欣赏“陇上一片秋色”时,魏国军营里来了一位蜀汉的使者,还声称诸葛亮有礼物给他。司马懿也是客客气气地把他请进了大帐,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件女子的服装,司马懿大笑:“早就听说蜀锦精美无比,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不过,贱内的身材没这么。。。”“不是,”蜀汉的使者冷冰冰地打断,“这不是给尊夫人的,而是给都督您的。我家丞相说,您既为大将统领中原的豪杰,不考虑如何披坚执锐一决雌雄,反当起了缩头乌龟,和娘们有什么差别?因此,才特意给您订做了这套衣服。如果您不甘心受此奇耻大辱,还有点男子汉的气魄,就早点出来决战。”使者回去了,司马懿气得满脸通红,当即召集众将:“蜀汉的家伙们欺人太甚!我这就上表陛下,请他取消坚守的圣旨,说什么也要和诸葛决一死战!”看着他求战心切的表章,曹睿却糊涂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么简单的道理你身经百战的司马大将军不懂吗?辛毗笑了:“不是仲达不懂兵法,是您不懂仲达啊。他根本就不想现在打,就等着您下一道诏书来压制那些气头上的部下。”于是,曹睿派辛毗带着杖节等来给司马懿作军师,还明令坚守,擅自出战者以违抗圣旨论处!这个辛毗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当年因为认定曹丕的某项措施是错的而据理力争,扯着曹丕的龙袍堵着曹丕的家门,硬是把这个魏文帝都逼得开口求了饶。来了这么一个“老顽固”,那些气头上的魏国将军们有劲没处使,而根本不想使劲的司马懿趁机“忍气吞声”,魏国军营里又恢复了安宁(注1)。

         这样的事情,当然传到了蜀汉的军营。姜维听说后,来向诸葛亮汇报,然后叹了口气:“辛毗来了,还带来了圣旨,敌人不会出战了。”这样的把戏当然瞒不了诸葛亮:“司马懿根本就不想打,因此才会故意千里请战,这是他压服三军的法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攻上庸杀孟达时,他请过圣旨嘛?真的能打赢我们,他会废那个劲?”但是,诸葛亮能洞察司马懿的诡计,却不能逼其就范,同样有劲没处使。他只好再次派使者来打探一下消息。司马懿还是笑容可掬,把这个使者请进后好酒好菜地招待,言谈之间绝不提军政大事,既不泄漏自己的情况也不打探对手的底细,反过来却满嘴日常琐事,还顺便问了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回答:“诸葛丞相每天为公事操劳,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凡是杖则二十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过问,每天的饮食少的很。”司马懿一听,当即点头称赞:“果然是勤恳,令人感动。”然而这个使者一走,司马懿就对自己人开始摇头叹息:“这么干的人,迟早要累死。诸葛亮也不是铁打的,活不长了。”
          果然,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是病入膏肓,不但司马懿看透,连成都的后主刘禅都开始布置他的后事了。他连忙把尚书仆射李福派来,一方面慰问诸葛的病情,一方面安排诸葛的后事。李福见到诸葛亮后慰问交谈一番就返回了成都。然而,没几天他又满头大汗地跑了回来。病榻上的诸葛亮明白他的来意:“我死后,军政大事可以交给蒋琬,蒋琬之后,可以交给费祎。”“费袆之后?”面对着李福的追问,诸葛亮默然无语(注2)。

        当面八月,诸葛亮以五十四岁的英年病逝于五丈原(作为对比,司马懿长他两岁,这时还健康得很)。临终前他巡视全军,感叹自己再无法为国尽力了。弥留之际,他将全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长史杨仪,并安排了撤退的事宜。诸葛去世后蜀军则在杨仪的统领下退军。司马懿接到老百姓的报告后立刻追击,姜维命令蜀军反过来作出决战的架势,司马懿见到蜀军并没有慌乱,不敢放肆而退。回去后,他仔细察看了蜀军的营寨,对他的对手也是相当佩服:“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不过,他同时也看到了蜀军撤退时的匆忙:蜀军退兵时,营寨中的图书粮草很多都没来得及带走或销毁。他当时就断定,诸葛亮肯定死了,蜀军必然是真的撤退,立刻要再次追击。然而,那个死脑筋辛毗这时没转过弯来,还是一如既往地阻止。司马懿急了:“军事上重要的东西,不过就是军书密计兵马粮草。如今这些全都不要了,好比一个人扔掉了五脏难道还能苟活吗?诸葛亮肯定死了,快追,不然就来不及了。”然而,蜀军在逼退司马懿后也没有放松警惕,撤退的路上插满了蒺藜等路障,这么一来司马懿当然追不到了。
诸葛亮的历次北伐,到此划下句号。
附录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1 世说新语中记载,诸葛亮派人去打探魏军的动向,这些人回来后报告:“魏国军营门口有个老头,拿着黄钺(皇帝的信物)堵着军营的门口,魏国的将军们谁都不敢出来。”诸葛亮当即就明白了:“那个老头肯定是辛毗。”注2 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死于此时,而实际上他明白,周围的人除了这两个外无人可以信赖,即使是那个后来与他们三人并称四相(四英)的董允。后来蜀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32) 富国之本,在于食货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的北伐描写为“六出祁山”,并极力渲染其个人谋略和战争场面。其实,蜀魏双方不曾大动干戈,其战斗规模甚至不如同时吴魏的对抗。诸葛亮在汉中时,双方确实曾经六度敌对,但只有五次交手。现将其罗列如下: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出祁山,曹魏震动,但因马谡失街亭前功尽弃。
太和二年十二月,曹休兵败淮南后诸葛亮围攻陈仓,因魏军有所准备攻城不克而退兵。
太和三年春,诸葛亮派陈式攻拔武都阴平,郭淮稍作抵抗后在诸葛亮主力的威慑下撤退。
太和四年夏,魏在大司马曹真建议下多路伐蜀,因大雨连绵而撤退,双方不曾大规模交手(注1)。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再出祁山,司马懿坚守险要不战。几个月后蜀军因为军粮供应困难撤兵。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出陇东五丈原,并约定孙权同时出兵夹攻。曹睿亲自打退孙权,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抗数月而无机可趁,八月病逝在军中。蜀军撤退。

          总体看来,双方虽然有六次互相敌对的军事行动,但具体战斗规模都不大。这是因为曹魏对蜀汉的战略就是消耗战,避免一决胜负而是抓住其后勤困难的弱点穷追猛打,而蜀汉的力量确实不足以迫使曹魏有什么改变。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分析过,将陈式攻拔武都阴平也算一次北伐有些勉强,而视作一次准备工作为妥。因此,诸葛亮的北伐应为四次,两次出祁山两次出陇东。这四次北伐没有大战果,军事上难说是成功的。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时,应该记住的是这首先是蜀魏两国的角力,其次才是两军统帅的斗智。魏国的国力远远胜过东吴西蜀,更可怕的是其发展,确切的说,从战乱中恢复的势头方兴未艾。魏国在内政上下的功夫是惊人的。按照晋书食货志记载,曹操于建安年间下令并推广屯田,招募流散的农民进行民屯,并于“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司马懿后来建议没有战斗任务的军队也屯田将其扩充为军屯;董卓及其余党乱长安后当地居民背井离乡四处逃难,为了恢复长安地区的繁荣在卫觊的建议下“魏武遣谒者仆射监盐官,移司隶校尉居弘农。流人果还,关中丰实”;刘馥在合肥,“广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公私有蓄,历代为利”;曹丕当政的黄初年间,“四方郡守恳田又加,以故国用不匮。”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商业,魏明帝曹睿当政时北方已经从兵荒马乱中恢复了元气,其标志就是货币的重新流通。董卓废立汉献帝时,胡乱收缴洛阳长安的铜人并回收东汉时常用的五铢钱另行制造小钱,引发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此货币在社会上失去了信誉。后来兵荒马乱的乱世中,谷价曾达到一斛五十万钱的天文数字,人们不得不实行物物交换。卫觊治理关中,之所以从盐入手就是因为第一,盐是人们所需要的物资,有价值;第二,受产地限制盐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有信誉,因此是人们乐于接受的“货币”。曹操当政后,废董卓所铸造的铜钱而恢复五铢钱,却因为五铢钱本身的匮乏(被董卓损毁,以及停铸多年)导致了通货紧缩,曹丕不得不再次废止而以谷帛代替货币作物物交换。然而,到曹睿时不少奸商在谷子里掺水或故意制造薄绢来获利,对这样的经济犯罪魏国虽然处以严刑却屡禁不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睿登基不久就召集群臣商议,并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复行五铢钱。这次的实行相当顺利,终于稳定了金融货币,一直沿用到晋朝都没有大的变动,这应该视为北方经济恢复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抗的间隙,先“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又于“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诸葛亮出兵北伐的间隙),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国以充实焉”,后来关东闹饥荒时甚至有援助的能力。东汉名将马援之“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流传千古,其实他另有一句话同样足以传世:“富国之本,在于食货”。诸葛亮的为人有口皆碑,他的才能也是相当出众,但他的北伐,客观上却是向一个精于“食货”的“富国”上撞,其费力不讨好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蜀汉这方面的资料乏善可陈,目前我能找到唯一有明确记载的政绩就是对都江堰成功的维护(其中或有西蜀不置史官而造成的资料匮乏之因素)。西蜀先天环境优越,本为天府之国,又有都江堰这样的杰作,因此不曾画蛇添足大兴土木,但相当重视对都江堰的维护。诸葛亮为此专门拨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守成也是一项学问,这方面蜀汉作得很不错。然而,蜀汉的底子太薄。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时,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理,导致“奴大欺主”,各地地主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正常的税收都成了问题。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