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操作:用1寸长28号毫针,针尖向颈椎直刺5分左右,有触电感经肩麻至手即可出针,不留针。每日l次,10次1疗程。间隔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
典型病例:苏x,男,46岁。1977年11月14日就诊。诊断:肩痹。患者于1977年10月20日因夜间受凉后出现右肩疼痛,举手抬肩困难,不能穿衣。诊见面色萎黄,舌淡少苔,脉弦缓。右臂活动明显受限,仅能上举80度,不能外展,肩峰及腋后缝有压痛。辨证:肝血不足,筋脉失养,风寒湿痹阻经络。治以驱风除湿,蠲痹止痛。治疗:取扶突穴,针5次,痛减大半,针8次,肩臂疼痛消失,右臂能上举170度,活动已不受限。2年后追访再未复发。
注意事项及禁忌:取穴时勿位置低,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孕妇禁针。有出血性疾患的人禁用。
按语: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过肩部,针刺其经穴扶突,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通利关节的作用。疗效与针感有重要关系,只有针感理想,气至病所,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如肩背痛重,针尖稍向上颈后使针感传至背部。
◎郭效宗:
典型病例:王xx,女,36岁。主诉:打嗝儿20余年。患者在16岁时因家庭包办婚姻,不如己愿,心情抑郁,1940年6月4日吃饭时,突然感到胸堵,吞咽食物时打嗝儿,从此之后每日持续性打嗝不止,经xx医院诊断为膈肌痉挛。服中西药,针灸、理疗、电针均不见效,故前来北京求医。检查:面色暗,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数,心肺正常,其他无阳性所见。诊断:神经性膈肌痉挛。治疗:取扶突穴,用28…30号不锈钢毫针,平刺,气至胸背及手指,约1分钟后打嗝减少,3分钟后停止打嗝儿。每日1次,连续针4次后症状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共针12次。停针3个月后亦未复发。
李XX男,48岁。主诉:右胸背及右上肢有红色疱疹,剧痛10天余。胸背、腋窝、右臂内侧及手指的红色疱疹已化脓,服止痛片后疼痛稍缓解,但时间不长又痛。曾在xx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带状疱疹。服维生素C、四环素,青霉素注射4天病情仍不好转,前来针灸治疗。检查:右胸背及腋窝、臂内侧、右手食、拇指有脓性疱疹,触时痛剧,形状如带状样疱疹,未结痂,皮肤微红。舌质淡,苔白腻而燥,脉浮紧数。血象:白细胞18000/mm3,分类:中性50%,淋巴40%,伊红8%,单核2%。尿检:有草酸胺,其他未见阳性。诊断:病毒性带状泡疹。治疗:取扶突穴,采用清刺法,刺入0。5…0。7cm,气至拇、食、中指为宜。针刺后当时病人自述良好。第2天来诊,手指关节红肿消失,腋、肋、手指疱疹结痂,伸屈时,手及肘有麻木感。第3次针后,右手指仍有肿胀沉的反应。第4次来诊,自觉症状消失,结痂痊愈。连续再针12次(1疗程)。半年后复察,未复发。
12,迎香
【取法】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主治】⑴鼻衄 ⑵胆道蛔虫症
【机理】大肠与肺相表里,肺开窍于鼻。迎香穴又位于鼻部,可宣肺气、通鼻窍,故可治鼻衄及鼻部诸疾。本穴又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胆道与肠道相通,故又可治胆道蛔虫症。
【刺灸法】斜刺,透刺
【治疗经验】
◎吴成善
操作:向内上或向四白穴方向斜刺5分左右,或向鼻通透刺,局部胀痛、流泪,有时扩散至鼻部,留针15分钟(大量出血者可留针30分钟或更长)。一般刺患侧迎香穴即可获效,疗效欠佳时亦可加刺健侧迎香穴。针刺强度:高血压和心脏病、体质虚弱者用弱刺激,其余病例均用强刺激,且每隔3…5分钟提插捻转1次,慢性反复出血病例每日针1次,急性大出血可每隔1…2小时针1次,直至痊愈。
典理病例:傅xx,男,28岁。1983年9月27日就诊。五官科检查有鼻粘膜慢性充血。患者自幼即经常发生鼻衄,曾多方医治无效。近1个多月来几乎每天都要发生鼻衄,伴有头晕心慌、失眠。予针刺双侧迎香穴,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提插捻转l次。针1次出血明显减少,针2次出血停止,再针l次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鼻衄多属心火、肺火、胃火所致。迎香穴属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针刺迎香穴能直接作用于肺和大肠,同时可影响到鼻附近的胃及小肠经,进而作用于脾和心,所以针刺迎香穴能抬疗心火、肺火、胃火等所引起的鼻衄。
◎孙锦章:1976年至1986年,笔者采用针刺迎香透四白穴长时间留针(12…24小时),治疗28例较严重的胆道蛔虫症,取得了显著疗效。一般针刺后半小时左右疼痛即有所缓解,2小时左右疼痛大都消失。本组28例经针刺治疗后,疼痛均获缓解。15例体温升高者,第2次针刺治疗后2天内体温均下降或恢复正常。7例有轻度黄疸者第2次针刺后2…3天,血清胆红质恢复正常。6例B型超声波发现胆总管内有蛔虫光带者,针刺疼痛缓解后3至4天复查,胆总管内蛔虫光带消失。
操作:取稍细有弹性的毫针2支,分别由迎香穴垂直进针,深约0。6…0。7cm,以有痠胀感为度,然后将针斜向外上方刺向四白穴。因进针较深,斜向外上方刺时常刺到颧骨上不能顺利到达四白穴,故需用另一手将颧骨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提起,且需将针柄向下加压,使针呈倒弧形,针尖上翘,避开颧骨。到达四白穴时,患者有麻胀感,有时可麻及上唇。若患者面部组织较厚,无法判定针尖是否到达四白穴时,可继续向前进针,将另一手食指按于眼眶外下缘,可感到针尖与指尖相触,使针尖定于或略穿透四白穴。针刺完成后,用胶布固定针。
针刺进行时用强刺激,留针12…24小时,若患者有发热、黄疸时,针刺疼痛缓解后,过12小时再重复针刺1次,留针时间相同。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28岁。中上腹阵发性钻顶样绞痛反复发作近2周,5天来加剧。于1984年6月11日来院急诊。在当地卫生院用过中药、驱蛔灵、阿托品、强痛定、抗菌素等治疗元效。检查:急腹痛面容,大声呼叫,不时在床上打滚。体温37。5℃。巩膜可疑黄染。中上腹剑突下压痛明显,无肌紧张。白细胞12000/mm3。胆红质为2mg。B型超声波发现胆总管内有蛔虫光带。在检查过程中呕吐2次,并有蛔虫2条。当即针刺迎香透四白穴治疗,留针24小时,并配合补液,应用庆大霉素及解痉剂。针刺后2小时安静入睡,次日疼痛完全消失,剑突下已无压痛。第3日重复针刺,留针24小时。体温已下降至正常。第4日复查白细胞为7400/mm3,复查B超胆总管内蛔虫光带消失。第5日胆红质恢复正常。随诊3月未再发作。
按语:胆道蛔虫在祖国医学称为“蚘(蛔)厥”或“虫心痛”。按经络学说,四白穴属足阳明胃经,迎香穴则是手足阳明之会。胆蛔的症状属于手足阳明经的内脏病症,这是取迎香透四白穴针刺的依据。一般认为,针刺迎香透四白穴,可解除奥狄氏括约肌的痉挛、缓解疼痛。我们认为针刺迎香透四白穴除能解除奥狄氏括约肌的痉挛外,还可能加强胆道的收缩功能,增加胆道内压力。我们认为,针刺迎香透四白穴短期留针法(30分钟)去针后疼痛复发的原因,可能是在去针后作用迅速消失,而在很短时间内蛔虫不太可能迅速退出,而致症状复发。长时间留针即可增强功效,避免复发。
足阳明胃经穴
1.承泣
【取法】正坐,两目正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近视眼
【机理】承泣穴是阳跷、任脉、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且足阳明经起于鼻梁上,左右相交,交会于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即目旁睛明穴,由此下行。故承泣穴可明目,为治疗目疾的常用穴。
【刺灸法】斜刺
【治疗经验】
◎葛书翰、霍鲁莉:治疗前的视力与针刺疗效有明显关系。
操作:选用30号1。5寸毫针,在承泣穴进针,以30度角向睛明方向斜刺,当刺入1寸左右,眼区周围有痠胀感或流泪时,轻轻捣刺3…5次,留针10分钟。出针后按压局部1…2分钟。因眼区血管丰富,针刺时手法要轻,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以免引起出血。
典型病例:李xx,女,15岁。主诉:视力减退半年。未配戴过眼镜,无遗传因素。1978年8月8日来院针灸。眼科检查:视力左0。7,右0。6。屈光度数:左…0。5D,右…0。5D,双眼底正常。诊断:能近怯远症(近视)。治疗:针双承泣穴,针2次后,视力双0。7。针5次后,视力左0。9。右0。8。针20次后,视力左1。5,右1。2。针后1年随访,视力双1。0。
按语:承泣穴为足阳明胃经经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可调理气血。睛明为膀胱经与胃经之交会穴。针刺承泣透睛明,可同时激发胃经与膀胱经之经气,使眼区气血充实,而且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故可缓解睫状肌痉挛,使视力增进。
2.四白穴
【取法】正坐,在承泣直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面肌痉挛
【机理】面肌痉挛,为阳明经筋病,为经筋受寒所致。因阳明经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颧部,足阳明经筋发病……颊筋有寒,则发生拘急,牵引颊部致口角移动。”取四白穴以驱风散寒,故可治此病。
【刺灸法】针刺,埋针
【治疗经验】
◎张乃青:
操作:取30号1寸毫针,单手进针,直刺边捻边进,深2…3分,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及口角即停捻留针10…15分钟,出针后用特制掀针0。5…0。6cm(根据患者面部肌肉肥瘦而定)从原针孔刺入,用直径1cm圆形胶布固定5…6天出针。间隔2…3日再治如上法,5次为1疗程。
典型病例:范xx,女,34岁。1979年3月8日就诊。主诉:常感右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已有10余年,近2年逐渐加剧。说话、洗脸、急躁时更易发作。甚至在步行之际突然发作,目不能睁,不敢举足前进。经过中、西医治疗,症情毫未改善。检查:五官正常,语言清晰,四肢运动无障碍。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除见面部阵发性抽搐外,余无特殊发现。诊断:面肌痉挛症。治疗:取患侧四白穴,先针刺后埋针,经治2疗程面肌痉挛显减,3疗程痊愈。随访多次,面肌痉挛未曾再发。
按语:我治“面肌痉挛”是根据祖国医学.风胜则动”及“阳明经脉行面”的理论。认为本症的病因是“内风”或“外风分乘袭阳明。以致阳明经脉阻滞,气血运行失常,致痉挛时作。故取阳明经之四白穴以解痉而熄风。前贤又有“静以久留”之明训,埋针久留可更进一步起到熄风解痉遏制肌肉抽动的作用。验之临床,恰合理想。
3.颊车
【取法】张口,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咬牙时,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
【主治】颞颌关节脱位
【机理】颊车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位于颞颌关节之下,按摩本穴可疏通气血,缓解咀嚼肌痉挛,有利于颞颌关节复位。
【刺灸法】按摩
【治疗经验】
◎姚朗:笔者用此法为15例单侧颞颌关节脱位者施行整复,均获成功。操作时间3…6分钟,病员没有痛苦感。
操作:病员坐位,枕后及背部依靠墙壁或椅背。嘱面部放松,头向健侧转动45度。操作者面对病员站立,左侧脱位,术者以右手拇指按摩左侧颊车穴,而左手控制颏部。反之亦然。穴位按摩时由轻逐步加重,同时有推下颌角向后下的动作。当病员由痠胀变得发麻时,控制颊部的手轻轻向后推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弹响感而复位。
典型病例:张xx,男,54岁。于1983年8月5日清晨打哈欠时,左侧耳前处疼痛,随即口不能闭合,略向右歪,说话不清,口涎外溢。当地医院诊为“左颞颌关节脱位”。先后经两位医生口内整复未能成功。来诊时除上述症状与体征外,口腔有血迹,左耳前方可触一空凹,压痛。左咀嚼肌明显紧张。采用操作中所介绍的方法,按摩左侧颊车穴,经3分半钟后,轻松整复,崎形消失,闭口自然。
注意事项:首先诊断要正确,特别是左右不应寻错。脱位后,颏部前突偏向健侧,患侧耳前方有空虚感及轻度压痛。同侧按摩开始时,手法一定要轻柔,避免咀嚼肌进一步紧张。否则使复位困难。
复位后,在麻木感消失前,张口动作不宜过大,以免再脱位。
按语:颊车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颊车穴在咀嚼肌的附着处。按摩同侧的颊车穴,利用穴位的近治作用,可使该侧咀嚼肌松弛,对颞颌关节亦有疏理、镇痛作用。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