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

第6节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第6节

小说: 单穴治病选萃 主编:吕景山(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ㄋ笊疃取4朔ㄎ尥次薮瓷擞钟姓刖囊谎牧菩В瘟坪竽芊来瞬「捶ⅰH�1次,5次为1疗程。
  操作:患者曲肘立拳,以氦氖激光之光束对准穴位,功率2。5…5毫瓦,输出电源7毫安,照距30cm,光斑直径2mm,照时每次单侧10分钟,5次为l疗程。
  典型病例:黄x,女,7岁。1981年7月10日就诊,诊断为小儿丘疹性荨麻疹。发疹3天,背及四肢伸侧为多,疹子大小不等,大如花生米,小如黄豆,高出皮肤,呈梭形。检查:体温38。5℃,舌苔薄,指纹紫,心肺(…)。经住小儿科输液加氢考3天热退,疹子仍不断发,停药经上法治疗1次即愈出院。
  8.臂臑
  【取法】在曲池和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取穴。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主治】⑴麦粒肿 ⑵视神经萎缩
  【机理】阳明经多气多血,手阳明之络脉,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经脉(宗脉)会合,故本穴可以治疗以上诸症。
  【刺灸法】直刺,斜刺
  【治疗经验】
  ◎张智龙:麦粒肿俗称针眼,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属外感风热毒邪或脾胃蕴热,热毒上攻,壅于胞睑所致。笔者临床独取臂臑穴治疗本病,每每获效。
  操作:用1。5寸毫针,得气后行徐疾提插手法,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
  典型病例:薛x,女,24岁。就诊于1989年8月14日。主诉:左上眼睑有一小脓肿疼痛1天余。患者发病数天前,因过食辛辣之品,而诱发左上眼睑红肿。初起微痒微痛,继之则形成硬结红肿。曾针刺和外用西药治疗,病情未见好转,遂邀余诊治。查:左上眼睑有2×2mm2红肿硬结,按之痛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湿热蕴结肠胃,热毒上攻,气血凝滞,壅阻于胞睑。取左侧臂臑穴,进针得气后,施以徐疾提插泻法,行针中病人即感上眼睑疼痛减轻,留针15分钟,翌日上眼睑红肿疼痛全消。
  按语:用臂臑治疗麦粒肿,是先师李毓麟主任医师临床实践之所得,验之临床每每获效。考臂臑乃手阳明、手足太阳、阳维之会穴,而手足太阳经又交会于睛明,阳维起于金门,沿足少阳循经上行,过臂臑后,复沿手足少阳经上头,终于阳白,故泻之能通阳泻热而明目。笔者取用本穴时,常于三角肌抵止部,肱骨后缘取之。左病取左,右病取右。留针时间不宜太长。
  ◎李美琪:我院眼科曾用此穴治疗视神经萎缩和中心视网膜炎,获得满意疗效。
  操作:用28号或30号的1寸或1。5寸毫针,进针得气后作较强捻转手法,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行针1…2次,针尖方向向上,使针感上传。
  典型病例:缪XX,x,男,10个月。1989年6月17日母诉,患儿因早产,母患子痫大出血,行剖腹产产出时胎儿窒息,经抢救脱险。刻下患儿智力较差,不会讲话,颈软低头动作,听力差,视物不清。眼科检查,诊断为:“视神经和视网膜发育不良”。四肢活动可,但不能独坐和站立,胃纳、二便均正常,市儿童医院诊为“脑发育不全”。针灸治疗除取百会、大椎、听会、翳风、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等穴,醒脑开窍促进肢体恢复外,用臂臑治疗视物不清,经1个月的治疗,患儿眼睛能看到东西,耳也能听到。经针刺半年患儿智力、视力、听力全部恢复正常,目前能扶物行走。
  按语:臂臑穴属手阳明多气多血之经,用此穴主要是疏通经气,促使气血流畅,目得血而能视,所以能明目。
  9。肩髃
  【取法】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取穴。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就是肩髃穴。
  【主治】⑴肩关节周围炎 ⑵急性踝关节扭伤
  【机理】肩髃穴为手阳明与阳跷脉之交会穴,阳跷脉主于运动,阳明之筋又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具有通经活络、理气散结之功,故可治疗以上诸症。
  【刺灸法】斜刺,放血、拔罐
  【治疗经验】
  ◎喻喜春:用该穴刺络放血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很有效,是治疗此病必用之穴。隔2…3天放血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一般2…4个疗程多能治愈。
  操作:手下垂或手臂垫高平放,以细三棱针点刺穴位皮肤,拔罐吸出血2…5ml。
  典型病例:姚XX,女,49岁。1985年11月11日就诊。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左肩疼痛已1个多月,活动困难,上举不能,夜不能睡。用中西药物无效。摄片关节周围稍有骨质增生。以细三棱针点刺该穴,拔罐吸血约5ml,隔天1次,连续10次后,疼痛消失,活动亦改善。
  ◎张勤:笔者近年来用肩髃穴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大多1…2次治愈。
  操作:用30号0。5…1。5寸毫针,呈45°角斜刺进针,得气针感下传至手为最佳。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5分钟,每隔15分钟行手法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典型病例:江XX,4岁。1987年11月3日晚6时就诊。诊断:左踝关节挫伤。因乘坐自行车后架上,不慎将左足绞入车轮而致足面挫伤,踝关节痛并有青肿,不能直立及行走。查未见骨折。予肩髃行针,5分钟后痛减,20分钟后可直立跛行,45分钟后取针,即高兴自己走回家。次日踝未见肿,仍呈青色,踝关节功能正常,无跛行,7日后复诊痊愈。
  按语: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阳明、阳跷之会穴。跷脉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主一身之跷捷。取该穴可疏散经络风湿,活血化瘀,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林凡:肩臂疼痛中老年人多见,取手阳明大肠经本经穴肩髃,只用患侧,3…5次必爽。
  操作:用1。5寸长毫针,垂直快速进针约1寸,中强刺激,向上下放射较佳。
  典型病例:李xx,男,40岁。1984年2月10日就诊。主诉:右肩臂痛月余,加重1周。1个月前始感肩臂痛,便至泸州X中医院就诊,经骨科检查诊断为“肩周炎”,外敷药膏、内服法风止痛剂,时轻时重,转请西医理疗、服药、贴虎骨麝香止痛膏,效果不佳。l周前疼痛加剧,不能举臂,复请中医骨科治疗,仍未缓解,前来求针。针刺右肩髃穴,当即疼痛减轻。翌日复来,自述可以举臂,唯觉疼痛尚明显,又行一针,痛感消除。第三日来诊,仅用针以巩固。后观察月余,未见复发,已能驾驶行车。
  10。天鼎
  【取法】正坐、微仰头,在扶突穴直下1寸,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取穴。
  【主治】⑴上肢麻木 ⑵漏肩风(肩周炎) ⑶右肋间痛
  【机理】天鼎穴治疗以上诸症,属局部、邻近用穴。
  【刺灸法】指针,直刺
  【治疗经验】
  ◎吴穆:笔者20余年用本法治疗上肢麻木453例,痊愈65。8%,显效28。4%,无效6%。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偏健侧,呈45°,然后一手提托健侧枕骨部向患侧耳前方用力抬拉,另一手拇指指针对准天鼎穴向健侧肩上方用力顶推,一拉一推要同时用力方能奏效。若指针时有回位的“咔啪”声,疗效最佳,表明指针成功。
  典型病例:马xx,男,45岁。主诉:因车祸左上肢麻木月余,经本院骨科治疗无效,转诊我科。查体:一般情况尚可,久病体虚,脉弦苔薄白。针刺左上肢痛觉迟钝,左肩不能高举向后背手只能到臀部。经络诊查:左天鼎穴压痛有凸起顶手物。X片显示C4、5、6椎弓根处呈双边双影。用指针疗法治疗10次,患者左上肢麻木消失,肩肘腕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李骘:笔者30年来用此法治疗漏肩风患者多例,平均治疗3…5次,尤对肩关节功能障碍者恢复上肢抬举功能更为显著,而止痛效果次之,病程越短,效果越佳。
  操作:患者昂首正坐,臂下垂,以1。5寸毫针捻转直刺入0。8…1寸,得气后有麻胀感由颈沿手阳明经传到食指端为度,不留针,将针捻转退出。当即让患者做上肢抬举动作,以视效果,其遗留针感常持续10…20分钟。每日施针1次。
  典型病例:刘XX,男,52岁。1980年3月21日来诊。主诉:右肩痛,上肢不能抬举20天。由于睡卧露肩,醒后右肩有冷痛感,抬臂受限,曾自拔火罐、热敷及理疗10次,肩痛稍轻,但活动受限,右上肢前移约70度,外展45度,后伸约15度,不能做摘帽动作。查体:右肩外观无红肿胀,肩关节周围及臂臑前廉压痛,苔薄白,脉弦。诊为:漏肩风(肩周炎)。治疗:取右侧天鼎穴,用毫针捻转刺入1寸许,患者自觉颈部胀且微痛,同时有痠麻感贯肩部,沿上肢外侧前缘经肘、腕直达食指端,若触电样,当即出针。让患者立刻做上肢抬举动作,见:右上肢前移90度,外展90度,后伸约45度,略低首可自脱帽。翌日复诊时,右上肢前移、外展已正常,唯后伸、上举仍受限。再如法施针,经3次治疗,右上肢抬举挥动正常。观察1周未复发。
  注意事项:因该穴从解剖部位上看,靠近颈动脉、臂丛神经,下有锁骨下皮神经和膈神经分支,故勿深刺、勿捣针、勿向下斜刺,以免刺破血管造成局部血肿,或胸膈不适,或出现气胸。
  按语:漏肩风一症,即肩关节周围炎。多由外感风寒之邪,客阻经络,致气血凝泣不行,发为痹痛。因其病位在手阳明,故取天鼎穴。天鼎穴据诸典籍所载,尚无治肩痛之说,此为本人多年之临床经验,其效卓然,为此介绍。
  ◎郭效宗
  操作:采用提插捻转法,气至背肋及手指大拇指、食指为宜。提插捻转法是左手食指固定穴位,右手持针,捻转刺入皮内后,提插寻找感觉,气至往返提插捻转3遍,大约3分钟就能产生效用。
  典型病例:常XX,男,54岁。主诉:右肋间痛已8年左右。平常右肋间酸胀痛,偶而出现肋间错气感觉,天气变化时则右背部痛增剧,在XX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肋间神经痛,曾服可地松及保太松,中医贴膏药,症状不减轻,胸痛越来越重,前来本院要求针灸治疗。检查:X光片右胸膜有积液,右肺下界有模糊阴影,体温38℃,血沉60mm,白细胞12000/mm3;分类:中性50%,淋巴40,单核10。右肺听诊上、中、下呼吸音弱,肺底有水泡音。舌质淡,苔黄而干,脉弦数。诊断:右肋间痛。中医辨证:肝气郁结。治疗:按审有效点的规律,审出天鼎穴,针刺后,右肋间神经痛缓解。连针12次,右肋间痛消失。
  11.扶突
  【取法】正坐,微仰头,在颈部侧面,结喉旁开3寸,约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主治】⑴呃逆 ⑵肩痹 ⑶带状疱疹
  【机理】扶突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肺与大肠相表里,针扶突可疏风散热解毒,可治病毒性带状疱疹。治肩痹属局部、邻近取穴。治呃逆,可能是间接影响了膈神经的功能。
  【刺灸法】直刺法,平刺,清刺
  【治疗经验】
  ◎葛书翰、霍鲁莉:我们采用针刺双扶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收到明显疗效。
  操作:选用28号1。5寸毫针,由穴位处水平方向刺向颈椎,当出现触电样针感向肩或手放散时,留针10分钟。
  典型病例:杨xx,男,59岁。主诉:呃逆反复发作5天。病史:因脑血栓形成致半身不遂,于1985年10月26日入我院内科治疗。5天前突然出现呃逆,几分钟一次,自己不能控制。近2天呃逆发作频繁,几秒钟发作一次,严重影响饮食与休息。曾口服镇静药及静点奴夫卡因2天无效,又针刺天突、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4次,也未奏效。胸透检查:呃逆时见膈肌有逆蠕动。舌质红,苔薄腻,脉弦。辨证:胃膈之气失宣,胃气上逆。诊断:哕证(顽固性呃逆)。治疗:取双侧扶突穴,当出现触电样针感后留针10分钟,每日针1次,针2次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针6次后,呃逆完全停止,观察2周,未见发作。
  按语:扶突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胃经与大肠经相联系,刺之可通经活络,降上逆之胃气。从解剖学角度看,扶突穴的深部有3、4、5颈神经的前支通过,而3、4、5颈神经的前支共同构成膈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针刺扶突穴,能直接抑制膈神经的兴奋性,从根本上解除膈神经痉挛,达到降逆解痉之目的。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与针感密切相关,必须达到触电样针感向肩或上肢传导,方能取得理想疗效。
  ◎史春印:近20年来运用此穴治疗肩痹效果甚好,轻者1…3次治愈,重者30次治愈。
  操作:用1寸长28号毫针,针尖向颈椎直刺5分左右,有触电感经肩麻至手即可出针,不留针。每日l次,10次1疗程。间隔休息3…5天,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