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侯 会 >

第2节

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侯 会-第2节

小说: 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侯 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个例子,想说说元杂剧水浒戏,这应该是北派的水浒故事了。元杂剧起源于北方,那么,元杂剧水浒戏今天我们知道的有几十种,其中有剧本完整保存下来的大概十种左右。确定有作家名称的更少,三四种。其中有一种是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有一种是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还有李文尉的《燕青薄鱼》;再有一个是李志远的《还牢陌》,这四本比较确切,是元代的作品。还有几种像《征豹恩》、《黄花玉》、《五虎大劫牢》、《七虎闹同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首先作者就不详,年代也不好断定,有人说可能是元末明初作品。另外还有大量的水浒戏,我们只知道一个名目,剧本失传了。那么在这些水浒戏当中我们发现,以谁为主角的最多呢?李逵,黑旋风,也有跟武松有关的,有个叫《双献功武松大报仇》,还有个叫《折担儿武松打虎》。我想这是不是就是小说里武松打虎的雏形。元杂剧对水浒的贡献我觉得有这么两点:一点就是确立了梁山泊的正确位置;为什么呢?因为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山东人,康进之、高文秀,高文秀就是东平人,梁山泊就在东平,就在高文秀的脚下。他当然不会把这个梁山泊写到太行山去。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宋江上场有一段开场白,把梁山泊的位置说得非常清楚,念了这么几句:“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巷汊数十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郡。”把这个地理位置说得非常地明确。只有山东人才能有这样精确的地理知识。那么,这段文字整个被《水浒传》的作者抄录到小说第78回的开篇处,这是一点。再一点呢,宋江在开场白中提到梁山好汉有三十六大伙儿、七十二小伙儿。我们想这个大概就是由三十六人转向一百零八人的一个前奏。三十六大伙儿应该有三十六个大头目,七十二小伙儿有七十二个小头目,加起来一百零八人,这个后来就到小说里形成天罡地煞。 
  所以我们说元杂剧对《水浒传》的贡献是确定了一个大的背景,一个是准确的地理位置。再有一个,好汉的数目,头领的数目,都确定了。但是《水浒传》在创作的过程中,从元杂剧吸取的具体故事情节非常少,大概有这么三两处:一个就是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到了《水浒传》,咱们翻一翻第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这一段是从元杂剧来的。另外这个武松打虎,因《折担儿武松打虎》那个剧本现在已经失传了。我们想《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是不是从那儿来的,这是一个猜测。那么接下来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两位最后的写定者,把这个流传于民间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层次比较低的这些原始传说。早期作品加以汇集、整理、加工、创作,才使一部民间的作品升格为一部高水平的文学巨著。没有施耐庵、罗贯中应该说就没有《水浒传》。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真正的成书时间应该是明代嘉靖年间,也就是1522年以后,那么这样一看呢,《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大概要长达四百年之久。具体最后写定者姓名我们已经无从考察,但是我觉得不妨碍我们把施耐庵、罗贯中看成是水浒作家群的一个代表。他们代表着《水浒传》创作的一个最高水平,文人阶段的一个最高水平,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那么说到这儿,我们仍旧没有能够破解《水浒传》的成书之谜。刚才我们提到了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到了小说发展到千军万马。历史上的宋江呢,是小部队流动作战,到了《水浒传》里头变成大规模的水上军事对抗。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怎么来的?有人这样解释,他说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虚构。那么,《水浒传》作者完全可以凭借着虚构来完成这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因为我们知道《水浒传》它是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之一。那么小说家呢,尝试着进行这种长篇创作,恐怕他的能力、那种虚构的能力没有这么高明。那么我就这样设想,我说长篇小说的写作,实际上是一只大筐,是个大筐,那么当这个小说家尝试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时候,他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上哪儿找这么多的材料来填满这只大筐。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那一点点材料,我觉得是不足以填充长篇小说的这么一个框架。所以我想如果换了我们,我们会怎么办?我想我们无疑会打破宋江起义历史史实的这个框框,我们到处去找材料。凡是农民起义的材料、民族战争的材料,无论发生在哪朝哪代,无论发生在南方北方,有一句话就是:拣到筐里就是菜。来填满这只大筐,这个是作者所要做的。这个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普遍的做法,一个普遍的规律。鲁迅曾经这样说,他说他所写的这个小说人物呢,没有具体的模特,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上海、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想《水浒传》也应该是一个拼凑起来的农民起义。而且我们现在通过研究发现,《水浒传》作者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我也举几个例子,比如咱们读《水浒传》,读到《水浒传》的第一任的山寨头领是谁?王伦,王伦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北宋庆历年间一次士兵起义的领袖,带领着几百个士兵活动在山东、苏北一带,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他起义的时间早于宋江起义七八十年,那么被作者也拿来充实他这部小说,变成山寨的第一任领袖,这是一个例子。 
  再一个例子,方腊起义的故事也被小说家写入小说,方腊在小说当中除了作为宋江起义的对立面,那么很重要一点,有关方腊的一些史实也被用来描写宋江。比如说小说里写有个童贯,童贯是北宋王朝的枢密史,相当于国防部长。他曾经率领大军镇压宋江起义,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嘛。那么事实上作为国防部长率领大军来攻打宋江这是不可能的事儿。宋江三十六人,杀鸡焉用宰牛刀,那么童贯镇压过谁呢,镇压过方腊。所以他把童贯镇压方腊这段史实挪来写宋江。此外,有一个学者还曾经提到,他说方腊的家乡那个村叫碣村,而水浒小说里头阮氏三雄、晁盖都在石碣村,他认为这是用了方腊的素材。 
  再举,比如一百二十回《水浒传》,也就是《水浒全传》当中插增了征田虎、征王庆,那么学者考证田虎、王庆也都是历史上真实的农民起义领袖。这个都是有据可查的。此外呢,《水浒传》当中有很多梁山好汉都有着历史真人的原形。像杨志、刘唐、张横、解宝、史进、关胜、张顺。张顺这个人实有其人,他是南宋末年抗击蒙古人的一个民间好汉、一个民兵头领,最后也是死在水里,乱箭射死。跟《水浒传》里写的那个张顺死于西湖可以说连细节都是相同的。总之,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看,《水浒传》不愧称之为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不是哪一次农民起义的忠实记录,它是对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包括宋江起义之前、之后农民起义、民族战争的一个全景式描述。既有历史的真实厚重,又有史诗的壮丽恢弘。 
  那么说到这儿呢,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决。就是我们说这个“水浒”,“浒”是什么意思?“浒”是水涯的意思、水边的意思,水浒是发生在水边上的英雄造反的故事。那么顾名思义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水边,水在这个小说当中应该扮演主角。如果没有水的话,连这个书名都失去意义了。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并不曾在水边安营扎寨,甚至于早期某派故事里头只提太行山,不提梁山泊,好像宋江不是“水寇”,而是“山贼”,所以我就想探讨这个问题,《水浒传》里的水是从何而来的?那有人就说了,说梁山泊那儿不是有水嘛,梁山泊有没有农民起义呀?如果有农民起义的话,被小说家吸收来,梁山泊确实有一些民间武装在那儿活动过。但是总的来讲,从历史上考察,都是一些小部队、小规模、小打小闹,没有那样大规模安营扎寨的,没有这样的历史记录。 
  清代的时候,有一个姓曹的官员到山东的寿章去做知县,到了那儿以后,听说梁山泊在附近,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到那里去旅游观光去了,结果到那儿一看,大失所望。一看梁山就是小山坡,梁山泊一点儿水都没有,完全干了。老百姓喝水得靠打井,无一泉一溪,无险可守。也就是说,梁山泊这个地儿,实际上不适于军队大规模驻扎、建起水寨抗击官军,不适合。那么我想,《水浒传》的作者对绿林题材非常感兴趣,我们还应该到农民起义的历史当中去寻找这样一次水泊聚义的模式。我就想有没有这样一次农民起义?首先它规模应该非常大,参加的人数几万人,十几万人;再有,它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那么最重要的一条,我想这次起义应该是借助一个大湖大泽、大的水面建筑山水寨来抗击官军。那么朝廷为了镇压这些起义军,应该是投入大量的部队或者剿抚并举,使用招安的手段,最后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了。那么,农民起义军被改变成官军,或者是抵御外寇,或者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军,有没有这样一次农民起义?如果有,可以作为《水浒传》故事的一个原形。后来我们就考察农民起义的历史,还真的发现有这么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南宋初年的洞庭湖钟相、杨幺大起义。那么这次起义呢,兴起于南宋初年的建炎年间,前后长达五六年之久,给南宋王朝带来沉重打击。因此呢,在官私史书、文人笔记、民间传闻都留下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尤其我觉得应该注意的,就是说这次起义离宋江起义非常近,宋江起义大概失败的时候是宣和三年,1122年,而洞庭起义开始的那年是1130年,前后相差八年。历史上八年就是一瞬之间,我们可以说宋江起义和洞庭湖起义它们的民间传说是混在一块儿在民间流传的,很容易相互借鉴。 
  那么下边呢,我想做这么一个工作,就是我们比较一下:一个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一个是小说里描写的宋江起义;一个是洞庭湖起义。我们把三种资料放在一块儿来比一比,看看小说里的描写是更接近历史上的宋江呢?还是更接近洞庭湖是钟相、杨幺。第一方面,我想先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先说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它的战斗区域是河北、山东、苏北,主要是流动作战,根本没到过梁山泊,更没有在梁山泊聚水结寨的这种记录。总之一句话,跟水没有关系,这是历史上的宋江。那么小说里的宋江就不同,凭借八百里梁山泊,建筑山水寨抵御官军,水在水浒故事里头是重要角色了。再看洞庭起义,洞庭湖真正是八百里洞庭湖,周长八九百里,港汊纵横、地形复杂,有山有水,有君山,杨幺的大寨建在君山,杨幺建的水寨,最多的时候,全盛时期七十多座,抵御官军。所以我们翻遍农民战争史发现,凭借大湖大泽建水寨抵御官军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洞庭湖是惟一的一次。这是从地理环境来看,小说更接近洞庭湖,远离历史上的宋江。 
  从起义的规模上来看,历史上的宋江队伍只有三十六人,即便后来有所发展,也就是几百人。我们看它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后来张叔夜以一州一县之兵就把他给打败了,说明战斗力还是有限的。到了《水浒传》,宋江的义军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一开始三五百人,后来发展为几千人。如果你仔细读读那个小说,小说写得真是精致极了。它这个发展有个过程,哪一次的战争,调动多少部队,它是不断壮大的一个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到了最后,接受招安的时候,号称是梁山泊十万之众、十万人。 
  再来看洞庭湖,洞庭湖上关于钟相、杨幺起义的人数文献记载不同,也是起义发展历史时期不同吧。有的记载说是两万人,《宋汇要辑稿》里头提到两万人。那个《皇宋十朝纲要》里头提到十万人,这跟梁山就非常接近了。也有说十几万人,甚至最多的说四十万人。我想这个四十万人里是不是带着家眷老小。因为那个农民起义不是正规部队,拉家带口,为逃避战争的威胁,四十万人,我想也有这种可能。那么最准确的一种资料,应该是岳飞的孙子岳珂他编了一部书《金佗粹编》,它里边提到是“有众八万、号十万”。就是说起义军真正能打仗的精锐部队八万人,号称十万,兵不厌诈,对外号称壮大声势,号称十万,这个和《水浒传》的数目都是非常接近的。 
  第三方面,从起义成员的籍贯和他们的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