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30节

历代皇陵-第30节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偃赵丹之子244—236悼襄王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迁赵偃之子235—228幽穆王被秦流放到湖北房县不知所终

  赵嘉赵迁之子227—222代王河北省蔚县猫八庄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赵国先祖世系表

  (起1N点1N中1N文1N网更新时间:2007…4…19 22:11:00  本章字数:408)

  陵名先祖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女修颛顼孙女夏王朝

  大业女修之子

  伯益大业之子

  大廉伯益之子

  孟戏大廉玄孙商王朝

  中衍孟戏之弟

  中谲中衍玄孙

  蜚蠊中谲之子

  恶来蜚蠊之子周王朝

  季胜恶来之弟

  孟增季胜之子

  衡父孟增之子

  造父衡父之子

  庵父造父四世孙

  赵带庵父之子

  赵夙叔带三世孙

  共孟赵夙之子

  赵衰共孟之子成子

  赵盾赵衰之子宣子

  赵朔赵盾之子

  赵武赵朔之子文子

  景叔赵武之子

  赵鞅景叔之子简子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无恤赵鞅庶子襄子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嘉赵无恤之第恒子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浣赵无恤侄孙献侯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五章 战国七雄 (四) 中山国

  (起6H点6H中6H文6H网更新时间:2007…4…20 21:04:00  本章字数:1427)

  中山国是春秋晚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的分支白狄所建。狄族是北方以游牧为业的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在今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之间。狄族的种姓繁多,如白狄、赤狄、长狄等。春秋时,狄族活动最盛,曾灭邢(今河北邢台市)、卫(今河南省淇县)、温(今河南济源市)等国,并曾西侵周、郑,东侵齐鲁,为当时华夏地区的劲敌。白狄,厘姓。原居住在陕西省延安一带,后东迁到河北境内。白狄曾建有肥(今河北藁城市,公元前530年被晋所灭)、鼓(今河北省晋县,公元前520年被晋所灭)、鲜虞(今河北省唐县,公元前510年被楚所灭)等国。公元前506年鲜虞又复国改名中山,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市)。公元前489年以后,中山国屡遭晋国攻打,以至亡国。公元前414年,中山文公在顾(今河北正定东北30公里的新城铺镇)又重建中山国。公元前406年又被魏所灭,并派公子击驻守中山。公元前378年中山恒公又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由此中山国开始强大。中山国盛时的疆域有北自河北安新县经徐水向西到燕长城,南到今河北赞皇、高邑一带,西到太行山麓,东到河北衡水,成为战国时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23年,中山国和魏、赵、韩、燕同时称王。以后,中山遭到赵国接连不断的攻打,终于在公元前296年被赵灭亡。中山国君厘尚被送回老家肤施(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无定河北岸)。

  中山国自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复国至公元前296年被赵所灭历六王,一百一十八年。

  【中山国王陵】中山国二次建都于顾,前后共历一百零三年,王陵尚未发现。战国中期的中山国王陵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此处共有编为一至六号的6座大墓,分处于两个陵区之间。一处在中山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的西灵山南坡高地上,一二号墓东西并列;另一处在灵寿故城内西北部,三至六号墓东西向错列。1974至1978年发掘了一和六号墓。经考证,一号墓为中山王堞的墓,此墓封土高15米,底边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自下而上呈三级台阶状。上面有台榭式建筑遗址。规模巨大,墓室平面近方形,每边长29米,南北两边各有110的墓道,墓室内分椁室和3个库。一号墓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是故城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两个墓早年均以多次被盗,一号墓椁室仅出土一件中山王陵“兆域图”铜板,这是一份王陵建筑的设计图,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发现,说明战国时期已有专司王陵建设的部门和官员,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外藏库出土铜列鼎9件,还有四盍及扁钟、石便磬等随葬礼器,具有可与天子相比的王者规格,出土的“山”字形铜制大型礼器5件,最高者达1&;#8226;43米,可列于帐前和帐周围,十分雄伟,象征王者权威,为中山国所特有,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发现。墓内还出土了国王使用的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十五连盏组装灯、虎唑鹿、犀牛、牛、三件错金银屏风座、简易活动帐架、中山古酒和中山侯铜钺等罕见文物。中山陵出土的许多铜器上都刻或铸有铭文,特别是铁足大鼎夔龙饰方壶和一园壶均有长篇铭文,共1099字,确却地说明了墓主是中山王堞,制器时间约为公元前321到324年,埋葬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10年。这些文物的出土、铜器铭文和及其表现的陵寝制度,反映出中山国与当时的中原文化特别是同魏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某些文物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号墓周围还有6个陪葬坑、2个车马坑、1个杂葬坑。六号墓形制和一号墓相近,只是规模稍小,其东西两侧有陪葬坑3座,南面有2座对称的长方形杂葬坑。

  

  起6H点6H中6H文6H网6H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中山国世系表 《战国》(公元前)

  (起1L点1L中1L文1L网更新时间:2007…4…20 21:05:00  本章字数:216)

  陵名先祖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文公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文公之子414—406武公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武公之子378—340桓公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桓公之子399—320成公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鬻成公之子319—312中山王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訾厘鬻之子311—299中山王死于齐地

  厘尚厘訾之子298—294中山君不知所终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六章 秦汉时期 (一)秦王朝

  (起1F点1F中1F文1F网更新时间:2007…4…21 20:26:00  本章字数:9209)

  秦王朝是西周时期十二诸侯、东周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第36位国君庄襄王的儿子赢政建立的。赢政在消灭了战国时期最后6个国家后,结束了诸侯长期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后的秦王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北到长城,南到南海。人口2000万,大大超过了以前历代王朝。赢政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以秦国现有的制度为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实行全面的改革。首先,赢政感觉以前“王”的称号涵义狭小,不能显示出自己统一全国的无量功德和君王至上的权威。于是就责成群臣议论更新称号。群臣和博士(掌管图书和研究历史的官员)认为:秦王平定天下,功业空前,是古代帝王所不能相比的。鉴于古有三皇(这里指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的传说,建议称号改为“泰皇”。命为“制”(制:皇帝对事件的意见,指示和对官员的任免);令为“诏”(诏:皇帝发布的带有法制、规定一类性质的告示);自称为“朕”(朕:秦始皇以前,人人都可以用朕自称,秦始皇之后,朕只用作皇帝自称);皇帝行使权利的印鉴称“玉玺”,而只有玉玺才能用玉料制做。秦王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号为“皇帝”,并批准使用“制”、“诏”、“朕”、“玺”四字为皇帝的专用术语,别人不得使用。以前,帝王或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要为他追加一个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叫做“谥号”。赢政说:“死后按生平事迹确定谥号,就是让儿子评论父亲,臣子评论君王,实在没有什么意义。现在,从我开始称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

  秦始皇在确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开始着手让社会承认秦王朝的正统地位。战国时盛行五行始终学说,即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的道理来附会王朝的命运,叫做五德。这种学说认为,五行相克,才导致朝代的更换。舜为土德,夏为木德,木克土;商为金德,金克木;周为火德,火克金,他们都是历史上大家公认的正统朝代。现在秦国取代周朝,周朝为火,而水克火,所以,秦朝应以水为德。于是颁布新的“正朔”,以每年的阴历十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以表示新朝代的开始,并把黄河(古称河)改为“德水”。按五行学说,水德具有黑暗阴冷、严酷无情的特性,故秦人崇尚黑色,衣服和旗帜都是黑色的,就连老百姓也称为“黔(黑色)首”。明确了秦朝应占水德,也就明确了秦国代周的合理性,接着,秦始皇又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告祭天神、地祗,把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进一步确立起来。王朝的正统地位和皇帝的名号确定以后,为了充分实施自己的最高权利,秦始皇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他白天断狱,夜批公文,他给自己规定不批完一石公文(秦代公文使用竹简木犊,一石公文约合现在的60市斤)决不休息。

  秦始皇根据以前王朝的弊政和秦朝当时的情况,作了以下改革:

  (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把怎样处理朝廷和地方的关系作为一件大事交给群臣讨论。丞相王涫主张应效法周朝实行分封制,他的这个建议大多数人表示赞同。然而廷尉(最高司法官)李斯却独执己见,他说:“周文王和周武王曾分封许多同姓子弟,可是后代因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人,诸侯之间互相残杀,以致周天子都不能制止。现在陛下统一了天下,又设置了由朝廷直接控制的郡县。对诸位皇子和功臣都用国家的赋税给予重赏(即以后朝廷的俸禄、现在的工资)这样很容易掌握和控制,没有了地盘和权利之争,这是安定国家的好措施”。秦始皇说:“起初,天下百姓就是因为诸侯王之间的战乱不息而痛苦不堪。如果又重新分封诸国,这是种下战乱的祸根。廷尉的话是正确的”。于是,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即现在的地区),以后又发展到40个。郡的长官直接由朝廷管辖,皇帝任命。郡以下又设若干县,县以下设乡,亭、里等,这种制度,我国到现在仍在沿用。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上,秦始皇设置了三公九卿。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国家大事一般由丞相汇集百官意见上奏。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管理军事,但平时没有兵权,只有在接到皇帝的命令和符节时才能调动和指挥军队。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诏命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丞相颁布,御史大夫协助丞相治事并有监察文武百官的职权。三公以下设九卿,即: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2、郎中令。传达皇帝的命令和安全警卫;3、卫尉。皇宫卫队长,掌管皇宫守卫;4、太仆。掌管皇帝车马的侍从官;5、廷尉。最高司法官,掌管刑法和审理重大案件;6、典客。掌管外交和国内少数民族事务;7宗正。掌管皇室家族事务;8、治粟内史。最高财政长官,掌管全国租税收入和财政开支;9、少府。皇帝的私人财务官,掌管山、海、湖、泊税帐、宫廷手工业和皇帝私财。秦始皇建立的这套郡、县行政制度,起到了层层控制,权力向上集中的作用,从朝廷到地方,从郡县到乡里,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统治网,使分散的地方政权层层向上,最后集中到皇帝手中,这对当时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直到现在秦王朝的这套行政编制还一直在沿用。

  (二)统一法律,保障统治。为了保障皇帝的命令贯彻执行,秦始皇以原秦国商鞅制订的秦国法律为基础,修改制定了秦律,向全国颁布实行,结束了自战国以来各国法律条文不一致的状况。秦律具有苛刻严明的特征,对于“治吏”尤为重视,大量的律条是针对官吏制定的,官吏犯过,刑罚必加,绝无宽恕的余地。所以,秦代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贪污受贿,也不敢玩忽职守,理事效率非常之高。除法律之外,秦始皇还实行了许多统一的措施,如国家统一初期,原诸侯国使用的车辆大小不同,道路的宽窄也不一样。国家统一了,大小不同的车辆在宽窄不一的道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