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16节

历代皇陵-第16节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祝ń裰厍旄⒘辏!鄙瞎帕昴顾诘厥导垂叶汲牵虼税凸魅芳窃氐墓灿形宥肌9盼南字幸灿薪娼捌蕉汲莆鞍妥颖鸲肌钡模赡苤傅氖墙ǘ冀菔钡那榭觥N甯龆汲窍群蟮那ㄡ懵废撸攀槊挥薪淮鲋饕汲窃诮荩ǘ际奔渥畛ぃ詈蠼ǘ笺现小S腥巳衔绻妥逵沙そ杏蜗蛩拇ㄅ璧氐那ㄒ仆贫喜晃螅虬腿擞蒯阌ψ裱渎渲永肷剑ɑ蛞某牵颓稹蕉家昏滓唤菀坏娼汇现械穆废摺0凸ǘ计蕉己丸状笤荚谖髦艹跄昊蚯捌冢耸卑凸严嗟鼻渴ⅲ渫醴ユ褪ψ髡郊滏缬拢⒂写蠊Γ虼恕拔渫跫瓤艘螅云渥诩Х庥诎停糁宰印保ā痘艄荆椭尽罚5凸ǘ计蕉技拌资奔涠疾换岷艹ぃ街苤泻笃谝亚ń荨=菔前凸闹饕汲呛途ǘ氐拇蟊居ǘ汲ご锼奈灏倌曛茫ㄒ凰党ご锲甙儆嗄辏0凸⑹钡赜颉岸劣愀矗ń裰厍旆罱诩昂蔽髂弦淮髦羶k道(今四川沪州、宜宾一带),北接汉中(今陕西汉水流域),南极黔涪(今重庆至贵州北部乌江流域)”,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巴国的强大导致与四川盆地另一大国古蜀国争夺川中之地,两国间征战不断,成为世仇。东方楚国兴起,双方既联合又争夺。据《左传》鲁桓公九年(前703),巴与楚共伐邓(今湖北襄樊西北),巴国事迹始见于史籍。前688年,巴又与楚共伐申(今河南南阳北)。行动中“楚惊巴师”,两国关系暂告破裂。前676年,巴伐楚,“克之”,此后关系又告缓和。前611年,巴与秦、楚共伐庸(今湖北竹山),三分其地。前477年,巴人伐楚,败于鄾(今湖北襄樊北)。进入战国,巴与楚有联姻关系。大约与七国称王的同时,巴亦称王。《华阳国志&;#8226;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今传巴蔓子葬地共四处:湖北荆门山之阳是楚王礼葬头处;湖北恩施城西北都亭山有巴蔓子墓,也称“蛮王墓”;重庆忠县西北一里有“蔓子冢”,城东有“巴王庙”祀巴蔓子,传古“忠州”即因纪念巴蔓子忠贞于国命名;重庆七星岗也有巴蔓子墓,俗名“将军坟”。这些墓、庙恐多系后人假托,但也可反映巴国盛时地域。

  至战国中期,巴势大衰,楚大举进攻巴国,先后占领鄂西南、川东及黔涪一带,迫使巴向川中转移。据《战国策&;#8226;燕策》苏代告燕昭王曰:“楚得枳而国亡”。燕昭王在位于公元前311—279年,故楚占领枳进而威胁江州迫使迁都垫江不会晚于前279年,也可能更早。前332年,巴国又迁都阆中。阆中紧接苴(今四川广元南昭化镇),苴本属巴,昭化宝轮院发掘的战国墓葬与重庆冬笋坝巴族墓群极为相似,同属巴文化。后来苴被蜀占领。约在公元前385年,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据《华阳国志’蜀志》载:“苴侯与巴王求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欲并巴蜀久矣,巴引狼人室正是大好良机。前316年,乃

  用司马错计,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大军入蜀,先灭蜀然后乘机灭苴与巴,执巴王归。巴国灭亡。

  秦灭巴蜀后对巴和蜀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蜀地实行郡县制,由中央委任蜀侯封国管辖。而在巴地则保留王室及其他部族集团,采用怀柔和羁縻的政策,有的地方是郡县与部族统治并存。故古书有“君长世尚秦女,人民爵比不更”的记载,因此在今涪陵小田溪发掘的战国末期巴人墓葬仍有王陵存在。在秦汉之际及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巴人辗转迁徙分散于渝东、川北、鄂西、黔东、湘西等山区,与其他民族融合,逐渐演化为新的民族,如渝东及川北一带的巴賨和巴氐,黔北的巴濮,湘西及鄂西的五溪蛮等。西汉时有名的板楯蛮就是巴人的一支,其首领范目曾率板楯七姓助汉高祖刘邦暗度陈仓,定三秦,被封为慈凫乡侯。 

  【巴国王陵】《华阳国志&;#8226;巴志》载:“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重庆合川),或治平都(今重庆丰都),后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庆涪陵)”。枳是巴王朝在西周时期的国都,故是巴王朝的祖茔所在。但因年代久远,巴王朝早期陵墓尚未发现。1972年至1984年在涪陵市区东南19公里的乌江西岸,属白涛镇陈家嘴小田溪的地方,因被盗发现并发掘出八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棺木已朽,但铜环(兽面衔环)位置大体整齐,漆木痕迹明显,随葬品部分埋在土中保存原状,被盗文物已追回。出土文物众多,总数为189件,其中青铜器173件,有生活用具4l件,为釜、甑、鏊、勺、豆、壶、罍等;兵器54件,为戈、矛、剑、钺、弩机、箭镞等;生产工具3件,为铜质凿、斤;乐器37件,有编钟、钲、錞于等;陶器残片54件。其中一号墓出土14件错金铜编钟及错银铜壶最为精美。编钟之中,大的高27厘米,小的15厘米,纹饰繁缛,出土时光采夺目,制作极其精巧。其余钟架虎头饰件、双龙纹方铜镜等均为文物珍品。有虎纽铜錞于与铜钲出土,是巴蜀特有的乐器。青铜礼器特别是编钟的成套出土在四川巴人墓中还是首次。1993年在三峡水库淹没区调查中又发现9号墓。墓为竖穴土坑,长3&;#8226;86米,宽l&;#8226;7米,有棺,棺环铜制,非常讲究。出土文物52件,其中青铜器44件、陶器4件、玉器2件、琉璃饰件2件。兵器中以巴式剑为多。兵器及印章有巴蜀图文符号。以上9座墓的发掘证明,这是一处巴王室陵墓群。l号墓埋成套编钟,2号墓出土钲上有两个“王”字,9号鎏银巴式剑上也有“王”字,且极精美。此3墓大概都是王陵。从而证实古书上所说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记载,因而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据青铜器铭文为战国晚期产物,此时秦已灭巴蜀,但巴王室仍然存在,有不少巴王见于史籍。如《后汉书&;#8226;巴郡南蛮传》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华阳国志&;#8226;汉中志》也称:“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还有“白虎夷王”的说法。因此小田溪墓群中出现王陵并非不可理解。

  巴王朝在江州建都400年之久,必留有陵墓遗迹。但《华阳国志&;#8226;巴志》对巴国建都的情况说的甚详,却没有说明墓葬情况,仅说葬于枳。《舆地记胜》中有:“巴县西北五里前后有石兽石龟各二,麒麟石虎各一,即古巴国之君也”。《蜀中名胜记》卷17重庆府引《本志》说:“郡学后莲花坝,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上述记载的遗迹今已不存。《名胜记》又有:“治北康村有小阜二十余,俗称古陵,也曰巴子冢”。但数十年大规模的建设,所谓小阜早已平毁,至今市区尚无古墓发掘的报道。1954年基建施工中,在北距重庆44公里的巴县铜罐驿镇东冬笋坝发现一处巴王陵墓群,随即发掘。先后清理墓葬8l座,出土文物近千件,对研究巴国历史有重大价值。墓群位于长江西岸台地上,高出河床约40米,长约1000米,宽约400米。发掘时,墓群的大部分已被取土破坏,另有少部分至今尚埋在建筑物之下,不能发掘,因此所清理的墓葬占总数尚不及五分之一。已清理的81座墓中,巴蜀特有的船棺葬21座,木椁墓14座,时代由战国到秦代。船棺葬均系土坑竖穴,大小仅容一船棺,长约4&;#8226;5

  —7&;#8226;0米,宽约1&;#8226;0—1&;#8226;5米,深3—4米。船棺均用楠木制成,长约5米,直径约1米,中间凿空,底削平形成船状。实际上是一只独木舟。冬笋坝出土的四具均较完整。另在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亦发掘出船棺葬9座,形制、大小均与冬笋坝同。此外在四川成都、绵竹、广汉、绵阳、双流、什邡等地也有船棺葬发现。可以认为,船棺葬是巴蜀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特有墓葬形式。船棺墓中多有随葬品,主要为陶器、青铜容器、兵器。兵器中以巴式柳叶剑和圆刃折腰式铜钺为突出,容器中以铜炊爨器为常见。共出土铜印章17枚,其中12枚出于船棺墓中,最多的一墓有印章5个。印章上有汉字“富贵”、“万岁”、“敬事”、“中仁”、“高”等,其他文字不能识。各类铜器上也均有各式符号文字,具象形及会意字特征。有三个墓中出土秦半两钱币,还有所谓“桥形币”。也许是装饰品。根据出土文物分析,冬笋坝墓群时代大部属战国中及后期。出土秦半两钱币的三座墓最晚,已近于秦灭巴蜀。冬笋坝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具明显的巴文化特点,船棺葬应属巴族上层人物丧葬礼俗,因此该墓群的主体部分属于巴王族。

  据《水经注》载:云阳故陵镇有楚王“六大坟”。重庆云阳故陵镇即巴国在夏、商之际定都三峡中的巴丘,楚王陵应为巴王陵。今“六大坟”位置尚未查明,正在探测中。

  【巴王朝世系】资料暂缺。

  

  起7V点7V中7V文7V网7V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三章 西周十二诸侯(一)曹国

  (起5O点5O中5O文5O网更新时间:2007…4…11 20:35:00  本章字数:1276)

  

  周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045年),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当时分封的诸侯国有100多个,其中较为强大的亲信诸侯国有12个,历史上称“十二诸侯”。封邦建国,对拱卫王畿,巩固周王朝疆土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分封诸侯以后,周王朝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但也造成了各诸侯国在封地内各行其政,不听王命,成了名副其实的独立王朝。尤其在东周以后,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东周王室已成空名。

  本章以十二诸侯先后灭亡的顺序,着重介绍东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诸侯国君,和他们的墓地所在。

  曹国

  曹国的始封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铎。叔振铎,姬姓,周初封于曹(曹国及其都城是因今山东曹县城东10公里的曹南山而得名),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县),故曹叔又称陶叔。初封时有今山东省西部之地。西周时,曹是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春秋时,曹国与周围的强国相比,国力相对较弱,但还是除“春秋五霸”之外较强大的国家。公元前637年,(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避难到曹,曹共公不以礼待。重耳归国继承王位后,于公元前632年兴兵伐曹,俘虏了共公,重耳逼迫曹国将与宋国接壤的土地划归于宋,共公才被放回,三年后,重耳又逼迫共公割让曹国与鲁国接壤、济水以西之地于鲁。公元前575年,晋历公又伐曹,俘虏曹成公。曹与宋为邻,常互相为敌。曹国传至第26君曹伯阳时,好田戈之事,公元前487年,宋景公乘机攻曹,将曹伯阳俘虏杀之,曹国亡。

  曹国自叔振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87年曹伯阳被杀共历26王558年。

  【曹国王陵】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定陶至荷泽公路一公里处,名仿山。仿山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东西二座山构成。《定陶县志》说:“仿山……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如山”。这里埋葬着曹国26代君主及其家族。仿山东山阜高约12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340米,是主峰。西山高约4米,东西宽50米,南北长140米。两山之间是一宽50米的谷地。山体由墓葬封土层叠形成,数百年间的数百座墓葬逐渐堆积形成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虽经后世破坏仍巍然耸立。到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的文献仍称:“崇三十丈延环百亩”。明清之际,在山颠平地修筑祠堂庙宇,立碑记事。先后建有山门、玉皇阁、百神阁、关帝庙、泰山奶奶庙、三皇庙、龙王庙、圣人阁、包公庙、鼓楼、钟楼、戏楼等,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古建筑群。近数十年来,山土、墓葬及古建筑多有破坏,以取土平田、取土烧砖破坏最为严重,山体已较古代大为缩小,汉墓砖块甚至墓室暴露地面,比比皆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加强了规划与保护,恢复了若干古建筑,山体东面因取土形成的洼地以积水成湖,辟为绿化带。山门内正殿“西周故国”(祀曹开国君主)以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