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办].时寒冰.文字版-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 项措施,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激活内需。
拉动内需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中国的内需屡拉不动。
2006 年11 月23 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我国最终消费1 占GDP 的比重已
从20 世纪80 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 年的52。1%,居民消费率2 也从1991 年的48。8%
下降到2005 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
率3 则从2001 年的38。9%上升到2005 年的47。9%,5 年间快速增长了9 个百分点。储
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前金融调控需要应对的突
出挑战。
这一趋势还在延续。2007 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 比重高达72%,而同期,中国居民
消费仅占GDP 的35%,加上政府消费也只占49%。4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
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较
小。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存在很大的隐患。
投资如果超越或脱离消费需求走在前面,会导致投资规模膨胀,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库
存增加、价格下跌,增大金融风险和经济运行风险,并使腐败有机可乘。商务部的调查显示,
我国绝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都供过于求,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低于50%。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同样存在很多弊端。
… 页面 54…
其一,当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需求时,意味着我国商品处于买方市场5 格局下,国
外消费者占据着主动权,他们通过挑起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获得更低的售价,导致国内大量
资源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被贱卖。由于我国企业获取的利润很有限,无法给予工人更多
的工资,从而形成进一步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
其二,由于我国内需不振,产能过剩,为了在和周边国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国外的
消费者接受我们的产品,政府往往会对电价、油价等进行财政补贴,以维持我国相关产品的
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这实际上意味着财政间接补贴国外的消费者,导致中国国民福利外流。
其三,国外的消费者在购买中国廉价商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外国政
府常常以此为由,对中国出台不公正的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或者以此为由
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等进行干预。
从1995 年开始,中国已连续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随着贸易摩擦越来
越多,我国企业的出口压力越来越大,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
为了寻求贸易平衡,中国往往会集中采购相关国家的产品。比如,每一次中美战略经济
对话前后,中国都会赴美集中大量采购美国的相关商品。
在奥巴马上任后,出于对美国失业率上升的担忧,他可能在贸易保护方面采取行动。而
此前,奥巴马已经向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进会做出明确表态: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监控机制,
以确保中国没有违反相关法规与条约;支持在各自由贸易协议中,保留“yamforward ”的原
产地规定;支持《贝瑞修订案》中关于美国国防部军用服饰品只采购“美国制”纺织品的规
范。
来自于国外市场的风险,成为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不确定性
风险给中国相关企业的发展和规划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
其四,经济安全受制于人,就可能在外围力量的影响下,发生经济动荡,甚至引发经济
危机。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亦即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生产过剩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产出或产品过剩,反映在市场上就
是供给过剩;二是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过剩;三是劳力过剩,表现为就业率下降或
失业率上升。
由于内需不足,我国许多商品的供给是过剩的。国内纳入国家监控的650 余种商品类
别,产能长期过剩的就有620 余种之多,导致全国40%的产品必须长期依赖国际市场才能
“低价倾销”。6
供给过剩是生产过剩的初级形态,很容易转化成产能过剩。事实上,产能过剩的现象在
我国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中国过剩的产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尤其美国消费信贷支
持下的过度消费),通过出口实现了对接,这种对接消化了中国部分过剩产能,减小了中国
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问题是,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倘若发达国家实行严格的贸易
… 页面 55…
保护主义,限制中国相关商品的出口,或者因国家之间发生纠纷与争执,导致经济制裁问题
出现,就有可能使我国的产品由于出口不畅而发生严重过剩,进而引发生产过剩危机甚至经
济危机。
所谓居安思危,为了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这一潜在危机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
其五,内需不振,拖住了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
高耗能、高污染、高损耗资源的发展模式,虽然确保了GDP 增长速度,但给中国的环
境带来了污染,给经济发展甚至给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1981~1996 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
39 个市县、256 份文献共11 726 人的精子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
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降幅达40%以上。
这还是过去的数据。全国人大代表、两院院士钟南山指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带来的
食品问题越来越突出,男性的精子浓度比40 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以前每毫升含5000 万~
1 亿个精子算是正常,现在3000 万就算正常了。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 年很
多人将生不了孩子。7 事实上,现在全国各大治疗不孕不育的医院,都经常是人满为患。
环境污染给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正在让我们这个民族付出代价。中国越
来越难以承受这种初级的发展模式,亟须实现转型。而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内需
的启动作为前提。否则,一旦外部需求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就可能被迫中断,次贷危机恶化
后,中国重新鼓励钢铁等过剩行业的发展即为一个例子。
5。2、什么抑制了内需
每当谈起中国的内需问题,许多研究机构不约而同地把能否激活消费、拉动内需和我国
工资较低的现状联系在了一起,开出的药方也是提高工资、让民众有钱消费,这难道仅仅是
巧合?
这一结论与我国现实情况相符。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曾撰文指出:由于资本的利益机制在于以最小的劳
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的工资总是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所以马克思指
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在过去,
我们把经济危机看做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现象,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的相
对不足这一矛盾所致。但现在看来,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不论姓资姓社,都会出现经济危机。
因为作为经济危机表征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也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而且已经有好长
时间了。8
因此,从根源上来讲,抑制内需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民众收入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没钱消费。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页面 56…
第一,在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中,财富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公众收入较低。
笔者在本书第2 章曾经提到过:“由于工资过低,导致无法产生出与产品供应相配套的
内部需求,即内部需求是残缺的。由此,不得不进一步依靠外部需求,国内的生产与国外的
需求构成一种平衡,而要依靠外部需求,又常常进一步压低工人工资,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
循环。”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指出:从资金流量核算结果
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和企
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
重持续下降。并且,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保持扩大之势。而根据国际上通常的发
展路径,当人均GDP 超过1000 美元之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通常是
上升的。9
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
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稳定较快增长,累计完成32 553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增收7606 亿元。而同期的GDP 增速为10。4%,税收增长速
度是GDP 增速的3 倍。
另有一些数据亦支持这一点。
我国工资长期处于较低状态。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5 年间,中国
的人均产出增长了63。4%,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这一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
的增长是有效率而且是健康的。但是,该报告也指出高劳动生产率却并没有体现在工资水平
的增长上,这表明公民没有充分分享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成果。由于工资增长缓慢,造成我
国消费长期低迷不振。
这与世界银行2007 年2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结论相同。世界银行认为,造成中国消费长
期低迷的原因并不是公民的高储蓄,而是工资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许多关于刺激中国
消费的传统看法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过高的家庭储蓄上,但实际上,中国消费的下降可
以用工资等收入占经济比重在过去的变化来解释。工资水平作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标,其在
经济指标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远远低于美国57%的水平。10
近年来,我国GDP 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
增长,但工资占GDP 的比例,则从1989 年的16%下降到2003 年的12%。11
为了拉动内需,我国从1988 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但效果平平,工资
涨幅低于GDP 增速不能说不是一个根本性原因—收入低拖了内需的后腿。
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高工资导致的生产成本过高问题,而是工
资落后于GDP 增速所引发的内需不振问题。低工资状态下的廉价劳动力,虽然可以降低生
产成本,却让我国经济难以走出粗放式发展的模式。
这种定位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体现得很明显,《人民日报·海外版》披露的数据显示,在
… 页面 57…
制造业领域,我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 世纪90 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
印度平均工资水平在2003、2004 和2005 年这三年分别上涨了11。45%、11。6%和14%,远远
高于印度当年的GDP 增长速度。高工资加快了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步伐,并有利于留住人才,
印度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此。
近年来,无论是在印度、美国还是欧洲各国,劳动力工资都在提高。在美国,单位劳动力成
本出现了将近25 年来的最快增长。2006 年的数据显示,德、法等国的失业率当时都处于几
年来的最低水平,过低的失业率加速了工资上涨的步伐。12
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低于俄罗斯。19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