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绝密经典营销案例149篇 >

第12节

世界绝密经典营销案例149篇-第12节

小说: 世界绝密经典营销案例149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樯希砻蔷椭泄尤隬TO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交流。
摩托罗拉公司副总裁、全球电讯方案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高瑞彬先生说:“全球供应商会议在中国召开具有常重要的意义,显示出中国快速增长的通信和IT业对国际企业的巨大吸引力和摩托罗拉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中国企业和国际供应商的合作更上一层楼。”
摩托罗拉不仅在中国投资,而且通过采购政策,一方面鼓励海外的供应商到中国国内来投资设厂,另一方面帮助国内有潜力供应商成长壮大,走向世界,从而带动了中国零器件和主件业的发展。此次出席会议的20家中国企业不仅服务摩托罗拉的天津工厂,而且成为了摩托罗拉的全球供应商,为摩托罗拉在亚太地区的生产提供器件及主件。本土采购和配套产品国产化,一直是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四大发展战略之一。这次全球供应商大会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探讨落实本土采购100亿美元的目标。过去十年间,中国本土供应商逐渐成熟,除了具备提供主件,器件和服务外,还具备了做OEM/ODM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摩托罗拉大学提出新战略,培训供应商和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分享摩托罗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我们相信,在本土采购战略指导下,摩托罗拉与中国企业战略伙伴关系必将得到加强,中国通信业与摩托罗拉将因此受益。
让我们简单总结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成功因素。摩托罗拉具有强大的产品推陈出新能力,使得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有较大提高,订单比往年都多。2001年至今,摩托罗拉新品层出不穷,继T189,A6288之后,V60,V66,T191,V70,A388,T190等先后问世。摩托罗拉产品新颖的外观设计,强大的科技内涵,使得市场对产品的反应较好。摩托罗拉在全球有着非常强大而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能够很好地服务客户,取得客户的信赖和满意,从而保证摩托罗拉的业务持续不断的发展。
摩托罗拉天津工厂员工素质高、责任心强,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在工厂内部,严格按照6西格玛的标准来组织生产,将其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生产出高质量过硬的产品,这是占领市场,增加出口的根本保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摩托罗拉在天津工厂的生产成本最具有竞争力,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欧美市场都把订单拿到中国来做,这方面也是出口量增加的原因。
摩托罗拉做出了在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正确决定。2001年11月,摩托罗拉在北京召开全球董事会,做出了3个百亿美元的战略决策:到2006年,在中国的总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在中国的本土化采购达到100亿美元;在中国的年产值达到100亿美元,并决定把天津建成摩托罗拉全球重要的生产中心之一。目前,摩托罗拉在天津的投资已达30亿美元,占其在全中国投资额的88%,拥有5家现代化的工厂,配备有世界上同行业最先进的设备,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按时完成各种订单,达到顾客完全满意。摩托罗拉全面出击、重点突破,进行市场的通盘运作,凭借独特的综合优势,公司在中国数字集群通信行业两大标准确立后,积极予以支持并迅速做出反应,以大手笔的市场运作完成了“产品全线出击”与“市场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在市场推广方面,摩托罗拉赢尽先机,通过在重点地区、重点市场上的连连突破,稳拔中国数字集群通信市场的头筹,整合集群通信技术与系统集成能力,建设以摩托罗拉集群网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摩托罗拉集群市场运作的另一个重点。从TETRA、iDEN的全线出击到各大市场的重点突破,支撑架构雏形已具,滩头阵地抢占成功,所有这些,都为摩托罗拉在中国数字集群市场上的全面铺开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也为其占领以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为代表的综合解决方案领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在中国刚刚加入WTO之际,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无论是商家企业,还是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都对团队的通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数字集群正在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摩托罗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综合技术优势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自身的市场开拓努力必须与中国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用户度身定制能够充分满足其独特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解决方案。摩托罗拉积极与中国本土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培育、发展并完善中国新兴的数字集群通信市场。这种合作是多方面的:在运营方面,摩托罗拉积极支持上海联通国脉等公司,努力探索中国数字集群网络的运营模式;在技术方面,摩托罗拉制定了系统的TETRA和iDEN应用开发合作计划,分别就iDEN领域的开发向金鹏集团、大唐电信、深圳亚奥等企业;2001年,摩托罗拉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数字集群通信的“概念推广”与“市场造势”;2002年,摩托罗拉将以更大的精力投入“技术应用”与“商务运营”之中。
总之,摩托罗拉的战略正是全球化的思考与本地化的行动的完美结合。
'试析'
1。试分析本案例中摩托罗拉的外部环境。你认为哪些环境因素对摩托罗拉战略模式有重要的影响?
2。你是如何理解“思想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模式的?
3。摩托罗拉通过哪些营销策略来支持其战略模式的?通过本案例之外的资料搜集更详细分析其“行动本土化”。
4。通过对摩托罗拉最新的资料的搜集,试对本案例中摩托罗拉的“2+3+3战略”进行评价。
案例五、海尔:从国际化到全球化
1999年4月30日,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中部的一个人口为8000人的小镇坎姆登(Camden)的一片空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蓝色的海尔旗迎风招展,由海尔集团投资3000万美元,占地44。5万平方米的生产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主持了剪彩仪式。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一笔投资,标志着海尔国际化战略迈出重要的一步。一年以后,第一台带有“美国制造”标签的海尔冰箱成功出产,开始了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土制造冰箱的历史,海尔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制造和销售产品的公司。
2001年海尔集团耗资500万美元在意大利并购了当地一家工厂,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地理位置优越,周围聚集了世界著名的家电制造厂商,如惠尔浦、扎努西、欧成盛等,海尔又开始了中国在欧洲大陆生产家电的历史,再一次展现了海尔争创世界名牌的决心。
伴随着海尔兄弟在一个又一个国家的登陆,来自中国美丽海滨城市青岛的海尔集团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目光和赞誉。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了“全球30位最具声望的企业家排名”,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位居第26位,这是目前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具影响力的美誉。2000年2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CONFORTEC家电展上,海尔品牌被世界三大信息公司之一的欧洲GFK公司列入欧洲名牌行列。据《福布斯》杂志资料表明,海尔在全球白色家电业竞争力居世界第六位;据2001年欧洲Euromonitor统计公布的全球冰箱品牌排名,海尔雄踞第二,而全球洗衣机品牌排名,海尔则雄踞第三。 
海尔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排头兵,是什么促使海尔有如此大的发展,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海尔的明天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尔。
一、海尔的国际化历程
海尔集团由17年前员工不到800人、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到今天拥有员工3万人,销售收入600亿人民币,产品远销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企业,所走过的路坎坷艰难。海尔的17年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4年至1991年,名牌战略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主要致力于增强质量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海尔用了7年时间专心致志做好冰箱一个产品,1988年摘取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名牌战略初步成功。通过做冰箱积累了整套管理经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992年至1998年,多元化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从整体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最终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第三阶段是1998年开始进行国际化战略的阶段。在国内家电行业尚处于一片混战状态时,海尔领导人张瑞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际化的战略,即“走出国门,与狼共舞”。这个阶段企业旨在增强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海尔产品、品牌和企业文化的扩张,以冲击世界500强和创世界化的海尔品牌为目标。
1998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为108亿,其中出口6000万美元;1999年销售收入为212亿,出口1。38亿美元;2000年销售收入为406亿,出口2。8亿美元;2001年销售收入为600亿,出口4。2亿美元。上述数据已经清楚地体现了海尔国际化战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然而,这仅仅是数据上的简单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海尔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我们会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经验。
二、国际化的目标
张瑞敏1997年3月在上海出席国际商会大会时说:“海尔一直注重于‘国际化的思维,当地化的行动’,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把全球作为市场。”他站在宏观的层次上把世界经济格局分为十大经济协作区,由此确定了“三分天下”的市场全球化战略布局,即“三个1/3”的构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1/3。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国际化的海尔是世界各地本土化海尔的集成,即由中国海尔、美国海尔、中东海尔、欧洲海尔等组成世界的海尔,其最终目标是要创世界名牌。
到2001年为止,海尔已经在美国、欧洲、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菲律宾、南斯拉夫等13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实行本土化生产和销售。2001年美国海尔全年的营业额预计将超过1。5亿美元,而美国松下达到同样的目标则用了10年。在国内,海尔除了拥有青岛平度特种冰箱出口基地外,还在大连出口加工区新建了一个工业园,专门从事出口定单的生产。目前,海尔的主打产品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的出口量均占到总产量的20%;可以说海尔离三个1/3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三、国际化的原则
海尔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知识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制定了“三化原则”——流程再造化、结构网络化、竞争全球化。其中流程再造化和结构网络化是基础,竞争全球化是目的。
(一)流程再造化
从1999年开始,海尔进行了“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革命,形成企业内外部网络相连的结构,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在组织结构上,改变了以往不利于沟通的金字塔式垂直结构,形成了以定单为中心、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扁平式结构,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强了组织的柔性。海尔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与国际化企业进一步接轨,在企业里实行市场链机制,强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创新源头,每个人可以从企业获取资源,然后以自己的创新精神使企业增值,个人从增值部分获取收益。
1999年8月,海尔成立了物流、商流(国内商流和国外商流)、资金流的推进本部,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采取直接从国际化大公司采购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商流则通过整合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资金流则保证了资金的流转顺畅。
海尔与德国SAP公司合作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协同电子商务系统,包括购买、物流、制造、销售市场及订货体系。现在已经进行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在线销售以及目录维护,最终的目标则是要涉及新兴商品的开发、协作、应用、和海尔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包含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在内的整个电子交易市场。仅仅SAP采购系统一项就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公司节省了4%的采购费用,已纳入国际化供应商体系,减少不合格的供应方约500家,集团的仓储面积减少一半,资金节省近7亿元,库存资金周转日期减少一半,减少不良资产资金占用约1。5亿元。
1999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