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人生哲学 我用一生去寻找-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进程几千年的历史中,200年之前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变化也是非常简单的。但最近一二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速度更快、更丰富、更复杂,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的年代是我们的幸运。但在庆幸的同时我们又如何来面对这个复杂、丰富的社会,又如何来处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事务呢?如果我们再延续已有的(上述四种)思维模式,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会非常的失望、沮丧;有些事情会陷入恶性循环;永远没有出路;见不到光明。
保护式、自以为是式、独裁式和操纵式这四种模式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没有让大家都参与其中,不平等,参与者的出发点不是爱他人,而仅仅是爱自己。其中会有一些人的个性和才能因为受到压抑、不满于分配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即使发挥,也是发挥在勾心斗角的阴谋、造反与镇压等暴力行为上。这既违背了爱的主旨,也伤害和平的理想。我想我们应该以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面对我们的新世纪,那就是磋商,永远地磋商,君子动口不动手,唯有磋商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20节:个人生存仰赖于生命共同体(2)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除了科学的高度发展之外,同时也变成了一个人人相互服务获得共生的社会。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东西95%以上都不是我们自己生产和制造的。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我们使用的电脑、汽车、手机,这些都是他人为我们提供的,都是我们以我们的服务换来的他人的服务。这个社会中的人只有处在〃我为别人服务,同时别人也为我提供服务〃的状态当中,用这种服务精神把自己维持在全人类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所以,在今天,服务的精神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重要。我们的员工要为自己的同事提供服务,要为公司提供服务,要为合作单位提供服务,还要为家庭提供服务,最后要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这种服务精神,我们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如果服务精神差,我们的公司业绩就不能继续提高,整个社会也不能够和谐地往下发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公司就像人体一样,各部分都有它特定的功能,只有相互服务,彼此协调,才能够成长为一个健康协调的身体。
服务于他人的精神是当今社会中任何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要为他人提供服务,必须了解对方需求,形成供应形式,这里面必须进行频繁、有效的磋商。
今天,我们看到交换服务的社会基础结构已经形成,磋商型的人际关系格局迅速大规模形成,这并不奇怪。其实磋商这个词语不是新词,而磋商型的关系也并非第一次出现。在过去等级森严的制度里面,每一个阶层里面都有他们的〃圈子俱乐部〃。在圈子里面是有磋商的,但他们磋商的目的只是照顾本集团、本阶层的利益。他们在内也许是平等互利的,而对外却是不公平的。在这种狭隘的阶层、圈子结构中间,我们所谓的团结,是少数人的团结。就拿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吧,我们最早认识团结这个词,是在过去年代的特殊语境中,团结就是一些人去打击另外一些人。我们团结的是和我们相同的人,具有相同的信仰、社会地位、价值观等等;而对那些具有不同的信仰、社会地位、价值观,甚至不同的籍贯、民族、方言、风格的人都不作为团结的对象,都是以批判、改造、粉碎、打倒之类的字眼和方式来对待。这样的团结不是真正的团结,这种狭隘意义上的团结实际上是把团结作为一种手段,最终带来的是分裂、斗争,甚至战争。一位团结的缔造者一定要能够发挥其他人的才智,营造出团结的环境,而不是去摘取他人的果实。因为团结是需要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的才智汇集起来。就像健康的人体,是人体各个器官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取得的结果,但这些器官的功能和在人体中起的作用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人体中,所有器官都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因为不管哪个器官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衰退、死亡。人类社会、我们的公司、我们的团队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21节:个人生存仰赖于生命共同体(3)
社会制度的进步,就是磋商跨越固有界限,适用人群日渐扩大,同时也逐渐适用于不同性质的行为。无论是公开的社会活动,还是私密的男女关系,里面都有磋商。磋商具有普世价值。偏见是战争根源
要坐下来磋商,第一需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过去,普通话没有被制定并推广,只有统一的书写。不同地方的人,无法面对面交谈,只能靠书写交流。书写不能及时互动,写字的人犹如发表了一个宣言或者通知一样,信息传达往往是单方面的。在口语交流不畅的情况下,会写字的人,自然拥有一种权威,成为垄断信息的权力阶层。古代的科举制度,好像主要考的就是书写能力。中国人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磋商的传统,会不会有这个原因呢?有了普通话以后,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坐在一个桌子跟前开会了。
我坚信这一点,打通语言隔阂是最重要的。只要交流的基本工具(语言)是畅通的,即使陌生人见面,最先想到的都是交流,而不是打一架。陌生人见面,总是从介绍自己、了解对方开始的。打架之前的状态,一般是气得说不出话来。只有气得说不出话来,交流彻底没可能时,才会动手;反过来也说明了,在一切动手之前,人们总是努力要交流的。但是对交流造成致命伤害的,却是偏见,由此我想起一场最失败的对话。
2005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五,中国企业家论坛在黑龙江的亚布力举行。之所以选在亚布力举行,一半是为了开会,一半是为了滑雪。参加这次会的人很多,会议的议题安排得也非常多,出场的都是企业家中的大腕。最激烈的一场论坛是大会组织的南北企业家对话说是〃对话〃,其实更像是一场争辩、争吵、对决。台上台下都情绪激昂,基本上是南方人支持南方的企业家,北方人支持北方的企业家,强调的都是他们的不同,他们的差异,无一例外地把这种差异通过语言和情绪极端放大,却很少有人能够去理智地寻找和分析南北企业家共同的东西。当时我被分配到了北方企业家代表这边,给我安排的对手是南方企业家阿里巴巴的马云。我首先声明我是从西部的甘肃来的,我既不属于北方,也不属于南方,我是西部来的。当时UT斯达康的吴鹰就说:你人在北京,赚北京人的钱,就算是北方企业家了。在这种争辩中,想保持中立和超脱都是不行的。
第22节:个人生存仰赖于生命共同体(4)
双方争吵得很厉害,有人说:〃中国的企业家要国际化,就靠你们南方人倒腾几包打火机就能国际化吗?〃会场下面有一位没有抢到话筒的企业家马上高声喊道:〃你们北方人从宋朝开始就欺负我们南方人。〃我心想,这些都是偏见,特定的场合把这些偏见大大地放大了,这种偏见正是一切不和谐和不团结的根源。
由此又联想到我接受过的一次采访,是上海一家报纸和上海电视台的采访。他们的话题是上海和北京的区别,上海人和北京人的区别。我说,实际上这种区别是很小的,不要夸大这种区别,不同的上海人之间的区别甚至比上海人和北京人之间的区别还要大得多。我还列举了一系列理由和事实来说明我的观点。我看他们都大失所望,觉得我是文不对题,与他们预想的题目和内容相差很远。事实上,我们人类是相通的,同一性和整体性是我们最大的特点,一定要消除各种偏见,种族的、肤色的、教义的、国家的和物质文明程度的偏见。
从根本上想,其实上述这些偏见,哪一个是我们生而具有的呢?都是后天各种原因造成的。我们出生、长大在某个区域,区域文化里面,有一些不好的引导。例如,做一个〃骄傲的四川人〃,做一个〃骄傲的广东人〃,等等,为什么要骄傲呢?还有前些年流行的〃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山是高昂的呢?难道别人的山是低着头的吗?这些荒谬的自我意识,更因以为肩负某种〃文化根据〃、某种〃民族精神〃而咄咄逼人。这些荒谬的偏见被一些人想当然地当成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一个原因是他们被社会流行的东西鼓励着。
现在有一个词叫〃PK〃。最初我看到〃PK〃这个词的时候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超女〃的比赛,还以为〃P〃就是和平(Peace)的意思。但别人告诉我,〃PK〃是电子游戏中的一个术语叫〃对决〃,与和平的意思截然相反。电视台设定PK的气氛一定是争吵,毫不妥协,只要谁的观点极端,谁的语言有暴力性,谁就会得到更多的选票,得到更多的支持。媒体也跟着掀起一场又一场的PK,不同观点的交锋,对各种问题的讨论统统叫做PK,好像能把真理PK出来。其实PK的场景和氛围,就是激发斗争,各方都想着在PK中取胜,想方设法批倒对方,我想,这样的讨论其实已经违背了磋商的原则。此偏见PK彼偏见,最后成为没有意义的失败的〃对话〃。
PK鼓励好斗,并把展示偏见当作娱乐,仔细想想,渊源很深。历史学家的研究证明,顺着时间倒数,越往后,人类的社会单元就越小,越分散,从国家联盟、大国家、小国家一直到最小最分散的部落。社会单元最小的时候,对其他人的偏见最深,争斗最多,人们也就最渴望勇武。好斗与勇武,相当古老了。现在大家盼望已久的和平时代来临之后,广泛的磋商也已在各区域、各民族中展开。我们应该立足于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更为深入细致地消除各种偏见。偏见,哪怕是最微小的,也可能是会毁坏玻璃的裂缝。我们手持和平的玻璃器皿,要小心啊。
第23节:空,故纳万景(1)
空,故纳万景
两个陌生人见面,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磋商就很频繁地开始了。因为人是很关注自己需求的动物,有需求便产生动机,进而通过双方合作达到目的,这时候磋商就开始了。在磋商的技巧还不完善的时代,磋商者经常不欢而散,甚至爆发剧烈的争斗,鸦片战争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磋商的灾难性后果。
有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磋商不能形成一致同意的结论,大家都很着急。这时候我们要铭记老话,〃君子动口不动手〃,不要着急,慢慢来。如果磋商的议题不能统一,我们就反思磋商的技巧;如果磋商的技巧也无法研讨,我们就对磋商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我们唯一要坚持的是磋商,只有坚持磋商才能避免暴力对抗,才能达成共识。对此,伟大的圣雄甘地是实践过的。
我也是初次接触磋商的文化,了解得很肤浅,但磋商中要遵循的几条规律很让我受启发。第一,磋商中不要太在意面子,不要过于自尊。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客观地判断别人对你的言论的批评。第二,在磋商过程中,自己要像个空心的竹子,要放低心态,要谦虚。自己所处的位置较低,别人的思想和智慧才会被接收和流淌过来。这时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受到灵性的指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如果这个空心的竹子被阻塞了,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就无法接收,这时候的人其实是孤立、封闭的。第三,要学会静默,学会倾听,多用耳朵,少动嘴。静默可以赶走眼前繁杂的思想对我们的干扰,而我们的思想常常会让眼前可以看到的、无用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第24节:空,故纳万景(2)
这三个方面,都涉及对自我的使用。有些人可能会反对我的〃使用〃一词,认为自我就是一切,是不能像工具一样被支配的。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是有能力超越自我、并控制和支配自我的。
人们把盐称为食物中的〃君子〃,盐要放到恰到好处,把山珍海味的美味带来之后,自己要躲在外面。如果在山珍海味中加多了盐,这时盐就变成了〃小人〃,破坏了山珍海味的美味。这个比喻使我明白,发现美味的是自我,破坏美味的也是自我。这自我的确是柄双刃剑。
磋商规定了我们要交流,这就要求减弱自我。自我太多,一切交流都会变成单方面表达的异常状况。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这样表达,他不要别人说话,不要有其他东西打断自己的滔滔不绝。他激情四溢,有时候不免灵感飞扬,但别人未必能够听懂他的意思。他表达得很成功,但交流却不一定有效。
在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变得没有对方那么有才华,没有他明亮,因此你的幽暗衬托出了对方言论中的优点。
对自我的使用要像高明的厨师使用盐一样,以诚实来激发磋商对象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