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梦_一个期货操盘手的自白-第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的几年,因为沉溺于交易过程的快感,不知不觉中,我又开始偏离当年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和警告,做了许多自己现在想起来都感到痛苦的无谓的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我的交易业绩能有大的改观吗?哎,怪不得里费默说,投机者有时候犯错误心里是知道的。
我想,不只是我,许多有经验的投机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市场交易中,某一段时间、某一些交易合乎逻辑和原则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投机者从头至尾都要做到合乎逻辑的思考和行动,严格地遵守所有交易原则,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许可能只有神才能一丝不苟,具备绝对的理性吧!在市场认识和交易决策中,投机者永远只有有限理性,并且还有本质的非理性一面。
我自己的教训和里费默的失败,背后可能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的信念在起作用:投机者笃信的东西——那些高明的投机理论、交易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是能够自动地制约投机者的行动的,能够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但是,包括我在内,大多数投机者没有意识到,人的本质中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方面,后者常常会无意中阻止他完全理性地行动和决策,使他背离成功的目标。最终,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并不能够帮助大多数人远离失败。
人类永远无法从根本上战胜自己?
深入解剖里费默的悲剧案例,可能对我们理解市场交易为什么如此艰难,大多数人为什么最终必然失败,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不了解一点哲学。
人为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这一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困扰着所有的哲人。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实际上也就是人的本质的理性和非理性之谜。
显然,理性并非就是人性、人的本质的代名词。当然,我也不同意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把非理性作为人性、人的本质的代名词。认为:
“生命的木质便是那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
“人的全部本质就是意志,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难都是由它而来的。意志是人生苦难的泉源。”
人是“贪欲之我”。欲求是无休无止的。满足是短暂的,缺乏却是经常的。
“欲求与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在我看来,人的本质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某种混合物。生命活动中只有以理性或者以非理性为主的活动,没有纯粹理性或者非理性的活动。在大多数时候,人是理性的,人的理性力量能够控制、战胜非理性的本能、意志、欲望。但是,我并不同意下面这种观点,认为:理性在人的精神属性中处于主导和决定地位,理性指导和支配非理性,它规定着人的精神本质。没有理性,人就不将成其为人。非理性,作为不受人的目的和意识所支配的一切心理属性和心理活动,是一种没有自觉意识到的意识,包括情感、意志和欲望等。我认为,虽然不是绝大部分时间,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在很多时候,我们内在的非理性往往能够冲破理性的约束和禁锢,大摇大摆地走出来支配、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投机市场,这一现象非常普遍。投机者在市场中的频繁交易,也许只是因为对他而言,从心理深处就是要采取某种行动的本能而买进卖出。没有任何其他理由,这就是最好的理由,难道还有比让自己心理愉悦更为重要的吗?所以,在理论上看起来十分合理高明的交易原则,在市场参与者无比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前,往往变得十分苍白无力。
投机者的智慧和理性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把人本能的冲动、贪婪的欲望彻底消灭,进入一种澄明之境。冰山,顶端是有意识的理性部分,是成功投机的基本原则;沉没在水中的绝大部分,则是无意识的非理性世界,潜伏着给投机者带来毁灭性影响的巨大可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虽然我不知其是否科学,但对投机者提高交易的警觉性,应该是极有意义的。弗洛伊德认为:凡是被禁止的东西,一定是被欲望的。如果不是人们愿望做的事,禁止就是不必要的。严厉禁止的事,一定是愿望的。凡是怕的东西大概也都是被欲望的,怕是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假面具。
期货交易有很多禁忌:不能逆势交易,不能重仓交易,要及时止损,等等。江恩的交易规则更有28 条之多。
显然,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些对投机者生死攸关的交易原则,竟然每时每刻都要提防来自内心深处虎视耽耽的敌人的攻击,本质上却是投机者最喜欢去违反的东西。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里费默在20世纪30 年代的教训,让我想到,只有当理性能够认识非理性的时侯,理性才称得上是理性,如果理性只能认识理性,只能停留在自身之内,以为自己是万能的,那么走向灭亡的就必然是理性本身。
因此,最为重要的不是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本质之间妄自取舍,而是在更高的意义上重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投机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的探索,帮助我们深刻领悟市场交易中的局限性、危险性和悲剧性的一面,从而,扬弃我们对未来投机结果肤浅的乐观主义,无疑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广告中有这样一段话,用来描述一位差劲的投资者的特点:
“图卢兹?劳特雷克从事商品期货交易时间是否太短了?不,而是太情绪化了。劳特雷克是一位优柔寡断的人,情绪起伏不定,观点东游西击。这样的个性不适合从事期货交易。”
个性?背后不就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某种调和吗?确实,正是建立在让人难以完全意识和控制的非理性因素之上的个性,那种不能完全说清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东西,往往决定了一个投机者的最终命运。里费默的个性,就是里费默的结局。这也就是哲人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三、投机活动是一项事业吗
过去的几年中,我常常接到一些从事期货交易多年的朋友的电话或者信件,委婉地请求我帮忙找个工作,最好是和期货有关的,至于工作的地点、性质、待遇,则全不计较。
我完全想象得出来,不是这些朋友的处境异常艰难,到了一贫如洗,甚至债台高筑、绝望的边缘,他们是绝对不会向我开这种口的。所以,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心里就非常难过和悲凉,有时候半夜惊醒,还深深地为这些朋友未来的前景担忧。
投机市场不可能白手起家,每个人只要进来玩,或多或少都得带着一笔交易的本金。只不过有的人钱多些,有的人钱少些。在我刚进入期货市场的那一段时间,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有些财大气粗的老板,往往把成捆成捆的现金装进大的密码箱,甚至是麻袋,扛到期货公司当作保证金。
潮起潮落,十年一梦。当初这些怀着强烈的发财希望进入市场淘金的人,最后结果如何呢?对此我不完全清楚。但是,使我感触最深的情形是,每一年期货公司的老总们请客户吃饭时,我总是发现,自己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新的面孔却越来越多。我也在一次一次的“空难”中遍体鳞伤,但却是很少的几个幸存者之一。
有人说:“股票市场是有经验的人获得很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很多经验的地方”。
我认为,在期货交易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结局比股票市场还要残酷和荒诞,简单地把上面的那一句话改几个字,也许非常接近于投机交易的最终结果:“期货市场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经验,有金钱的人变得一无所有的地方”。
有一位从事期货交易多年的朋友,坦率地说出了市场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的悲凉结局:
“我的十年期货历史如果用钱来衡量的话很失败。用一个比喻不知恰不恰当:我是跟着红军一路从江西出发,走到瓦窑堡时还是个士兵,连个班长都没有混上。常于夜深人静时自问:失败之人自有失败之理,人说十年磨一剑,为何你十年竟磨不出一把菜刀?”
我也一直在思考,我所从事的工作——股票、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情呢?100 年以前就有人把自己的全部金钱、生命压在股票、期货市场,把投机活动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100 年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情。别人这样,十多年以前,我自己不也曾经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吗?
投机活动算得上是一项事业吗?或者甚至可以问一下,算得上是一项工作吗?
投机者,无论是股票还是期货领域,作为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承担者,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没有投机活动,股票、期货市场就会死水一潭,无法存在。所以,投机作为一个社会行业而存在的理由,应该是没有疑义的。投机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就像丁圣元先生在笔者本书台湾版的序言上所说的:
不论曾经亲身参与期货交易、股票交易的人们最终交易结果如何,他们都为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亚当斯密有一个“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在他使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出得到最大的价值的时候,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对不是他个人所追求的东西。”
从个体角度来说,人们的盈亏得失曾经时时导演着他们的人生悲喜剧,但是从集体的角度来说,他们集体的努力,恰恰为全社会建设了一个计划经济从未有过的金融市场,而这个金融市场对我国市经济建设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尽管不是有意为之,大家参与期货市场或者股票市场的集体行为依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
但是,对于市场参与者个体来说,投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有人认为,投机活动是一项事业,和竞技体育一样,是有志者实现自我的最好方式,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什么背景,在市场里基本平等。虽然成功者少之又少,但参与者即使不成功,也不枉来一场。
有一位网友说:“我不知道做了十年期货的老同志是不是都很成功、很富有,尤其不知道他们的成功与富有是不是从盘面上拼打出来的,但在精神上他们一定是富有的。”
我不太同意这样的看法。
一个投机者的市场交易活动,显然不能说是在从事一种物质劳动,因为他并不生产或者说创造什么。那么,他是不是在从事一种精神生产,就像音乐、美术、创作、科学研究等等?好像也不是。作为精神劳动,无论多么抽象,最后总能通过某种物化,或者文字等有形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无论结果是美是丑,是成功还是失败。
投机和一般的工作确实不太一样。一个人投机活动的结果,只是账面上资金数字的增增减减,具有很大的虚拟色彩,很难直接体现为一种有形的物质形态,作为对你付出的智力、体力、精力的肯定或者承认。成功了还好,你可以把赢来的金钱转换成生活中非常具体的东西。但是,失败者呢?他们可能会变得一无所有。投机者除了失去金钱,往往还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很可能还有身心健康。
如果问一个投机十多年的失败者,这么多年你有什么收获?难道他能这么回答:这十多年我很辛苦,没有过一天好日子,头发也白了,心也操碎了,终于把100 万赔得干干净净了?
做了十多年期货交易,偶尔回忆起如梦一般的往事,常常感慨万分。如果抛开金钱上的输赢得失,还有什么能够证明我曾经在期货市场拼杀搏击了十年,尝遍人生百味?除了脑海中还残存的一些模糊的记忆以外,可能也就是各个股票、期货的历史图表上,还依稀打着我的一些印痕。多年以前,某个股票的最高点是我买的,某个期货合约某一天的最低价是我抛出来的,等等。难道这就是我过去十多年付出的一切?
泰戈尔在一首诗中写道: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以前我不太理解这句诗的涵义,只是隐隐约约地有点感觉。在投机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多年以后,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诗用来描绘市场中大多数投机者的某种尴尬境遇,真是贴切极了!
如果在别的行业干了几十年,总有一点成就感、满足感。做一个老师,会有教书育人的快乐;做一个学者,也许会写几本书,不管书的内容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做一个工人,他能够从亲手生产出的产品里,看到自己的劳动价值……
总之,在其他领域,一个人只要努力,或大或小,一般会有回报,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投机行业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