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希拉里-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尔西·维多利亚·克林顿在1980年2月27日晚11∶24来到世间,希拉里称女儿的出世是她一生中最奇妙也最恐惧的体验,从此以后,就再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替代女儿在她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克林顿也是个重视家庭生活的父亲,除了在婚外恋一事上对切尔西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外,他可以算得上一位合格的甚至是成功的父亲。1993年初,在戴维营,比尔·克林顿对他的高级幕僚们给予了慈父般的劝告:不要忽视了你们的家庭,没有什么比让你的妻儿感到愉快更为重要的事了,哪怕是公职。一名助手回答说他希望在这四年内他仍能知道他孩子教师们的名字,总统点头表示赞许。每个人,克林顿称,需要生活平衡。
他不仅发出倡议,更是努力的践行者,切尔西去离家三千里之遥的斯坦福大学读书时,他们像天下任何一对父母一样把女儿送到了学校,比尔则和其他学生的父亲一样,他坚持亲自替切尔西提行李,还用小扳手为女儿和室友将双层床拆开来。早些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和希拉里大约6点钟起来,让司机开车送切尔西到高贵的西德韦尔友谊学校。总统经常是呆在厨房里手里拿着杯热气腾腾的去除了咖啡因的咖啡,靠着柜台或椅子,而切尔西在整理自己的上学用品和作业本。
由于国事繁忙,他不可能像其他父亲那样有更多的时间与女儿呆在一起,所以他把三个人在一起共进晚餐的时间看得格外重要。在晚餐的时候他们可以和切尔西闲聊,听听切尔西说都发生了什么事了,帮她解决家庭作业疑难,哪怕是三人呆在一起什么也不说,也仍然起到了三人交流情感的作用。
不过,在切尔西的心目中还是母亲更值得信赖一些,连她的宗教信仰都和希拉里的一样,希拉里去的是卫理公会教派的教堂做礼拜,而比尔则到以马内利浸礼会教派的教堂去,希拉里希望女儿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信仰的教派,所以她曾经带她到比尔的教堂做礼拜,还送切尔西上浸礼教会星期日学校。但是这一试验并没有持续太久,切尔西最终选择了卫理公会。
除了和女儿一起去教堂之外,她对女儿生活上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
她请教营养学专家,如何调节孩子的胃口;
她抽时间亲手给孩子缝制漂亮的小衣服;
她为切尔西上学而精心选择教育质量高的学校;
倾听小切尔西淘气的话语常使得严肃的希拉里发出咯咯的笑声,希拉里觉得切尔西的作文比世界上任何一份报纸都好看。
在希拉里的眼中,日常时间比工作时间更加重要,他们都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儿过正常的生活,希拉里的目标是要让切尔西“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普通孩子的生活”,她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培养她的自我意识,并尊重她的兴趣和爱好。
但在切尔西一天比一天长大的过程中,作为母亲的希拉里也难免产生其他母亲会产生的烦恼。对比她曾就读的女子学校韦尔斯利学院,当她走到女儿所在的斯坦福大学的男女生混合楼,看到男女学生或躺或坐在门廊时,便对女儿的生活环境充满了担忧,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这个在教育女儿问题上较为“保守”的职业母亲必须学会接纳这种改变。
在女儿穿上迷你裙的时候,希拉里更是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她要习惯做一个少女的妈妈了,但她似乎还没有准备好,不过希拉里最终惊喜地发现切尔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她的步履是稳健的,始终充满自信的,这让她感到无比的骄傲。特别是切尔西15岁随同希拉里访问南亚五国时,切尔西令她感到满意和骄傲的表现,让这个母亲发出了惊叹:“真希望比尔在场,看到他突然长大的女儿。”
希拉里曾为保护自己女儿的生活不被媒体追踪不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也因此给她带来过麻烦。当1992年开始竞选总统时,美国民众曾怀疑过克林顿夫妇有没有孩子,为了给政敌和公众一个说法,他们才开始有节制地让切尔西出现在一些杂志刊物上面。她说做母亲是她最重要的工作,她希望自己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不受太多媒体的侵扰,确实她做到了,白宫八年,在克林顿夫妇被任何丑闻牵扯进去的时候,切尔西都安然无恙,她的不受干扰的权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希拉里在她的《亲历历史》上毫不保留地把她对女儿的自豪之情书写下来,她说:“这群男男女女第一次看到切尔西时,她还是个小女孩,然后他们一起看着她、帮助她长大,使她成为一位美妙的小女人。”“切尔西是天生的竞选好手,看她已经出落成小女人模样,我很骄傲,也感谢上天让她在这充满考验的八年中成长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做她的妈妈是我的福气。”
第六章 婚姻是个谜五、她和克林顿的分歧
希拉里与克林顿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比如他们两个都十分聪明,同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他们都曾从事过法律工作,都对政治怀有狂热的兴趣与爱好。
在能力方面,基本上可以说两人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说希拉里在法律上的成就大大高于克林顿,这样的婚姻自然是非常典型的“强+强”式的类型,争吵与分歧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耶鲁大学求学时,她的同学就看到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差异。她的为人处事方式与克林顿有所不同。希拉里的一个同学、现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任教的哈朗·多尔顿曾对《法律时代》杂志说:“希拉里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绝对不搞四平八稳。”至于比尔·克林顿,“她一眼看穿他的魅力,看到魅力之后的他是个复杂的人。我想,她觉得那是富有诱惑力的。”
克林顿与希拉里对待事物的热情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几乎就像芝加哥的太阳与阿肯色的太阳在感觉上有所不同一样。曾与比尔同住一屋的比尔·科尔曼说:“你可以看到他们在地区根源上的差别。希拉里是一个十分热情的人,但她也非常仔细,办事井井有条。我不会说,井井有条是比尔·克林顿那时的突出特点。比尔比希拉里较为悠然。”
就感情而言,比尔也较为悠然。他表面上有没完没了的社交活动,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但在这些朋友中,他几乎不区分熟人还是密友。另一方面,希拉里当时跟现在一样,首先是朋友人数不多,其次是除非她不结交朋友,一旦交往,便会最终成为密友而不是寒喧一番就再见的朋友。
但他们最终因为对公益事业的共同关心和对彼此的相互欣赏而走到了一起。
在费耶特维尔时,克林顿与希拉里一起在阿肯色大学担任老师,但他们的教学风格却是截然相反的。希拉里教刑法和刑事诉讼程序课,采用的是苏格拉底式的回答法,给学生留下了比较严厉的印象。克林顿则是个热情友好的教师,用谈话的方式给他的班级上课,打分又往往较松。希拉里跟克林顿不同,同她的学生保持教师身份的距离。她在私下可能很亲切,逗人喜爱,但不像克林顿那样把空闲时间花费在学生的休息厅,花费在谈课堂作业,谈时事,谈体育上。
他们二人在政治观点上也有一定的分歧:希拉里在社会问题上通常比比尔更倾向于自由派,而比尔则比较着眼于财政能力的极限和问题对他的政治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克林顿夫妇入主白宫之后,他们给白宫助手们最鲜明的印象是他们的个人风格迥异。大多数人认为,希拉里犹如高级行政官,对很多细节都事必躬亲,办事按计划,工作准时。而总统呢,一名重要顾问戏称他是“邋遢鬼”。他经常迟到,也常因拖拉招致希拉里的尖锐批评。开会时,克林顿喜欢将时间延长并鼓励讨论。希拉里则相反,不喜欢会议开得太长,而更愿意快点结束讨论,并给下一步指定任务。
用希拉里自己的话来说,他们之间差异的根源是“比尔常讨论社会改革,我则是亲身体现”。
但再多的分歧,再多的争吵都无法使他们的婚姻破碎,因为希拉里已做好准备与克林顿一起慢慢变老。
第六章 婚姻是个谜六、一起变老
从1970年在耶鲁法学院看到克林顿的第一眼起,希拉里便爱上了比尔·克林顿。她说那时的克林顿“与其说有罗德学者般的气质,不如说更像维京大盗”。体型高大、长相英俊的克林顿瞬间便俘获了希拉里的芳心,自从和比尔相识相爱后,她便中止了和其他所有追求者的交往,一心一意和这个“阿肯色州的海盗”经营他们的爱情。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希拉里本来可以在华盛顿或任何一个大城市谋得一份相当不错的职业,但她顺从了爱情,来到素以贫穷落后闻名的阿肯色州,她先在费耶特维尔的阿肯色大学与比尔一起教书,但因南方城市的保守,他们不像在耶鲁时居住在一起,而是各人住在不同的地方,比尔希望希拉里能下定决心嫁给他,但希拉里依然犹豫。
她回到了芝加哥的家中并拜访了她的朋友们,有人鼓励她嫁给比尔,也有人强烈反对,但她自己的决定已经做好,她回到了阿肯色州,比尔给她送上了惊喜,为她购买了一栋小巧漂亮的红砖房子。希拉里搬进了这栋充满了爱意的小屋从此开始了和比尔的婚姻生活。
1980年,他们的女儿切尔西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快乐与惊喜,但随之而来的,却也是婚姻中不断出现的绯闻与痛苦。第一个出场的是阿肯色州的歌女格尼弗·弗劳尔斯,她宣称与克林顿有长达12年的恋情,虽然这件绯闻案只在媒体上热炒了一番没有被送上法庭,但它造成的影响却是长久的,直到2003年,弗劳尔斯还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律诉讼。
随之而来的“白水门案”、“档案门案”、“旅行门案”、“葆拉·琼斯的性骚案”、“莱温斯基性丑闻案”使希拉里的生活变得一天比一天艰难。一场“莫妮卡风暴”吹光了她对比尔·克林顿的信任,他们的婚姻因为背叛而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她选择了维持,并不惜得罪那些一度支持她的女性主义者,只因为她比谁都更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需要。
克林顿之所以在私生活中被人抓住把柄,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克林顿的弟弟罗杰因贩毒罪被抓进监狱后他们一家人做心理辅导时,希拉里就明白了自己的丈夫比别的男人更容易犯错误,一切都与比尔父亲当年的酗酒与暴力行径有关,所以她只能学会理解和一贯的支持。
希拉里说:“遇到麻烦时再牢固的婚姻也会变得紧张,但我们决心共渡难关。”
其实在任何一对夫妻的婚姻中,婚龄达到一定阶段都可能出现问题,只不过因为克林顿是名人,所以他的隐私权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剥夺。毫无疑问,克林顿的私生活所要受的盘查在20—30或15年前的美国也是无法想像的。他不仅要回答律师提出的任何问题,在必要的时候还必须接受身体检查,这带给一个男人,哪怕他是平民,无法估量的痛苦。希拉里原谅了克林顿,她知道人都会犯错误,她更知道爱与宽恕的力量。
她不但不会离婚,恰恰相反,她说:“现在我已清楚,只要有可能,我希望我的婚姻能维持一辈子,因为我爱比尔,我也清楚我有多珍惜我们共度的这些岁月。我知道如果我单独抚养切尔西,绝对比不上比尔和我一起抚养来得好。我确定自己一个人也能维持良好生计,构筑满意的人生,但我希望能和比尔白头偕老。我们彼此承诺,要通过信仰、爱和共享的过去来重建我们的婚姻。”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每个人就像一本书,再好的书,读第一遍时的激动、新鲜和悬念在以后读时都会淡化,自己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才会常读常新。从“白宫怨妇”到今天的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通过自己的作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她之能够唤回比尔的心,在于她身上越老越魅力无限的无穷吸引力。克林顿之所以能够在“失足”之后重新回到家庭生活中,在于他也一直是个重视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任何人都难免犯错,个人生活当然是越检点越好,但一旦丈夫出了轨,做妻子的大概还是更多的会走一条和希拉里一样的路。
社会在进步,但“责任”二字对任何婚姻中的男女依然是最该铭记的箴言。希拉里的决定是一个适合她自己和她的家庭的决定,许多人的猜测终究只是猜测,一个向往马丁·路德·金、韦塞尔·曼德拉和特蕾莎修女的精神境界的人,一个鼓励自己向他们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