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25年 >

第56节

25年-第56节

小说: 25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着肉票来买肉时,可以稍稍多给点肥的。  当1978年放开手脚时,告诉你可以撒欢了,商家却不会跑了。菜店能不能卖粮食?商厦能不能出租柜台?当时的商业当局都明令禁止。直到1988年1月5日,长春百货大楼才开始向个人和厂家出租柜台。  接下来风向大变,十亿人民九亿商,昨天还是局长,今天就变总经理了,行政衙门做靠山,名流官员挂招牌,供产销运贸无所不搞,我们的关系我们的条子遍天下。  谁的条子?当然是领导的。中央高层一再发通知禁止党政机关干部与群众合办企业,禁止领导干部子女配偶经商。  清理整顿公司在1989年“六·四事件”后达到高潮,6月30日清理整顿公司工作宣布初见成效,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开办的公司已撤销合并脱钩移交的共17930个,占党政机关公司的90.5%,其中康华公司尤为引人注目。此前在1988年10月15日,康华公司就与残疾人基金会(隶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为邓朴方)脱了钩,不再享受特批的减免税待遇。“六·四事件”后,康华公司即被撤销。  9年后,中国高层又向军警法系统的经济实体开刀。军转民曾是改革之初的一条经验,这样可以减少国家的军费开支。走了一条弯路后,末了还是要捋直它。  官商不分一直是个难题,古今皆然。  历史背景  【管窥】徽商何以富不过三代  1801年鲍志道去世。后礼部尚书纪昀为鲍作传并写墓表,两江总督铁保亲笔手书传文勒石上碑,户部尚书朱又撰鲍氏与元配汪恭人合葬墓志铭。  此鲍何人,竟能有劳这些“政治局委员”一级的大员?  鲍志道生前曾任两淮盐总,乃两淮盐业的头面人物。  鲍氏7岁读书,11岁家道中破弃学去鄱阳学会计,从此下海经营盐业。大发后,好义重礼,资助社会,或修河或设粥厂,威名远扬。  使鲍家进入上流社会的是他的次子鲍勋茂。小鲍科举后进入北京军机处学习行走,自此里应外和官商互动日益发达。  后鲍氏子弟或做官或休闲玩儒商,总之不大有追求了。鲍志道之孙、鲍勋茂之子鲍时基,曾在贵州黔西州当知州,只8个月便以父丧为借口辞官回家,终日赋诗下棋,收罗字画。  煊赫一时的鲍家贵不过三代就衰了。皇上都衰了,何况鲍氏?  【数字】洋买办能挣多少钱?  1878年,一个普通买办月薪只有40两,20年后一个银行买办的月薪涨到120两。薪水只是买办收入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从买卖中提取2%~3%的佣金发财。但最多的是吃两头,他们“上下其手的机会比一般中国人或一般欧洲人多的何止10倍!”据统计,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得5000~6000两的外快。  买办们赚了钱,很少像土财主那样买房子置地,而是离开洋行另起炉灶干他们的老本行,并且渐渐成了外商的竞争对手。  买办整天在洋人堆里混,渐渐就不那么中国了。大买办杨坊不愿他的女儿缠足,还把女儿杨蔷梅嫁给了西洋雇佣军洋枪队的首任司令弗雷德里克·唐森特·华尔。这个洋枪队领饷官兵有6500余人,加上辅助人员超过12000人。1862年8月,慈禧敕封洋枪队为常胜军。华尔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人,入中国籍并授大清朝三品副将。1862年9月21日被太平军击毙,31岁,留给杨5万两银子。  【人物】朱葆三死不说英语  据说中国第一个买办是一个叫穆炳元的宁波人,鸦片战争英军攻陷定海时被俘。后充翻译,再充买办。  但上海最有名的买办叫朱葆三。朱曾任英平和洋行的买办,从进出口贸易起家,先后涉足保险、电子、交通、自来水、面粉、丝织等行业,直至中国通商银行总董,上海总商会会长。朱的孩子多是买办。  朱葆三极中国化,他虽为洋买办,却从不去洋行上班,有事都是洋行大班到朱的商行来议事,每年只圣诞节去一次洋行。  平时朱总是蓝帽黑褂布鞋一身中装。一次,朱来到黄浦滩英国领事馆,为南京路等处摊贩反对租界苛捐杂税交涉。英领事急步到大门迎候:“Please!”朱面无表情,领事改用中文说:“请!”朱才步入。  朱葆三还介入政治,参与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1912年初,朱为革命新政权筹款,急从8家外国银行和90家华商银行钱庄筹款200多万元。上海流行这么一句话:“上海道(市长)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  但还有另一个政治。“五四”运动中,朱葆三支持段祺瑞政府镇压学生。  文革中,朱家所藏《新闻报》送的朱葆三半身铜像被毁。  【钩沉】永安大楼80年了  当年在上海有四大华资商业公司,他们是1917年10月20日开业的先施公司,1918年9月开张的永安公司,1926年建立的新新公司,1936年1月10日剪彩的大新公司。其中尤以永安公司为大,就是今天的华联。  在创办永安公司的250万元投资中,老板郭乐有14.05万元,占总股本5.6%;郭家的香港永安公司投50万元,占20%;外来投资中华侨投资164.31万元,占65.7%。以上合计占91.3%,全部股东达1498个,这中间只有62户享受额外红利权。  永安公司的少东家是郭琳爽。一次快到春节了,在商场里,老东家郭乐当众大骂少东家给员工的花红发多了。晚上老东家对少东家说:“骂你是为你好,你在这里当家,公司里的人往后都会念你的好。我嘛,就让他们背后骂几句吧,我老了耳背了,只当没听见。”  1937年8月23日永安公司大楼被日本空军炸坏。因为永安公司是向香港英国政府注册并每年纳税的,应由女皇政府向日军交涉索赔,但英国领事不仅拒绝与永安见面,还撤销永安注册,理由有两个:一是这是一家中国人办的公司,二是1925年“五卅”惨案后公司参加了对英国有敌对行为的罢市活动。  于是只好换上一块在美国商业部核准注册的商号牌,这样总裁和司库就变成了美国人,郭乐屈为副总裁,郭琳爽屈为总经理。  1941年12月美日交战后,永安公司被判为敌产,被日军接管。  终于熬到了抗战胜利,1946年地皮问题也解决了。永安公司所占南京路上这块13亩的土地是英国地皮大王哈同1900年用13万两规银买进的,1916年这个英国人又把中国的土地租给了中国人,年租金5万,30年期满后连同所造大楼一并归还。30年期满后,永安与老哈同的养子乔治·哈同谈判,买回了连同地皮在内的永安公司产权。租期30年已付白银150万两,现又付美金1125000元。  1949年5月,郭琳爽拒绝离沪,解放军进入上海第三天永安就开门营业。1956年1月14日永安公司在上海百货业中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文革中永安改名东方红百货商店,后又改为上海第十百货商店,再后来就是现在的华联商厦。  【聚焦】争着送出洋买办  1988年1月,北京1000多家外资驻京机构都知道,为争送洋买办,中国官方机构闹矛盾了。  这场冲突是由美国优利公司雇用中国雇员引起的,优利公司是美国仅次于IBM公司的一家计算机大公司。1986年初,优利公司从设在北京的中国华龙国际劳务合作公司(以下简称“华龙”)雇用了约20名中国工作人员,而不是按规定从北京外国企业服务公司(以下简称“外企”)雇用的。  外企开始告状。于是,由国家工商管理局、经贸部和国家监察部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介入进来。很快,华龙大败,它派出到优利公司的20名工作人员或被转到外企名下,或被解雇。  看来,天下恢复太平。  外企是1979年成立的,它隶属北京市,被独家授权派遣外国公司驻京机构所需的中国雇员,多是打字员、司机、勤杂工、翻译和秘书。一般地,外企把外国公司所付雇用费的20%发给雇员本人。有的高级雇员月雇用费可达700美元。  外企与中国其他国营公司的大锅饭福利制度并无区别。公司成员享有公费医疗、住房和其他福利。如果外国公司要人,外企就派出惟一的1名候选人。如果有中国雇员由于某种原因被退回来,就由外企养着。据说,外企积存着一批人没能受雇出去。  外企工作人员的收入比北京同类人员收入高出3~4倍,且有许多捞外快的机会。  经过几年开放,与外国接触的单位多了起来,于是一些单位,如国家科委、民航系统和电子工业部等都在渗入这垄断的领地,但都是些私下的干活。  华龙公司是劳动人事部的下属公司,它被明文规定只能向海外输出劳务。外企名下的这块肥肉显然也吸引着华龙的经理们。华龙的经理们有时找外国公司先把雇员送到海外,然后再派返回国,以在形式上合乎规定。  华龙公司的一些做法受到外国公司的欢迎。中国雇员一般都是先与外国公司接触,得到认可后再到华龙办手续,而不像外企,给谁就得要谁。另外,华龙留给中国雇员的工资比例也比外企高。  但中国并没有放开这一特殊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外企的负责人一再强调外企垄断地位的合法性,他不认为劳动力是商品,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外企是代表国家用行政手段管理中国雇员。  外企规定每星期六下午,中国雇员必须离开外国公司集中学习,这引起很多外国公司的反感。  多少年后,这种局面终于被打破了,北京已有好几家公司有权向外商输送雇员,而雇员往往是外商直接招聘的,然后到北京的这几家公司备个案。


回首已经千年第153节 玩钱 金融像根牛鼻绳

  玩钱 金融像根牛鼻绳  话说宋朝赵匡胤之所以大智大勇,一是因为他杯酒释兵权,二是他竟容忍个别人拿些纸片子就规整了大家的钱财——在北宋,民间出现了代表铁钱流通的纸币交子。  这样的民间行为自然免不了闹金融风暴,你欠我我欠他争讼不断。于是老赵的后人在1024年开始发行官交子,就好比现在的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  开始老赵家的信誉还是不错的,后来差了些。及至明朝的朱元璋,就闹得不可收拾了。  ⊙朱元璋把纸币当纸  老朱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国之初就下令发行大明宝钞。老朱对自己的资信太自豪了,大明宝钞既不用商业发行,也不用搞些金银垫底当准备金,给官员发薪水,给将士赏赐,给灾民赈济,出手成金,大明宝钞尽管拿去,甭谢!  如此的纸片子既不能兑现,也不能交纳田赋,百姓要它何用?所以尽管老朱厉喝不许以金银货物交易,但大家就当没听见。宝钞在最初就没有能按照面额使用,数十年后即为废纸。  老朱家的后人更孬,在明朝灭亡前一年,就是那个后来在北京景山上吊的崇祯皇帝,还设立了个“内宝钞局”,日夜赶印宝钞,号召大家兑换。商人们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带上细软逃出京城。  ⊙胡雪岩折在洋人手里  想玩钱的人是很多的,北有山西票号,南有浙江钱庄。有了票号钱庄,就不用血腥的镖局一趟趟护送银两了,于是也少了许多英雄故事。  玩什么钱最能赚钱?当然是玩官府的钱,每年北京与各省以及各省之间都有大笔的钱来来往往,这中间就大可以上下其手。  著名的胡雪岩就深得其妙,他为左宗棠的湘军创办福州船政局,首倡并承办了中国最早的国债发行,官至二品,雄心勃发。胡雪岩还要与洋商叫板。  1882年阜康银号用官款周转,斥资2000万两,囤积生丝15000包,一举垄断上海市场,使洋商“欲买一斤一两莫得”,想迫使洋商高价收买。但洋人联手拒买,且洋人与山西票号前后收回贷款,终致胡雪岩的“中国第一巨号”阜康钱庄于1883年12月倒闭。然而对市面影响却不是最大,因“阜康存款大半皆历任封疆与监司各大员之银,于内地商人究无大碍”。  给胡雪岩给中国人大碍的是洋人。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人的金融工具进来了,开始是洋行兼营银行保险,后来才独立出来。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金融产业也开始启动。到1911年,中国自家的银行历年共设立30家,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其后银行业大发展,1912年一年之内新设银行就达24家,1912~1927年新设银行达313家。  如果不理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那么金融业在国民党统治期的日子看上去就很“鱼肉”。  ⊙一袋金圆券换不来一袋米  1935年中国银价大涨,经济日益恶化。11月3日,蒋介石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宣布改革,从次日起中国只有三大银行的钞票,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钞票才是惟一的法币,不论个人还是企业,限3个月内将白银兑换成法币。  法币就是些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