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企业要下岗了,终于要看到市场经济的伟绩丰功了,全行业亏损之时,就是彩电业新生之时——偏此时,又开始对价格大战的勇士说三道四了。 又偏此时,官方有人出来说话了:从来没说过彩电企业全行业亏损。 彩电业亏损不全是坏事,但这一天还没到来。 彩电业的老板们如今已不会奢望团结起来搞价格同盟了,但别的行业不这么想。 2月20下午,由浙江奥克斯空调发起的20家免检空调企业价格研讨会在京举行,除主办者奥克斯外的19家受邀企业中只有TCL、海信、新科和广东志高4家出席。本次研讨会最终未就空调市场价格问题达成一致,以流产告终。 另一个失败的努力是彩管。5月下旬以来,咸阳彩虹、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广东福地、赛格日立、南京华飞等国内8家彩管厂在上海建立盟约,一致采取无限期限产停产措施。但很快就显示出8彩管厂停产“盟约”不攻自破。 据持有上海永新45%股份的真空电子(600602)公司有关人士称,该消息的最初来源是上海一家知名证券媒体,由于这一报道被各网站频频转发并招致了各方面的批评,使得众彩管厂陷入被动局面。特别是各方面还纷纷表示要“拭目以待”,就更增加了这种被动。
2001大盘点第83节 春运涨价不为挣钱
2001年 春运涨价不为挣钱 张福纯与陈红本来不搭界,莫名其妙地就碰到一块了。 陈红就是那个唱《常回家看看》的女歌手。其实陈红并没有号召大家一定要在春节的时候回家,但大家就这么理解。本来不打算回家,一听陈红的歌扛上包扯张火车票就奔家来了。 老朋友张福纯好久没见了,最近官升铁道部春运办公室发言人,为春运辩护:“春运涨价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消峰平谷。”话外之意,都是陈红的歌煽动的。 其实,涨价就是为了多挣钱,为铁道部挣钱,为国家挣钱,有什么不好说的?又没往老张兜里装,怕啥?但没往自己兜里装就可以涨价吗?谁决定的?开了价格听证会了吗? 有经济学家陈淮冲过来为老张帮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那些能够被证明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才需要非市场化的力量介入,听证会就是一种非市场手段。什么时候市场机制会失效呢?消费刚性是主要原因之一,如煤气、自来水供应。铁路运输应该是市场机制调节。 其实,陈淮这话正巧前提错了。首先铁路运输不是市场经济,要不怎么理直气壮地说为国家赚钱呢?其次,春节回家正是刚性消费,什么比“中华民族大团圆”重要呢?市场经济闹得人情越来越淡,好不容易把老祖宗计划了的春节保持了下来,怎就狠心废了不成?明儿个洋人说自己有圣诞节,骂咱中国人啥节也没有。 但为中国百姓大团圆服务,老张还觉得委屈,说春节增开临时客车,大多数是运送单方向的客流,仅一项就损失几亿元。增开一列客车,就必须停开两至三列货车,也让铁路吃了大亏。 这个账实在算不清了。比如市场经济的出租车,空驶率也是有的,但总的算下来肯定是赚的,要不大家都不干了。而铁路是不是春运空驶就要赔,是不是春节期间还有许多货物要运,也只有铁路说什么就是什么了。甚至说铁路1994年以来连年亏损,到1997年累计亏损达156亿元,1999年全国铁路提前一年实现扭亏目标——这一切都是说不清的。因为没有竞争参照系,成本利润全是铁路一家说了算。 早有河北三河时代律师事务所律师乔占祥拍案而起,一纸诉状告了铁道部,说火车票是政府定价,铁道部无权上浮,在春节这个节骨眼上浮票价,铁道部向数以亿计的旅客狠宰一刀,无疑是中饱私囊。 结果法官判铁路赢了。但很可能铁老大赢了官司丢了生意,老百姓惹不起但躲得起,不坐火车也回得了家。 11月,国家计委公布了价格听证目录:居民生活用电价格,铁路旅客运输基准票价率,民航旅客运输公布票水平,电信基本业务资费中的固定电话通话费、月租费,移动电话费。 这以后,张福纯就不能自说自的了,别人也要掺和掺和。
2001大盘点第84节 广告2%大限告废
2001年 广告2%大限告废 有一个事儿让税官们烦恼,就是一些企业黑天黑地做广告,保健品灌个脑满肠肥,药品乐得包打天下,家电没留神无孔不入——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惟独苦了财政,钱都打广告去了,都税前摊进成本了,这叫税官业绩如何更上一层楼? 于是2000年年中,官方出了个招儿,将广告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税前比例限定为2%。 这2%可不是拍脑袋来的,是有科学根据的,是和国际接轨的——据说,发达国家整个广告支出占GDP就是2%。 且不说销售收入与GDP不是同一口径,且不说中国及发展中国家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发育初期全靠广告烧钱,就说这不同商品对广告有不同的爱好,比如酱油就打不起广告,但药品没广告就活不了,比那病危婴儿的保温箱还重要,有的药品初上市打市场时,其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促销成本)与售价的比是300%到400%。 官员不管这一套,直愣愣与国际接轨了。商家们可就急了眼,虾走虾道蟹爬蟹路,上窜下跳反正2%不够,反正广告要超过20%还不能被你抓住。 肯定有许多商家成功了,但成功得委委屈屈、气喘嘘嘘,地头蛇顶不过强龙。 这事反映到媒体上,今年上半年整个报业的广告经营额下滑30%,电视广告停滞,其中商品和保健品广告下跌二成到三成。 官方眼瞧大事不好,知错就改,重新告示:制药、食品、日化、家电等行业提高广告税前比例,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收入8%的比例内扣除。 业内一片欢呼。据说,倚重内地广告的凤凰卫视,股价竟连续两天上升6%。当然也有人不满足:为什么是8%而不是10%或其他?所有税收制度中设定限制企业广告支出的条款,都是在干涉企业正当经营。 知足吧,税官们就算是谦谦君子了,你瞧瞧民航的官吧,管企业管到肝痛,直接管到价格。 1997年在各航空公司的压力下,民航曾实行过“一种票价,多种折扣”,向机票市场化迈出了一小步。第二年民航全行业亏损,为此,1999年1月国家计委与民航总局出台禁折令,当年民航系统果然有了微利,官员大喜,扭转大局,天下舍我其谁? 但事情越来越糟。病根未除,脸上再涂彩也解决不了问题。民航公司在底下各争其勇各显其智,明折暗折打出了花,民航总局在上面三天一令五天一罚,都无可奈何花落去,终于闹得今年上半年民航又亏了20亿。 除去民航的事,教育这事也闹不清。 教育到底是什么?是产业还是公共事业?民间资本能不能进来? 官员说:可以。但要像办公共事业来操办——不能把赚的钱移出教育之外,另外,学校的学历国家也许承认也许不承认。 官员的意思是:民间资本要像雷锋做好事一样,要不图名不图利无私奉献。 但在官员向民间资本提出高要求的时候,公办学校的学费却在上涨,甚至早年间不收费的师范教育也收起了钱。 卡住了国内的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却大踏步地进入,麻省理工、斯坦福、康奈尔、林克,一个个不甘落后,MBA,银子大大地来。 不知这些洋校赚了钱,能否移出境外?
2001大盘点第85节 资本进进出出传媒业
2001年 资本进进出出传媒业 传媒业杀得天昏地暗。 这次讲的是资本,他们憋足了劲要在WTO之前在这“最后的暴利行业”抢一块肥肉。 国康实业公司6年前就咬上了肥肉,但今年3月12日他们的名字从《三联生活周刊》的内页上消失了。 1995年8月,《三联生活周刊》在正式出刊仅4期之后,由于资金压力而宣布停刊。 也就在此时,《三联生活周刊》成为国康公司关注的目标。就三联书店而言,新投资无异于雪中送炭。 当时,国康公司与三联书店在合作形式上颇费了一番周折与心思。首先,三联书店以其下属的两家事务所(电脑事务所与设计事务所)的名义与国康公司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北京三联阜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国康占80%的股份,三联书店占20%的股份,但受益权是国康占60%,三联书店占40%),此后,三联书店再与阜康文化公司就《三联生活周刊》签署了“委托经营协议书”。 这份协议书,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阜康公司支付周刊编辑费用,承担周刊所有经营业务,而由此产生的一切收益归阜康公司。 这一协议的签署日期为1995年11月24日,有效期为6年,即到今年11月24日止。 有了这份协议之后,1995年11月,《三联生活周刊》复刊并一直运作至今。 造成今度三联书店与国康公司翻脸的直接导火索,是缘于3月2日三联公司给国康公司的一份文函。在这份文函中,三联称,由于阜康公司一直没有取得期刊发行经营许可证,决定“暂时中止贵公司对周刊的委托经营”,“自即日起,有关周刊的一切编印、经营活动全部由三联书店负责”。 毫无疑问,在委托经营协议尚未期满之际,三联书店的这份文函意味着要单方面中止协议。对此阜康文化公司不接受,于是,3月5日,阜康文化公司迅速召开了董事会,罢免了三联周刊编辑部负责人担任的该公司执行部经理职务。 此前,圈内曾有消息说TOM.COM要投资5000万人民币收购包括《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整个三联书店,所以,三联与阜康的突然“婚变”,叫人自然联想到是否与第三者介入有关。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婚变”,阜康公司愤愤不平。但愤愤不平有什么用?三联书店拥有《三联生活周刊》的主办权,在现行规则下,资本处于劣势。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牺牲者不仅是一个阜康公司,还有托普集团。 年中,成都将有两家报纸《商务早报》和《蜀报》停止出版,而一张新报纸《成都日报》将在7月11日诞生。据说这是四川省省委调整报纸结构的一个动作。据报道,《商务早报》和《蜀报》在成都原先的7家报纸中分别排在发行(零售)量和广告量的第三位。有消息说,作为企业的托普集团在2001年春节以后开始对这两家报纸各投入了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加上它所觊觎和进入的《四川青年报》、《天府早报》以及某文化报,借以建立其在成都的“媒体王国”。这种豪放做法,被认为是引发本次两报停刊的导火索,也使得托普集团成为此次报业整合中最大的牺牲品。此外,《商务早报》作为几方投资的民营媒体,原总编辑个人在报社的投资以及合资方的资金在这次整合中宣告“消失”。《证券时报》的报道说,一直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托普集团此次遭遇了市场之外的力量——行政之手的狙击。 尽管受到阻击,资本们还是前赴后继,其中还有洋资本。 尽管AOL、迪斯尼、新闻集团这些媒体巨头近来在国内的势头咄咄逼人,但有业内人士预测,一旦入世,在中国文化媒体界抢占先机的,却很有可能是德国的贝塔斯曼。这个位列全球第三的传媒巨头正在低调却踏实地在中国跑马圈地。 1999年7月,贝塔斯曼的中国会员只有50万,2000年9月贝塔斯曼会员已经超过了120万,至今已达150万。 当1995年贝塔斯曼刚刚进入中国时,相当多的人都仅仅把它当作一家卖书的邮购公司,至多是规模大一些而已。 据说,1990年左右,贝塔斯曼就开始谋求进入中国,未果。直到1995年,贝塔斯曼巧妙地与上海新闻出版局下属的一家科技图书公司一起,以合资的形式成立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实际上,当时该公司只有三名员工。贝塔斯曼利用该公司这个小据点,通过两年的市场调研,把书友(俱乐部)的经营理念带到中国,成立了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如今,贝塔斯曼是惟一批准可以在中国内地进行图书零售的跨国公司。 该书友会积累的150万会员已经成为贝塔斯曼在中国发展的巨大资源,而熟悉这种会员制销售方式的人士都明白一个常识,有了会员基础,许多互动性的新业务都可以建立在这上面,而且会员基数越多,赢取新会员的成本就越低,速度就越快。尽管到目前为止该书友会还没有开始盈利,但可以说,这150万会员是贝塔斯曼资本中国务实运作的巨大成果,也为其在中国进一步拓展市场铺开了路。
2001大盘点第86节 宝钢被韩国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