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展望-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这是文字前期的社会的一大特色。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础和特殊形色(2)
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是些什么,并没有像太和殿的基石般地摆在那里历历可数。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是藉着观察、分析、比较及综合得来。所以,严格地说,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是一些概念的建构(constructs)。既然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是一些概念的建构,于是无可避免地牵涉到理论问题。既然概念的建构无可避免地牵涉到理论问题,于是难免有所出入。
我们要追寻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首先必须找到各个文化共同的“恒常基本单位”。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基本而又颇难解答的问题。在生物学中,我们可以拿细胞作生物的恒常基本单位。我们拿细胞作生物的恒常基本单位,比拿“一块肉”或“一段木头”要方便研究得多。在物理学中,我们拿原子、核子、美逊等等作恒常基本单位。我们拿这些东西作恒常基本单位,在作物理研究时,比拿“一粒沙”或“一斤油”要有结果得多。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是什么呢?现在,有许许多多人士一提到文化,有的把它说成“人文”和“理性”。如果“人文”和“理性”系指文化的全体,那末我们不能由之而知道怎样的全体形态。如果把“人文”和“理性”作恒常基本单位,那末我们由之建造不出有关文化的任何积极和特定的知识。既然如此,于是它们只是两个空漠的名词。可是,正因如此,任何对文化没有特定知识的人士可以很方便地舞弄它们,而得到孙悟空翻筋斗式的满足。这样空漠的有元,显然不能作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头脑稍微清楚的人不会这样玄闹的。与这种“人文”“理性”说相亲近的,还有另一蒙说。这类人士谈起文化,给人的感觉是文化像一种气氛,一股流水,或笼罩着大家而又带感情的一团烟雾。克里特岛上有许多年老的橘树。当冬天霜降时,橘农放些烟雾来暖护这些橘树。许多人在心地凄寒且怕见外界真相时,这样的烟雾对他们是很受用的,可是,他们的眼睛却因此陷入半盲状态。人在半盲状态里可能产生奇妙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社会观。这些个观可能是伟大文学或悲剧艺术之难得的题材,然而却不适于作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
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是什么?正如克鲁伯等人所说,'38'在一般文化里找不出像纯生物世界那样基本而又齐一的单位,像细胞、基因(gene)之类。有的文化学家说,特征(trait),有面对面的关系之小社群,都是构成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哈瑞斯()说文化的最小单位是行子(Actone)。'39'这些建构各有其相当的理由。可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似乎尚未作基本的研究。显然得很,就特征而论,我们很不容易确定地把它划限为一个单位。复次,在同一文化里,许多被认为单位的特征可以结合起来成为更大的文化丛结单位。例如,结婚是规范特征和艺术特征加器用特征形成的一个文化丛结单位,葬礼也是如此。虽然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找出一些文化的普同基础。
各个文化无论怎样不同,它们不可能不受二大层界的限制:第一,物理的限制。任何文化,无论它标榜理想和精神的价值到何等地步,它逃不过这第一关。客人一进门就“请坐”,这在文化上也许是表示礼貌。可是,藏在这一礼貌背后的是生理舒适之必要。而这一生理舒适之必要之所据,系为了避免受地心引力之苦。长期罚站是一件吃不消的事!依此,椅子、沙发、席子、榻榻米之类纷纷出笼。我们没有听说客人进门“请上吊”的。第二,任何文化要能出现并能存续,必须不断地满足生物逻辑的需要。一个人在较长时间以内可以不结婚,但一个社会不可能在较长时间以内不结婚。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层次、原料和功能
除了共同受上述限制以外,各个文化共同的地方还有许多。我们现在且胪举最重要的。第一,无论精粗,所有的文化都有工具。如果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而且毫无工具,那末怎样构成一个文化并继续生活下去,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考古发掘,常常发现若干工具和人的骸骨在一起,可为明证。第二,语言与或文字与或符号的发明及使用。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末人类的观念根本无由表现、传达和滋衍。所有的真人(homosapeins)都有语言,有些现代人有文字与或符号。有了这些工具,人类的代数心(algebraicmind)才有着落处和运展的可能。这么一来,观念的应用才不局限于一例而能概念化或普遍化。例如,“0”这一符号为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及玛耶(Maya)文化各自独立发明。可见,就这一方面来说,真是天下“此心同,此理同”。第三,既然人的生理禀赋在基本上相同,生物逻辑的需要也在基本上相同,于是有些文化的始基常项为一切文化所共有。没有文化视死亡为游戏的节目,奖励无条件撒谎,盗窃自己人的东西,亲子性交,对社群以内的人无故施暴,平常时期置死人于不顾,对精神病患者乐与之游。宗教与魔术似乎是一切文化所同有的。关于两性关系,照料下一代,对不同年龄的人之地位安排,社交生活,权力欲怎样满足,死亡的解释及其处理,疾病的治疗,这些问题任何文化都得正视。所以,克鲁伯等人说:“……如果我们能够恢复足够的古老和失去的证据,那末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每一个文化藉着传衍方式在内容方面与地球上每个别的文化有相同之处。……”这虽然只是一个假设,但这个假设却可导引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的普同基础。
然而,对于同一问题常有不同的解答,于是,文化之种种不同的形色便出现。同为御寒,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设备。打仗的花样更是日新月异。试把不同的文化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权量和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各个文化,必须了解作为各自文化精髓的特殊价值系统与或次级价值系统。
依此,我们必须承认各种文化分子有保持各自不同文化价值的权利。于是,凭藉武力来把自己的风俗、制度、价值观念灌输给不同的文化,而且对不接受者施以惩罚,这可能引起文化的不安。文化的不安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有的社会宴客时要用那末多的器具以显豪华;可是,在食前必须洗手的社会看来,餐桌上摆那末多东西简直是不洁,并且那些做作近乎鄙俗。印第安人从磨光的石斧得到美感,也许中国农人会把它丢在屋角里去。非回教徒觉得红烧猪肉鲜美;但回教徒则认为不洁。当美国人说中国茶苦时,他忘记咖啡更苦。当中国人听说非洲土人吃虫时摇摇头说他们野蛮,却忘记了自己吃蚕蛹,而广东人对虫蛇的兴味正不下于非洲人。英国人笑法国人吃青蛙,可是他们自己喜欢吃蚂蚁。虽然如此,这并不涵蕴着说一切文化形色背后所占立的价值都是同效的。奴役、活埋、灭婴、猎头祭、火焚殉夫等等都违反生物逻辑。这些“野蛮”的事端正在地球上慢慢消逝。这表示正有一个更高的普遍可欲的价值在形成和增长中。联合国正是促进这一价值的伟大机构。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一 家(1)
文化是有关人的一切事物,但不止包括生物的或有机的东西。文化之形成,预先含有人的身体,也一定预先含有在群体中联系起来的人。一个单独的人创造不了文化。文化不止是生理及行动的总和。因为文化现象不止于是这些东西之总和,所以文化不能仅藉这些东西而得到完全的了解。仅仅靠生物逻辑不能完满地说明人为什么会造斧头,有财产法,有礼仪,并且作祈祷;为什么这些东西各有其功能并且继续发生作用;为什么这些东西常有各形各色的特征。任何文化,除了物理的层面作必须的基础以外,还有生物的层面作其必须的基础。除了生物的层面作其必须的基础以外,还有心理的层面作其必须的基础。在物理层面与生物层面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界域。这个界域叫做物理生物的(physico…biological)界域。在生物层面与文化层面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界域。这个界域叫做生物文化的(bio…cultural)界域。在这一界域里,生物的因素与文化的因素交混起来滋衍出生物文化的行为。例如,男女间的纯性行为是生物逻辑的。在教堂做礼拜是文化层面的事。在教堂举行结婚礼则是“生物文化”的行为。从物理层面中间经过物理生物界域到生物层面,从生物层面中间经过生物文化界域到文化层面,是一长期演变的历程。生物层面的律则有异于物理层面的律则。文化层面的律则有异于生物层面的律则。这些层面可以分开来述说,但在实际上它们不能完全划分开。这些层面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作一个图解表示出来:
文化层面
生物层面
物理层面
生物文化层面
物理生物层面
构成文化的原料是千殊万别的。有些原料很古旧;有些已经濒临死亡;有些虽老但还是很有活力;有些在往昔从别地藉来,至于来自何处则早已淡忘;有些浮动于一时,有些则根深蒂固。文化原料中之属乎观念和价值方面的,可以形变为政策,可以形变为哲学材料,可以塑成人生观,可以形之于正气歌,可以表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特定化而为十字军精神,舍身救世,也可以表现在切腹自杀方面。
除了前面所说的种种以外,我们要认识文化的功能,比较容易入手的方法是将文化看做某一群体生活的整合模式,或一个社会整合的程序。人要能聚群而生,在价值观念或行为模式上大家必须有公认而且共守的“整合”模式。这样,人与人间才能打交道,才能预料期待的结果。于是,社会秩序才能建立。社会秩序建立起来了,人与人间才有安全感。人与人间有安全感,社会团结才有可能。如果不然,那末一定导向社会崩解。比如说,张家少爷准备娶李家小姐。两家在五月端阳节约定明年正月初十男娶女嫁。在这中间的一段时间,男女双方各各筹办大事。到了明年正月初十,不成问题,女方的李小姐被用轿子抬往男方完成大事。这里所说的“不成问题”,就预先涵蕴了一个经历长久时期建立起来的并且经社会公认的有关婚事之“整合”模式。就中国文化来说,愈是在文字前期的乡村社会里,这类整合模式愈硬性:在中国文化基型尚未崩解以前,乡村里的婚姻关系要解除,在风俗习惯上是一件难事。在这种氛围里,有所谓“指腹为婚”,有所谓“一言定终身”。就刚才所举的例子来说,如果到了正月初十李家准备把小姐用轿子抬到男家去完婚,但是站在男家礼堂中的却已经是赵小姐,那末受到这种死刑式羞辱打击的李小姐,只有“钻地洞”了。这一例子说明,在任何文化中一个个的人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中被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起来。而在这样的联系中,个人与个人间的社会关系便以各种不同的程度被限定了。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一 家(2)
一部《红楼梦》,现在有些人说它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也有些人对它不感兴趣。的确,现在一般青年男女对于那部作品里的生活情调是难以领会的。尤其是在群集社会(masssociety)里长大的青年,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委婉、含蓄而又软性的爱情,简直难以想象。从前中国人谈爱是以情为主调;现在一般人谈爱是以性为中心。彼此之间的文化鸿沟是这么大,怎会容易了解呢?同样,对于一部作品,怎能有相同的感触呢?
如我们常见的,同样一本书,有人看了说“好”,另外人看了可能说“不好”。即令一本书的好坏有它的“内在绝对价值”,而且许多人的确有这种真实的感觉;可是,如果我们要订立一条普遍的评准以便在“好书”和“不好的书”之间划一条客观的界线,即令不是不可能,也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当着人们辩论一本书的好坏时,大都忘记了自己。在目前这个地球上,许多人忘记了自己。爱管别人的尤其健忘了他自己。愈是爱管别人的人,愈是爱健忘了他自己。跟人辩论一本书的好坏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什么呢?他们忘记了自己头脑里装的东西。他们不曾自反到,无论他们评论哪本书的好坏,都是